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变迁的国家历史传记

    [摘要]《邓小平登黄山》是关于邓小平的一部伟人传记,亦是反映1979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国家历史传记。这部影片以中国在1979年前后的包括农村土地政策、高考政策以及关于港澳台问题等重要政策调整作为叙述的基本线索,通过一幕幕具体生动甚至感人的场景展现了这些政策的基本方面及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邓小平登黄山》线索清晰且完整,细节表达真实感人,既切近历史,亦观照当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体现了现实的生动,能够使观众感受伟人魅力的同时,产生出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去了解这段历史和这些政策的全貌,去了解当时的邓小平和当时的中国。因此可以说,这部电影极富政策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登黄山》;政策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郑向群(1970-),女,唐山师范学院人事处副处长,高级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管理研究和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4-0045-02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站在历史的今天,在历经40年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更需要缅怀邓小平和他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登黄山》是一部传记性质的电影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邓小平在75岁高龄攀登黄山时的精神风貌及主要过程,并向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风景。而这部影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关于邓小平的一部伟人传记,亦是反映1979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国家历史传记。当然,这要归功于这部影片所采取的独特的叙述方式。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在1948年3月提出的这一著名观点,无疑道出了政策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意义。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其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则可能会绵延很长时间。《邓小平登黄山》即向观众展现出改革开放初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由邓小平所主张或倡导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政策。

    这部影片以中国在1979年前后的包括农村土地政策、高考政策以及关于港澳台问题等重要政策调整作为叙述的基本线索,通过一幕幕具体生动甚至感人的场景展现了这些政策的基本方面及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这部电影线索清晰且完整,细节表达真实感人,能够使观众感受伟人魅力的同时,产生出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去了解这段历史和这些政策的全貌,去了解当时的邓小平和当时的中国。因此可以说,这部电影极富政策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邓小平登黄山》的首先一条政策线索是关于1979年前后的农村土地政策。在邓小平登黄山的前一年,也就是1978年的11月份,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责任书,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第一步。电影中万里向邓小平反复提到的“大包干”,即是指由此开启的转变。另外,私自上山卖茶叶蛋的农村老太太与邓小平的偶遇和对话,则是影片中的重要线索,将农户和各级领导干部对“大包干”的态度都展现了出来。从这位老太太被作为“落后分子”而被村干部“围追堵截”可以看出:在当时,围绕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论,这一点,电影中亦多有交代。也正是如此,作为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才急切想知道邓小平的想法。关于此问题,邓小平表现出了政治家的谨慎。对“大包干”的争论的实质就在于这种形式是否属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是站在全国这一全局而且是更加稳定和長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而他的谨慎态度恰恰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1992年著名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曾经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历程,说到:“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从中,可以看到邓小平的睿智,他的担当和他的勇气。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阶段的历史,更值得去铭记和思考。2016年4月,习近平到小岗村视察调研,既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和农村改革工作的持续性关注,亦为新时期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切实指导。这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惟有铭记历史,才能进一步开拓创新。

    《邓小平登黄山》的另外一条政策线索是以三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展开的,其背景即是1977年的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主持的一项重要决策。1977年5月,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即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进而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意义。因此,在恢复工作后,他即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技领域。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7年12月,文革期间中断的高考得以恢复。电影中的三位大学生即是恢复高考后得以进入大学改变自身命运的幸运儿。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即年轻的售票员所表达出的对于大学生活的欣羡和渴望。这是一种风气,是渴望知识的风气,恢复高考则为普通人“知识改变命运”提供了一种制度性的保障。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感知到这些大学生在黄山偶遇邓小平时的心情,才能够体会到那一拥抱所带来的感动。而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恢复高考意味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恢复,这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持续性的智力支撑。自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亦已经展开。无疑,高考改革既作为邓小平振兴科教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之后,亦成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邓小平登黄山》这部影片的第三条政策线索是以邓小平与港澳同胞的交流而展开的,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对此进行展现。邓小平在黄山与香港剧组相遇,并与演员鲍起静、方平合影留念,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著名历史场景,该片即对此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再现。另外,这部影片还对“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这一独特的现象进行了银幕描述。这些生动化的细节,向观众呈现出了邓小平平易近人、接地气的政治家的气象和魅力的同时,亦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港澳台问题一直为邓小平所关注,他所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实践。历史是连续的,港澳台问题所折射的正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面临内忧外困,步履蹒跚地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0年的发展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正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站在历史的今天,在经历40年繁荣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深切缅怀这段历史,缅怀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此外,这部电影还在邓小平坚持徒步登山、坚决不坐滑竿、坚决不准封山、关心旅客的住宿、在迎客松前的对话等诸多细节方面体现了邓小平的伟人风采,而其所展现出来的政策线索则更体现了其思想层面的深度和意义。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线索是了解邓小平的线索,亦是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线索,更是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线索。因此,这部电影既切近历史,亦观照当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体现了现实的生动,极富政策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欣赏和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