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亭”漫步

    何伟

    杜甫七律《登高》被称为“旷代之作”,被很多高中语文教材编选。其“潦倒新停浊酒杯”句中“新停”,教育部新编教材注解为“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潦倒新停浊酒杯”,关于此处“新停”,有的版本如仇兆鳌、朱鹤龄等版本,写作“新亭”。但注家通常都注解“新亭,即新停也”。〔如《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这里原因何在呢?

    或许受制于明朝胡应麟《诗薮》“古今七律之冠”的评价,古人囿于八句皆对的成见。通常情况下,律诗是颔联、颈联对仗,杜甫这首《登高》较为特别,如果将结尾的“亭”看做动词“停”,形式上就产生了八句四联都对仗的奇妙效果。

    因为战乱、纸张印刷等问题,唐宋元时期的文人诗文集,大都难以保存原集。又因时代久远,或个人喜好不同,宋代以后的文人在传抄过程中,很多诗文被进行删改或恶意篡改。在此过程中,可能多将“亭”改为“停”;或虽未进行改动,但因文字简单而忽略了注解,以至数百年后注家出现误解也未可知。如李白《静夜思》,妇孺皆知。在宋元以前、或日本流传的版本是:“床头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朝中期已篡改开篇为“床前明月光”,历经多年后,大家反而习以为常,以为是原诗,现在我国通行的版本依然如此。“悠然见南山”,宋代有版本作“望南山”,以至苏轼曰:“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作品屡屡出现于小学、中学、大学课本,但因为简化字等一些原因,鲁迅作品有些字句已被作了删改。鲁迅距离现在只有几十年,尚有如此情形,更何况是流传千百年的古代作品。

    如果我们读书时,能够注意版本问题,比较不同版本,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对泣新亭”的故事,将“新亭”看作用典,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言语》)

    晋朝南渡以后,金瓯缺,江山已非昔日可比,朝臣同坐新亭,醉眼相视,皆潸然泪下。唯有王导呵骂众人作“楚囚相对”,激励诸君振奋精神,为克复神州而努力。此即为“新亭对泣”典故的由来。后人对此典故颇为熟悉,运用众多,诸如唐代吴融《过渑池书事》:“莫道新亭人对泣,异乡殊代也沾衣。”南宋陆游《初寒病中有感》:“新亭对泣犹稀见,况觅夷吾一辈人。”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多少新亭挥泪客,不梦中原块土。”……都是借晋代“新亭对泣”的历史故事,以作讽刺之实,表达自我失意的情怀。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然而,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太平。回纥、吐蕃崛起,尤其吐蕃,对衰落的唐朝虎视眈眈,连年侵略西北、剑南等地;国内地方藩镇也乘时而起,恃强凌弱,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此时严武已经病逝,手下的三个部将不和,相互征讨;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了夔州。此时九月,吐蕃数万军队正侵犯唐朝边境灵州(宁夏)。

    东晋虽偏安一隅,尚有很多志同道合者,新亭对泣,感伤时局。“东山再起”的谢安,“击楫中流”的祖逖,“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等,一批批仁人志士争先恐后,一致对外。而诗人孤独无依,壮志难酬,寻不到朋友,没有知音相诉,颇有后世岳飞“欲将心事诉瑶琴,弦断有谁听”的悲凉。正因如此,诗人一年后登上《登岳阳楼》,面对吐蕃入侵,又写下了忧国忧民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潦倒新亭浊酒杯”,诗人漂泊夔州,面对时局,感时伤怀,平常倒也可以借一杯浊酒消愁。然而,此时因肺病戒酒,难以借酒消愁,心中愁恨无法排遣。忽然想到歷史上“新亭对泣”的典故,诗人孤独无依,身边竟然没有一个朋友,更别说志同道合的了。茫茫大地,浩浩江山,何时才能河清海晏,再次出现“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时局动乱,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了如梦如幻的泡影,面对兵荒马乱的时势,想到自己苍老多病、所剩不多的岁月,唯有老泪纵横,一生大济苍生的梦想大概再也不能实现了。结果的确如此,这首诗写完三年以后,杜甫就遗憾地离开了人世。更让人唏嘘的是,40多年后(813年),杜甫的灵柩才由他的孙子从湖南岳阳移葬河南洛阳。

    “停”“亭”漫步,“新停”“新亭”,意蕴迥然不同。如果抛弃此诗八句皆对的苑囿,联想“新亭”为典故“新亭对泣”,意蕴似乎更深刻。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