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的困境与思考

    摘 ? ?要:加强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环境的变化,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是高校团委面临的紧迫任务。文章从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环境发生的变化入手,分析了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引导青年学生网络舆论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探索的角度,为高校网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12-0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输率高、交互性强、覆盖率广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04亿,网民中2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占比41.7%。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也拓展了高校的舆论空间。与此同时,愈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也给高校共青团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共青团工作,作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群团工作一系列重大部署。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共青团既要正确地代表青年的利益,又要正确地引导教育青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环境的变化,从而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推进高校和谐建设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环境的变化

    舆论环境是指人们面对的公众意见的指向以及多种意见交叉的意识氛围,包括若干公众意见的和谐、对立和冲突。高校舆论环境则是指高校师生对校园公共事务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的见解、主张和评论所构成的言论氛围及其系统。高校舆论环境由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载体等系统要素构成。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构成要素的特征发生着质和量的改变,从而导致高校舆论环境更为复杂。

    (一)舆论载体:从弱关系到强关系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舆论载体比较广泛,除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传统载体外,还有如校园网站、校园BBS、QQ、博客、微博等网络载体。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将微信作为首要社交媒体,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也发展迅速。由于微信用户交流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同

    学”“同事”“亲戚”“朋友”等强关系网络,高校师生本就工作学习在一个共同区域,很容易就此區域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进行推送、展开讨论,并发表意见。而微信基于智能手机终端,可以提供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即时交流方式,特别是直接方便的语音对讲功能,这些都为高校师生的即时交流讨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微信而后续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具有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双重传播模式,而且其传播方式还兼具裂变性。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信息,并不只是从运营者到订阅者的一次性传播,而是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实现裂变式的多级传播,其几何级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这也意味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将有可能辐射到无比广阔的人群,包括学生师长、其他高校的在校生、高考考生等[1]。事实上,微信正在或已经取代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官方网站等传统校园官方平台的部分核心功能,成为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的主流。微信所展示的用户强社会关系和裂变性传播模式,在为高校舆论生成和传播提供了平台的同时,也使得高校舆论环境更为复杂,从而对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舆论主体:从大圈为主到大圈与小圈并存

    高校舆论主体主要由学生和教师构成,其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参与意识强,且对其所感兴趣的话题及相关领域有着比较专业和独到的见解,从而易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在舆论载体的强辐射力下,高校学生的主体角色甚重。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活跃、独立张扬、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乐于表现自我。通过新媒体,学生主动获取、解读、传播信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并渴求尊重和承认。同时,由于有较多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论题,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同质性,从而较为容易结成一个舆论共同体,形成校园大舆论圈。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多样性趋势,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增强,在舆论观上趋于分化成诸多小群体,呈现越来越多的小舆论圈。虽然小舆论圈的增多会消解大舆论圈的影响力,使各舆论圈之间相互制约,但小舆论圈中的网络谣言、错误思潮等更容易误导和支配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总体来看,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环境会呈现出大舆论圈与小舆论圈共存的局面,大舆论圈的辐射深度和广度将超出以往任何时期,而小舆论圈的聚集速度和极化效应也会明显加剧,从而呈现更为复杂的高校舆论环境。

    (三)舆论客体:一触即发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舆论是高校师生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对校园管理、生活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师生对国际和国内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关乎世界和平、民族情感、种族问题、社会平等等一些涉及世界安全、社会稳定的网络舆论;二是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师德教风、奖惩处分、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建议意见类的网络舆论。一方面,网络互动、虚拟、开放的特点让思想活跃、知识丰富的高校师生有了充分展示个人的机会,尤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普遍运用后,个人的自主传播力得到了空前强化。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转型使得本就凸显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在人人可充当挖掘机和放大镜的时代更加凸显,社会舆论客体一触即发;另一方面,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凸显出的种种矛盾,如教育公平、毕业生就业难、扩招而导致的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与实践脱轨、高校学术腐败以及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等问题也是高校网络舆论的燃点。媒体的集中报道、社会的责难与质疑以及师生自身利益都使得高校师生会将自己的意见、情绪和态度在网络平台表达,从而使高校舆论客体呈现多元化和集中化特征,由此高校舆论环境将异常活跃和复杂。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面临的

    困境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共青团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团组织必须广泛团结青年、有效引导青年、切实服务青年,努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在新媒体时代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下,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将面临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将迎来一系列挑战。

    (一)多元文化思想碰撞放大了共青团舆论引导空间

    全球化时代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潮流和理论方法,这些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在解構传统思想文化及其认识论的同时,也为文化多样性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一方面,高校学生的自主、自立以及创新意识日益凸显,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不会盲从权威、敢于表达自由意志,在网络平台尽量释放自己、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网络平台也会聚合另一种力量,甚至可以通过造谣、诽谤、攻击等方式控制舆论,瓦解社会的政治基础和民族感情基础,挑起社会矛盾,弱化民族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与思想理论的影响力,模糊对真理与事实的判断[2],从而导致青年学生缺乏成熟的是非标准,过于功利、任性并以自我为中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及思想领域不再主流且单一,多元文化碰撞和冲击所导致的多元价值观无形中放大了共青团舆论引导的空间。

    (二)全方位互动式传播弱化了共青团固有舆论引导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繁荣,高校学生的组织动员方式也发生着改变。在集聚方式上,青年学生正从组织集聚向信息集聚演变,即从由学校班级为单元动员实施的被动参与,转变为由个体根据信息内容来决定是否参与的主动参与;在组织结构上,传统的垂直式组织结构正向扁平式组织结构演变,即从强调分层分级,信息自上而下的传统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强调平等互助,层级不明显的新型组织结构;在信息传播方式上,舆论信息传播过程已演变成一场人人手持麦克风的大对话,即从传统的单向传播或双向传播转向全方位互动传播。新媒体传播兴起之前,共青团在传统媒体构成的大众传播渠道中尚有一定的话语权,并可以通过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教育传播等各种渠道有效引导青年学生[3]。然而,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下,传统的发号召、开会议等舆论引导方式,已越来越难以被青年学生群体所接受,舆论引导效果也越来越弱化。

    (三)信息泛化提升了共青团舆论引导难度

    新媒体时代的全方位互动式传播打破了媒体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相比过去高校宣传思想教育部门对学生近似“一言堂”的教育单线关系,高校学生接受信息和各式思想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速度呈跃进式上升[4]。面对纷繁庞杂的舆论信息,高校学生急于获取和吸收,而在自身甄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得以传播。一般来说,人们阅读海量网络信息会遵循“冲浪定

    律”,即用户访问一定数目网页的概率随着网页数目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因而典型的用户很少访问搜索引擎列出的第一页之外的网页,从而一个排在后面网页上的链接可能不会被很多人看到[5]。网络信息通常一味追求新颖、吸引眼球,有些甚至会“反主流”,从而提高点击量或订阅数。与此同时,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也不会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把关,这必然导致信息传播泛化,质量良莠不齐。高校学生虽然在知识层面有着一定的积累,但在社会层面还是涉世未深,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对于泛化信息的去糟取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呈现的泛化信息、观点分散等特征,加之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高校传统“把关人”的作用大大削弱,这样无疑提升了共青团组织舆论引导的难度。

    (四)网络话语体系冲击了共青团舆论引导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共青团开始打造其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作平台,以拓宽团组织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组织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渠道,并借助新媒体的交互性、时效性、灵活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深化团组织的思想教育,提升团组织的舆论引导效果。一直以来,高校团委作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其在开展项目和组织活动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等风格在一代代大学生中形成持续影响。然而,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同时也消解了传统话语体系。严谨、权威的遣词造句相较于新媒体所倡导的个性、开放会显得刻板,并不太容易被青年群体认同和接受。反观网络话语,更多的是网民的个体表达、情绪表达,形象且生动,较易与青年群体产生共鸣。因此,高校团委原有话语体系在新媒体工作平台上相形见绌,舆论引导效果也大打折扣。无论是掌握新媒体管理运营的底层技术,还是提高在新媒体上与青年对话沟通的能力,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这不仅是高校团干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挑战,也是高校团委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的对策与

    思路

    新媒体时代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为共青团工作勾勒了一块未来的蓝图。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因素,创新高校团委工作体系与工作方式,使舆论引导更具亲和力、公信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引领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高校共青团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和努力。

    (一)优化高校舆论环境,增强掌控力

    新媒体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更为开放的言论环境,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信仰都可以通过网络非常便捷地在高校传播及渗透,从而导致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呈现分散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因此,优化高校舆论环境是高校团委加强舆论引导的首要工作。首先,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高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活动。高校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而且为青年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要过滤和屏蔽不良信息。高校团委可以从技术层面加以控制,对于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及时研判,在高校官网、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平台过滤和屏蔽,必要时对此作出解释和说明,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净化网络空间。最后,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团委应定期在线上或线下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指导青年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意识,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有效地自律和自我管理,避免非理性舆论和错误言论的肆意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对当前复杂的校园舆论环境进行优化,在无形中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网络意识,从而提高共青团舆论引导的掌控力。

    (二)精心运营新媒体工作平台,增强影响力

    由于“微博”“微信”等应用已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及开展交流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打造及运营高校新媒体工作平台,以增强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则是高校团委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要不拘一格、跨越校园,充分汲取当前社会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新养分,就高校党建思政、改革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等社会关切的事项提供优质的原创信息。原创信息可以融合图、文、声、视等形式编辑,其内容一定要真实、有质量、有价值,不仅做到科学有效的新闻发布,同时也增加高校师生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频率;其次,要做到引领和推荐。高校团委需深入研究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并融入时代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及时推送弘扬社会正气的正能量信息,并疏通虚假不实的负能量信息,从而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教育管理、个性服务等各个环节中融入引领元素,积极发挥新媒体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最后,强化互动和反馈。高校团委可通过互动栏目,解答学生疑问并了解学生兴趣点,并针对在线上了解到的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开辟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题;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线下方式收集师生对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构建高校新媒体平台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整合團委工作团队,增强凝聚力

    高效的团队工作有赖于默契协作,高校团委舆论引导凝聚力的关键也应从高效团队入手整合。第一,要有合理的团队结构。高校团委要根据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搭建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在工作人员配备上,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也需要吸纳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针对校园、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定期发布互动话题,并以学生认可的形式,对其从不同层面进行引导。第二,要提高团队的媒体素养。高校团委工作人员既要擅长设计又要精通文字;既要有对信息的敏锐感又要有较为广阔的视野;既要熟悉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通过举办新媒体运用技能的不同专题培训,提高团队的媒体素养,从而在强化团委舆论引导凝聚力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意识,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有效地自律和自我管理,避免非理性舆论和错误言论的肆意传播。

    (四)创新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亲和力

    高校团委需要创造性地吸收网络话语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创新话语表达,提升舆论引导的亲和力。第一,要放低姿态。高校团委要避免居高临下地简单说教、空洞说教,从而变训导式为诱导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灌输式为交互式,变“高大全”为“平微精”,让话语体系更有人情味、包容性和贴近性;第二,兼容并蓄网络语言。高校团委应将时尚语言、网络语言等非主流语言加以合理引导和转换,并运用适应网络语言环境下的新语言和新句式来进行叙述、表达和传播,从而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做到落地生根。高校团委在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还应注重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不讲“官话”“套话”和“没有温度的话”,而是以学生易于接受、倍感亲切的语言体系,让青年学生感到可亲可近、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五)深入舆论中心,强化解释力

    高校团委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能够第一时间深入舆论中心,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分析,并从多方面深入解读,及时化解舆论“风暴”。第一,要主动发声。对于涉及高校的相关舆论“风暴”,高校团委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及时在新媒体平台公布事件真相或追踪进展,从而取得青年学生的信任。第二,要多角度深化解读。对于高校学生关注的社会事件及其舆论,团委要全面客观准确报道,高校学生不会听任一隅之见,唯有客观全面地将有关情况和理性认知传导给学生,才能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下,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服。第三,加大评论力度。高校团委在舆论引导中也要加大评论力度,一方面需要原创优秀的评论文章,另一方面还要及时转发出彩的评论文章,从而发挥好评论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强主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汝一飞.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申楠,杨琳.复杂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与网络环境治理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3]袁民.论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4]李广辉.新媒体思维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创新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

    [5][美]伯纳多A·胡伯曼著.万维网的定律——透视网络信息生态中的模式与机制的新描述[M].李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张蓉(1982—),女,湖北武汉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网络舆论、舆情监测。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高校舆论引导效果及其引导策略研究”(17YB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