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王莉

    摘要: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是主要教学目标。本文从我校特色文化出发,立足“幸福教育”的核心要素,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学课程的总目标简单表述为三点:第一,获得“四基”;第二,增强能力;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其中,总目标的第三点“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集中表述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主导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不能脱离“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而单独地传授、空洞地讲解。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希望学生喜欢数学,进而喜欢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落实课堂的重视程度以及内涵把握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我校校长高峰提出,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一个连接点与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的20个核心要素中某一个或几个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然后让学生把看到、领会到、体验到的道德或者情感要素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讨论、展开、深化、想象来实现。“幸福教育”的20个核心要素包括:安全与健康、纪律与秩序、守时观念、爱心与孝心、尊重与礼仪、自主性、责任、毅力、信用、情绪的稳定、宽容与分享、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公正与公平、感恩、交际与合作、劳动观、生命观、挫折力、环保意识、经济观念。有效把握其中的关键点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就有了抓手。

    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

    当下的教学虽不再以传授式为主,但依旧有传统教学的影子。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得不到有效激发。在目前教育教学的常规环境下,小学数学每课时仅40分钟,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实情况往往是偏重某一方面,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且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四年级上册《从结绳计数说起》,教师要采用形象的比喻与趣味的语言介绍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模仿、观察、交流,感受历史,引起共鸣,及时巩固与总结知识。而三年级上册《里程表》,教师要通过准确示范,启迪思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用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教学目标落实态度消极

    很多教师备课时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如数学学科只注重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其他的错误——错别字、解题顺序等则被忽略。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学习不认真的习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梯次掉队”现象,即三年级之后数学知识技能方面难度增加,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而由于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忽视,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梳理知识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协助学生战胜学习与交流方面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策略

    我校开展的“幸福教育”课程用20个核心要素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每一个核心要素又可以通过开发相应的课程来落实。比如“爱心与孝心”要素,可以通过开设家庭教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班级互访课程、爱心慈善课程等来落实。

    (一)理解课程总目标的内涵

    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数学课程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管是在课程设计还是在教学活动中,都应该同时兼顾这几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对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活跃的课堂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学生从能参与数学活动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从尝试克服困难到体验克服困难、从感受数学的价值到认识数学的价值、从能对别人提出建议到勇于质疑和言必有据。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情,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學情境。例如,二年级上册《教室有多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测量教室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五年级上册《欣赏与设计》,教师备课时可以提前收集一定数量的相关图案图示,上课时提供丰富的图案供学生欣赏与辨析,从而认识并理解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更好地突出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学校开展相应的课程

    小学数学教师应针对自己所带的年级积极地研读和发掘教材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我校的“爱心与孝顺”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主整理而且要有爱心、懂得孝顺父母等。将之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如应用于一年级《小树有多少棵》一课,可以结合责任、公共心和亲社会行为、交际与合作、劳动观、生命观、环保意识等要素;应用于二年级《元、角、分》一课,可以结合经济观念、劳动观、交际与合作等要素;应用于二年级《认识钟表》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守时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时光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应用于三年级上册《捐书活动》一课,可以结合“爱心”“责任”“宽容”等核心要素,基于捐书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的公共心和亲社会行为,学会谦让和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会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论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中真正落实这一目标不是说说而已,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上。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没必要生搬硬套,重要的是在落实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实施。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不仅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效应,对学习其他学科甚至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做人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所以应更加重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参考文献:

    曾海燕,聂英斓,康世刚.小学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撰写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8(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