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不应成为负担

    袁娟

    記得刚入职的头两年,每次一到了开放日或者大型活动,我总是惴惴不安,一方面是担心自己活动准备得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就是担心自己班级的孩子们没有表现出我们期待看到的样子——积极、热情、有礼貌,主动向来访的客人老师问好。我们把“问好”这件事当成一次展示礼貌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检验机会,非常期望孩子们积极热情地打招呼,客人老师和园领导们纷纷夸赞我们班级的孩子们有礼貌……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班里的孩子,和话题中章秀娟老师描述的一样,即使经过前期不断地铺垫、引导、教育,孩子们也只忙于自己的游戏,完全把打招呼这件“重要的事”抛之脑后。难道真的是平时的礼貌教育没有做好吗?我经常陷于这样的自我反思之中。

    然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和经验的丰富,我改变了对“必须要对客人老师打招呼”这一问题的“执念”。相反,我认为,没必要让“打招呼”成为老师和孩子的负担。

    打招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早晨入园时,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都能热情地向晨检老师和班级老师说“早上好”;上下楼梯时,遇到别的班的老师和小朋友,孩子们也能非常熟练地说出“老师好,小朋友们好”;放学的时候,孩子们牵住了爸爸妈妈的手,还不忘回头高喊一声“老师再见”。这时候,孩子们都是自发地、热情地打招呼,因为问候的对象是他们熟悉的、喜欢的人。

    回过头来看看对客人老师打招呼这件事,和平时小朋友们自发地打招呼,是存在很大不同的。首先,客人老师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对老师和园领导们来说,可能比较了解客人的社会地位,知道来访者是专家,是领导,很自发地产生崇敬之情。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就是陌生人,和平时走在大街上、地铁上、商场里遇到的陌生人没有什么区别,很难建立起情感联结,并主动想要热情地向他们问好。

    其次,客人老师到访的时候,正是孩子们专注于手里的游戏的时候,他们非常认真、专注地沉迷于自己的游戏,如果此时此刻需要他们打招呼的话,他们首先要从专注地游戏这个状态中抽离出来,按照老师的要求向客人老师问好,再回到游戏中去,继续非常专注地开展刚才的游戏。这要求孩子们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将注意力从游戏转移到打招呼再转移到游戏中,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最后,对于来访的客人老师,一些孩子可能也会存在“不知道怎么称呼”“有点紧张”“有点害羞”或“错过了称呼时机”等具体问题,不应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孩子的行为。

    因此我认为,向客人老师打招呼这件事不应该成为负担。是否向客人老师打招呼不应该成为评价礼貌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唯一标准。作为老师也不应该强求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停下最爱玩的游戏,向陌生人问好。而真正懂教育、爱孩子的客人老师或园所管理者,也不会因为孩子们专注于游戏没有问好,就对孩子们的礼貌教育产生负面评价。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见到客人老师可以问好,但没有问好也没关系。不强求孩子,也不苛求自己,让打招呼自然而然地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