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生态化研究

    侯雨欣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以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经济效益导向的供给优先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产业生态化旨在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本文首先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产业生态化的提出背景;之后分析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推动产业生态化的现实意义,认为产业生态化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改革成功和保护改革成果;最后提出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现产业生态化具体路径:分别通過保证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重视资源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来实现去产能、增要素、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以及有原则地减少资本投入的目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生态化;有效供给;要素配置

    0 引言

    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而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推行产业生态化是新时代下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行之路。产业生态化的目的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针对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此方案自2015年提出以来始终坚持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应对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内的各种结构性问题。由此可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产业生态化既是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延续,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内涵。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推动产业生态化的现实意义

    1.1 产业生态化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

    制度是发展的保障,而有效的举措保证了制度的落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生态化强调绿色产品生产和产业链升级,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要求。在去产能方面,实行产业生态化,就是要解决部分传统行业的高污染高排放且产能过剩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求减少库存量,在实现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产业健康发展,而库存的堆积降低了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率,因而要想培育发展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必须降低企业库存,提高发展效率。“去杠杆”同样是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基础,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降成本”有利于微观企业低成本发展,若将其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相结合,即有利于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补短板”即补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保证金融产品有效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产业投资以及投资需求,帮助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结构。

    1.2 产业生态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改革的推进需要针对一定的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重要战略性改革任务,更需要务实有效的方法路径。产业生态化虽然提出较早,但新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如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切实指导意义的一个发展方向。产业生态化通过对产业的各种有效规范,并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可以达到经济环境中产业优化的目的,良好的产业环境即是良好的供给环境,可以有效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进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3 产业生态化有利于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

    1.3.1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由于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人必定会针对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合理使用,但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为满足个人的利益而过度开采资源的现象,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利益与资源的平衡,并不是限制人对于利益的追求,而是提倡将生态环境列为一项约束条件,在进行决策时需将其纳入考虑范围,而产业生态化正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好的遵循,在此原则下的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产业生态化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成果起到了良好的巩固和维护作用。

    1.3.2 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产业生态化是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认为各地各产业应努力构建山水人文生命共同体的战略方针,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2]。当前,对于产业生态化来说,重点在于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进行生产工艺优化和流程再造,在产业内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从产业间流动向全社会生态经济系统构建拓展,把产业生态化延伸至生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1.3.3 减缓绿色发展对制度过度依赖性

    产业生态化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式的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制度红利的时效期。制度改革和创新作为推进产业生态化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对整体产业生态化起到了有效推进作用,我国从资源税按量征收变为按价征收,从环境费改税到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范围逐步扩展,都对企业集约节约、绿色环保形成了硬性约束。产业生态化打通了生产与消费领域,通过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和消费者教育及利益返还的策略,使一定时间内的制度利好在长期的绿色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避免了一味依赖阶段性的制度偏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短视性发展。

    2 如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产业生态化建设

    2.1 做“加法”,补短板、强产品,扩大有效供给

    而产业生态化强调产业发展兼顾生态效益,保留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对其给予优惠政策以及有效保护,推动构建一批“清洁生产”的绿色产业园区,解决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生态型基础工业建设,符合“补短板”的相关要求。

    2.1.1 补齐实体经济投资短板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虚拟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而诸多实体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譬如纸质媒体就受到网络媒体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民众对于资本的热情空前高涨,而由此导致的实体经济资金来源不明、资产结构不清等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因此,要想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推进,完成产业生态化的转型发展,必须加强对实体经济的管理和支持,严格把控企业内部环境,积极投资生态企业,为高质量绿色产品的推行提供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

    2.1.2 在优化产业环境方面补短板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杜绝或制止因官僚体制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对于有碍市场公平的政策法规应予以坚决否决,对于有损社会稳定的团体组织应予以坚决打击,在应当果断否定或杜绝时绝不姑息,在理应打击或制止是坚定果断,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商环境,努力从根本上杜绝政商关系不清而导致的市场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創造清洁的产业发展环境。

    2.1.3 增强产品竞争力

    产品是产业的核心产物,要想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必须保证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保证有效供给已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原则,而要想提供有效的产品供给,必须从生产的源头抓起,保证每一环节的节能高效无污染,使整个产业链从头到尾达到高产量、高质量。

    2.2 做“减法”,去产能、调结构,减少无效供给

    当代中国产业环境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所谓产能,在那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生产能力,当生产能力较强时,生产效率较高,单位时间产出较多,如果需求旺盛,则很有可能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而当需求不足,供给远超需求时,就会导致生产过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一定程度的浪费。而我国如今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多个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效去除过剩产能,若想实现去产能,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下手,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原则,保证产业链的清洁程度,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机制,规范管理体系,尽量减少无效供给[3],更大程度地避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充分化、科学化,努力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2.3 做“乘法”,增要素、提效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经济发展离不开产品生产,产品生产离不开要素投入,在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的前提下,我们更应拓展要素使用范围,将生态环境视为生产要素,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根本上有机结合起来,不再割裂经济与环境这两大范畴,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灵活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实践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各产业效率的提高是关键,只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与生态发展协调共生的产业领域,才能矫正传统产业存在的要素扭曲问题,使产业生态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发挥乘数效应[5],营造合理科学的资源市场和产业环境。

    2.4 做“除法”,守红线、强保障,寻找最大公约数

    一切发展都存在原则和底线,虽然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资源环境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就此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就是对这一机理的印证。生态保护红线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意味着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此我国不断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体制,从机制革新、奖惩激励、人员安排等方面不断加强对这一红线的维护,在防范生态风险、能源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同时[6],为减少资本投入寻找最大的公约数。

    3 结论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同步和统一,而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是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要想将供给测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必须注重产业生态化建设,通过对全产业链质量的监管、结构的优化、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由此推动经济供给结构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加、减、乘、除——即增加生态环境这一生产要素、去除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守护生态保护红线这几个方面切实保证产业生态化的有效实施,努力实现供给需求的相对平衡,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市场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6.

    [2]李全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13,89.

    [3]逄锦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49-5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6.

    [5]刘洋,裴兆斌,姜义颖.辽宁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J].海洋经济,2016,(6):3-9.

    [6]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