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

    陈瑾瑜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帮助日益增多的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他们会通过割、打、撞、抓等方式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从而表达或管理不安、紧张、愤怒、沮丧的情绪,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或朋辈归属感。这类学生在自伤时通常没有求死的意愿,但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高,他们往往伴有较高的自杀风险。为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伤行为,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信任关系,获悉学生自我伤害的原因和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帮助。在辅导中要注意聆听,不要急于解决问题、妄加评判。只有当事学生愿意与我们讨论,我们才可以与学生探讨应对的策略,帮助其改善自我认知,练习新的技能来管理压力和情绪。在辅导过程中,学生往往提出希望保密,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愿。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我们有义务将学生的情况向学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汇报,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缩小范围,并且要事先与学生探讨这样做的原因,尽量消除他们的顾虑。

    其次,自我伤害的学生非常需要家长提供平静、稳定的情感支持。家长得知孩子发生自伤行为后往往感到震惊、愤怒、悲伤、困惑、内疚,此时需要引导家长接纳自己的情绪,帮助家長获得青少年自我伤害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思考孩子自我伤害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若有必要,可建议转介至专业机构或医院,向家长提供相关资源信息。

    最后,一个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有时会影响更多的学生,因此,要留心重点受影响人群,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同时,由于情况复杂、应对不易,教师在辅导工作中可能会经历悲伤、震惊、愤怒、恐惧、厌恶、沮丧和无助等情绪,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要善待自己,要学会自我觉察和调适情绪,对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要做好长期作战和情况反复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和协同处理。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