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创新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张慧敏 郑中华

    [摘 要]应用创新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基于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智能制造领域为课程思政的专业领域,在体制建设、激励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等方面实施课程思政。学院着眼于对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科研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的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实施有效探索,并积极朝着有利于“三全育人”的方向快速推进。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大学;课程思政;智能制造;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184-03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影响,既促进了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又显著提升了应用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基于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智能制造课程思政领航团队,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在体制建设、激励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等方面全面发力。学院采取多种方法以多种形式实现研究生育人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课的互联互通,并以此为行动路径,抓课程建设、凸显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 [1],在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各类学科专业课程上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功能。

    2017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培育校”。学校实施了中国系列选修课程建设及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初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学科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 [2]。2019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机械工程学院党政领导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课程思政领航团队”建设,成功促使学校多个研究生学科培养建设点跟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一、重视组织机构建设,保障课程思政改革有力进行

    (一)学校层面的组织机构

    中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委员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和上海市有关要求,校党委着力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课程思政工作体制,相继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

    (二)学院层面的组织机构

    学院以年度专业育人试点课程建设为载体,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系的课程思政建设临时党支部,集合了全校智能制造领域的优秀师资力量,保障学院育人资源的协同作用显著发挥;同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支部活动,“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作用” [3]。经过三年建设,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临时党支部已成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宏观部署、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学院加强了组织建设,组建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使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制度化,这标志着学院所有资源都扎实投入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设中。

    (三)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组织机构

    在校院二级统筹下,课程负责人以每门课程为建设单位,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程授课团队教师+学院辅导员的课程建设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作用、教师主体责任和课堂主渠道作用,抓住课程思政工作主线,推进思政改革工作重点、攻克工作难点、化解工作热点,使课程思政改革得以稳步推进。如研究生专业育人试点课程CAD/CAM,团队中骨干教师负责对专业知识、中国科技文明史、该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的刻苦钻研事迹进行知识梳理储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负责与理论课程教师合作,研讨将德育教育元素融入教育环节的方式途径;辅导员负责与学生联络,掌握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协同推进CAD/CAM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局面。

    二、狠抓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顶层设计研制“智能制造研究生课程思政综合素养总体框架”

    学院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统领目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为此,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应用型研究生人才核心素养”,引导智能制造相关学科专业结合各自人才培养情况将其内化到课程目标当中。“智能制造研究生课程思政综合素养总体框架”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识、公民品格、工匠精神、全球视野”8个方面为核心,共包括24个基本要点。目前,“智能制造研究生课程思政综合素养”较好地在智能制造研究生课程中贯彻实施,这一“总体框架”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为智能制造学科方向制订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优质教学资源,助力学科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协同。以中国智造和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检测等课程为例,依托学校的应用技术学科优势,融合校内育人资源,教师在课程中展示多元视野,进行多学科领域的熏陶,在发挥思政育人的同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落到实处。又如,在智能制造课程中,课程团队基于OBE理念,评估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机械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在育人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如将高等机械设计引入疫情控制、波音飞机等案例,讲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融合性,既看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也看到其制度上的落后,培养学生国际化視野与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学发展和考核,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依托一系列课程教学的平台载体,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融通方式、育人模式等贯穿到教师的教学发展和考核中去,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凸显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学院完成了教师课程思政考核指标的修订工作,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重点对教学过程管理和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考核,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全面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业品德、育德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引入青年博士、行业导师、企业专家等师资力量。

    (四)抓教育培训,着力提升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立足“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着力推进“思政队伍”建设向“队伍思政”建设发展。学院通过下列举措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促进教师党员深入学习中央精神并结合研究生人才培养实际,系统思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邀请课程思政专家进校,讲授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规范;组织课程思政临时党支部党员、课程思政团队教师40余人赴智能制造领域的公司——东富龙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举办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培训班;召开学院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展示会,邀请多位教师做现场课程示范课程;组建中青年骨干教师专题研讨班,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等活动,有效地将教师的教与学融合在一起;组建师风师德网络培训群,第一时间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鲜经验及最新探索成果及时传递给教师,让教师有效地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

    (五)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内涵丰富的专业课程如同一碗优质的底汤,而思政教育所要传递的正确价值观则如同盐。学院以课程思政为契机,紧紧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培养,不断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课程范围,以点带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认识与践行。坚持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将盐溶在汤里”的探索,将其与学院一流研究生培养建设密切结合,以课程思政与学科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展为目标,组织研究生导师围绕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管理、教案评价、学生评价等专题模块,全方位、多视角地开展研究工作,以课题研讨来带动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同时,努力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既促进了研究生学习,也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一)项目化运作,滚动式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各门课程以“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为己任,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努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课程项目化运作。由学院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要求,推荐遴选各类试点课程,保证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科学立项。同时,注意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和考核,加强对试点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修订督导听课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将课程思政内涵精神融入其中,推进智能制造领航团队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改革路上,工作理念成型

    依托智能制造领航团队建成的9门思政改革试点课程,由学院统筹,为专业育人试点课程配备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帮助试点课程领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内涵,有效挖掘育人资源。试点课程采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对接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初步实现了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授课目标的融通。学院以组织建设、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等途径推进改革,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进一步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实现全过程育人。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定制—课程学习—论文开题—专业实践—毕业答辩”中融入思政元素。招生环节:优化复试考核,注重学生品德的综合评价;培养计划:定制培养方案,引入人工智能+等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激发研究兴趣;课程学习:关注学科前沿,回归人才培养本位与全面发展;论文开题:对标上海“五大中心”和“四大品牌”,瞄准社会需求,选择课题研究;专业实践:依托“新工科”,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勇担责任;毕业答辩:学术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勇攀学术高峰。

    (三)抓住课程思政改革重点难点,实施“教法攻坚”

    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重视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实质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严谨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相关人员应结合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宏观把握课程大纲,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准备课程资料,认真修改授课计划,精细撰写思政教案,追求课堂育人效果,把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做细、落实。在专业知识点讲解中,要注意知识点相关的定律、条件、发展方向,结合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人文学科的价值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明晰透过宏观现象认识知识点的本质,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选择中做到平衡。以应用技术为切入点,串起典型人物、案例、事件等素材,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讲授专业人物故事时,强调引入对人物故事相关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通过对分析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深化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物质观。在课堂中,运用以我国的现代科技成果,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神舟系列飞船发送至预定轨道的应用实例,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重视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展示,扩大课程思政辐射面

    随着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推进,我们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系统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典型案例,并汇编了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展,整理了课程思政精彩教案。为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做到专业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教师全覆盖提供了实施样本,促进了学院教师“传帮带”效应,显著提升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成效性。主流媒體从各个角度、运用多种形式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成果及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和解读。

    四、加大改革力度,巩固课程思政改革

    (一)二级学院的组织建设在路上

    学院党政组织在课程思政的改革路上,为确保课程思政改革措施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继续增强“四个意识”,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好承上启下,把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方针和决策部署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各门课程的思政指导和督导,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稳步推进。

    (二)教师以“教法攻坚”为着力点

    教師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主阵地,牢牢抓住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形成育人功能的主线,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要件,将价值引领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紧扣办学定位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以“教法攻坚”改善课堂,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思想教育知识入脑入心,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通过课堂“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思想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4],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在科技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提升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心与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把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互动、课后经典导读活动三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要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课程思政

    依托学校培养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将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底汤”,同时“授课过程中全方位接触最新文献,了解国际知名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和近期工作”[5],探索熬出具有学校独特风味的“营养汤”。改变传统思政课教法单一的局限性,形成“课程思政”的全新课程观。实现校内的课程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教学竞赛评选从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向人文素质培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多维度延伸。对专业教师形成正向引导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学科德育的教学常态。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方法实现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

    五、结论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课程思政操作层面的经验做法逐步推广,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的覆盖率、参与人数将继续提升与强化。学院将保持战略定力,聚力问题短板,强化责任作为,巩固良好态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改革经验及理论,继续完善“上应智能制造”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想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育: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77-82.

    [4] 本报评论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N].光明日报,2016-12-10(001).

    [5] 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