合作办学高校战疫志愿服务方式探究

    徐璟玮 龚诗昆

    内容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2020年初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战疫”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也是解决现阶段问题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的剖析,结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特点,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志愿服务创新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此类志愿服务的创新方式,为抗击疫情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更多选择方式。

    关键词:战疫 志愿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席卷而至。整个国家勠力同心,共同抗击疫情。除了毅然奔赴一线的医务工作斗士之外,大家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加这场特殊的狙击战。其中也涌现了一大批以各种方式进行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他们有的捐款捐物,有的默默参加一线医院的各类建设,有的悄悄给一线医务人员送去“网红”糕点;各行各业都在贡献各自的力量,为尽早结束疫情做出努力。

    在响应国家减少人员流动号召的同时,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们也没有置身事外。除了完成日常的在线工作学习要求之外,他们也在默默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战疫”活动。在抗击疫情期间,各类高校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合理安排师生在线学习,认真制定防疫预案;同时,各类高校、尤其是和医工交叉学科相关院校,发挥本身科学研究优势,为整场“战疫”战争提供技术支持。作为正常抗击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生以各种方式积极地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医护院校的师生奔赴疫情一线救治病患,生物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分昼夜地研发疫苗,很多“宅家”的师生甘做平安志愿者。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模式和现状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凝心聚力、德育教育以及树立师生社会责任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93年团中央提出鼓励青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后,教育部在2015年还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予以规范。相比企业的志愿服务而言,高校的志愿服务模式和种类更为丰富,在参与时间、参与平台等方面也更为灵活。

    高校志愿服务有很多种类,包括社区服务、文化教育、赛事服务、敬老助老、城市运行保障等。高校志愿服务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主要是协助学校部门和教师完成教学实践工作,校外是参加社区、各类志愿活动,比如敬老助老、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志愿服务也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如实地现场的志愿工作,参加会场服务、社区服务以及校园内部的各类服务,在线志愿工作包括线上课程辅导、各类助力以及在线社区的其他志愿服务。对于特殊的赛事或在特定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呈现自身特殊的优势。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呈现以下五个特点。首先,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基本健全。大多数的高校志愿者服务队由学校团委直接领导,或者挂靠在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之下,有着各自明确的活动规范,活动开展周期也有一定规律。其次,高校的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趋势增强。随着新媒体运用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方式也趋于线上线下互补支撑的形式,这使得志愿服务的效率有所提高,周期也有所缩短。第三,志愿服务呈现项目管理和专业化发展趋势。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方面的重视加强,高校项目管理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志愿服务也逐渐优化了专项管理的模式。第四,高校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形式更加完善。传统意义上,高校习惯于给志愿服务突出的案例与个人颁发奖状,或者公开表扬等;而现在更多地是纳入高校德育教育体系,有的高校还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职工个人表现评价体系,将志愿服务作为必要因素加入学生个人德育教育评价之中。第五,关注志愿服务的连续性。很多志愿服务参与者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接触和参与志愿服务,高校也很注意这些工作的连续性,尤其是对于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群体,高校采用鼓励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缩短高校志愿服务能力培训周期,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这些新的特征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得到了进一步显现。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學机构的志愿服务特点

    作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专业也在不断探索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合作办学专业和普通专业在学制、学习模式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生也采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工作。在“战疫”特殊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有一定的工作优势。

    第一,理念优势。志愿服务是文明发展的产物。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通过有关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动员民众参加志愿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志愿服务工作在规范化、系统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逐渐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师一般都有海外学习背景,甚至在学习期间亲历过志愿服务;机构的学生对于国内外的文化背景和差异了解也甚于普通专业的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理念上占有一定优势。有的学生在申请国外高校时,非常乐意在自己的自荐材料中加入曾经参与的志愿活动经历,这也会成为申请中的加分项。

    第二,语言优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生拥有参与志愿服务的语言优势。因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特殊要求,机构的师生往往有着较好的外语沟通水平。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很多志愿服务对于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各类大型国际会议、国际赛事活动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活动都对志愿者有着特殊的能力要求。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生往往有一定的海外交流实习机会,在此期间可以接触到各类突发事件,处理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许多个案会从容不迫,应对起来事半功倍。

    第三,时间优势。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制不同于普通专业,培养方案大多是和国外合作高校共同商定确定,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这样的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统筹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富余的时间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提高与人沟通能力,扩展自己的眼界。学生还可以利用海外学期的机会,参加国外的志愿服务工作;甚至可以利用时差从事一些特殊的志愿服务,比如在国内日常工作时段以外,协助调配海外物流、在线会议等事宜。

    第四,地区优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生有很多的海外交流学习机会,毕业的校友也遍布全球,在信息搜集和资源整合方面有着独到的地区优势。从地域上来看,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高校大多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域的物资储备能力和调配方式相对丰富,在物流、交通等多方面有一定优势。

    三.“战役期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志愿服务的创新方式

    基于上述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志愿服务方面的优势,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方式方面进行创新。

    (一)参加翻译志愿服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从事更多的翻译志愿服务。一类是在线翻译志愿服务,主要是为一些疫情服务平台进行翻译服务,足不出户,宅家出力;在抗击疫情工作中,有一些翻译协会通过公众号(如“语服君”)召集志愿人员,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翻译防疫治疫文件。另一类是翻译助力工作,主要是为在国内的外国友人提供语言上的帮助,尤其是北上广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为留华人员提供有关科学防疫方面的翻译支持。

    (二)错时担任平安志愿者。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师生的时间灵活优势,错时参加所在地(街道居委)的平安志愿者服务。首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志愿者们看到海外进口的设备物资说明书时肯定不会犯怵。其次,大学生们精力充沛,又能很快熟悉各类信息化要求,掌握测温枪操作规范;宅家的大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时间,让从年前起就满负荷运转的街道居委工作人员获得一些缓冲。另外,很多涉外的校区对于志愿者的要求比较特殊,这也让具有外语优势大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三)合作高校和海外校友志愿服务。合作办学机构的师生、校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援驰“战疫”工作。除了通过海外的各类渠道补充防疫物资捐赠之外,合作办学机构结构的师生还可以利用海外学习交流回程的机会,帮助一些公益性组织“人肉”带回防疫物资。通过合作高校和海外校友,正面宣传国内真实状况,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抗议过程中的积极努力;同时,在海外疫情有所蔓延的情况下,为海外疫情高发地区提供志愿帮助,使之尽早了解中国的控制疫情经验,进一步完成本国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国内的疫情已经有所控制,中国也总结出很多有利于战胜疫情的经验。其中志愿服务也是中国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为面临疫情扩散的海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实例。高校的防控防疫也是公共卫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除了积极应对之外,合理利用高校志愿服务资源,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创新优势,尽快解决现阶段的问题。高校教师凭借自身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可以解决很多非共性的问题;高校学生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并且有很多特别的技能,比如,外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满足新时期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层设计支持、创新社会治理需求方面,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获得了难得一定发展契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以及“5G时代”的来临,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在新领域新模式进行探索,尤其是线上志愿服务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空间。另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第三方软件(支付宝、微信等)中一般都开发了志愿服务模块,通过捐赠步数、在线植树等功能,在企事业单位的配合下,建成長期有效的志愿服务网络,让人们梳理志愿服务意识。依托这样的契机,高校志愿服务在宏观上可以建立指标体系,引导高校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青年工作,2017(12):第38-44页.

    [2]沈玲,王发开,胡婷慧,郑金宜.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24期:第251-252页.

    [3]徐璟玮,魏春英,龚诗昆:刍议新媒体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构建.改革与开放,2016年9月:第116-117,119页.

    [4]张晓红,王方颖.高校志愿服务运行管理现状探析.社会治理,2018(9):第67页.

    [5]Philip C. Abrami, Raymond P. Perry. Recruitment of college volunteers for community service organizations using the lecture method. Journal of Psychology, October 1976: pp. 369-377.

    [6]Stuart H. Gilbreath, Group Counseling with Male Underachieving College Volunteer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January 1967: pp. 469-476.

    基金资助:本论文得到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党建思政德育高教专项资助。

    (作者介绍:徐璟玮,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助理研究员;龚诗昆,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