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

    徐英雪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茁壮成长与开拓创新三个重要发展时期,并继续在新时代砥砺前行。70年来的发展历程为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表现出鲜明的旗帜性、扎实的实践性与精准的创新性。回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70年发展史并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有利于应对当今意识形态挑战,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9-0004-04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经历了蓬勃发展、跌宕起伏、恢复发展、创新突破,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在此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总结客观规律,将有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曲折发展(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教育任务也从“团结一致取得革命胜利”开始向“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初具雏形。1949年至1956年,党中央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统一全党、团结人民,加之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其一,党员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强化。从1950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整党整风活动。《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的决定》《关于党的高级干部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办法的规定》等重要文件相继刊发。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开办了共842所业余政治学校,以分批、分期轮训的方式,开展在职干部培训,至1953年初,在校学习的在职干部已达43万余人。[1]其二,理论创新成果体系化,理论教育内容不断充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一同被写入理论教育的大纲之中。全国掀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的高潮。《人民日报》多次单篇发表对毛泽东思想的通俗化解释性文章,如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取得较好的反响。中共中央还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先后出版发行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仅1953 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北京、上海、长春三地发行量达到一百五十万册,由于供不应求,半年后就发行了第二批的六十万册。[2]其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渐形成。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组建并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主要负责执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1952年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各级学校要开设新民主主义论、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具体课程安排。1953年各高校中增设了中国革命史课程,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最新成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挫折中缓慢前行。党的八大召开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敢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左”倾错误思想大大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走上了一段曲折发展之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巨大挫折。体现在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唯心主义论题。忽视历史发展的过程,违背唯物史观的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被过于简单化、庸俗化。科学的理论教育系统遭到大肆破坏,建立了扭曲的“阶级斗争”教育体制与系统。另一方面,“中苏论战”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独立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彻底打破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紧箍咒”,开始按照中国现实情况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我党思想理论教育路线与方式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共产党“以苏为戒”、对中国自己道路与理论教育方向深入思考,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告》中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和中级以上的黨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中国社会现实,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茁壮成长(1978—2012)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大进步与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继续稳步前行。

    第一,拨乱反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的恢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真理标准大讨论”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将我国的思想理论建设拉回正轨。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在邓小平带领下,全党全国人民重新审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端正理论认识态度。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一些提法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思想体系,要“把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原则问题讨论清楚,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来”。[3](P.50)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步入正轨,承担起重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任务。其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学风,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力量保证。在党中央的部署下,理论教育与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彻底转变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P.56)坚持以思想工作引导实际工作,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发展。其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肯定了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正式确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理论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破土而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等一系列全新论述与重要举措,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成为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继续稳步前行。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首先,以与时俱进为主题,推进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将时代性体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与时俱进作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提出要善于解放思想、总结经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其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系化、工程化。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工程开始以来,先后有70多次大规模研讨会依托工程成功召开;出版了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学习读本等重要学习资料;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在全国设立了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大批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160多个课题组,培养了上万名教学与研究骨干力量。[5]最后,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载体,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好思想理论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召开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既会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网络技术与文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胡锦涛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要掌握网络主动权,加强网络宣传队伍的建设,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坚强宣传教育阵地,并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网络技术、熟练运用信息网络,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革新。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拓创新(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因”,总结前人经验,积极回应时代,形成了更加符合当今中国现实的理论教育思想。

    第一,党的理论学习活动再掀高潮。习近平强调,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經验,学习的热潮必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并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提出。在此基础之上,全党范围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教育活动。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落幕至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组织部在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一院五校”直接举办各类主体班次1 100多起,调训干部6.5万余人次;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党校连续举办了7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轮训了省部级干部,组织了县委书记进行理论研修。[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政治局共组织了43次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至今已举办了十七次集体学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常态化机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接续前行,不断深化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第二,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其一,“中国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充分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始终贯穿于理论教育始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立好第一杆旗帜。其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代表着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重要内容贯穿其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汇总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正式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宣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作为教育学习的主要教材。

    第三,理论教育思想方法路径快速拓展。随着网络大数据与融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其一,繁荣文艺发展,让文艺作品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任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抓好文艺这一重要战线,发挥文艺铸造灵魂的作用,要求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二,重视优秀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新时代奋斗的优秀先进典型,习近平同志多次带头为榜样“点赞”,批示全党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的理论教育工作。其三,推动了对互联网平台的熟练应用以及新、老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必须推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小组”“新华视点”等一大批中央主要媒体打造的网络化、移动化的新兴媒体纷纷开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官方学习渠道喷涌而出,一大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产生了“刷屏之效”,以网络为主体的立体多样传播矩阵颇具规模。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为原则,将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时代特点推进教育创新,呈现出了鲜明的旗帜性、扎实的实践性与精确的创新性,为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理论教育影响力提供了宝贵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黄万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 ? 型政党的探索[J]. 党史文苑,2012(03).

    [2] 二十世纪中国实录:第4 卷(1944—1955)[M].北? ?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 ? 出版社,198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7.

    [5]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级学科设立助推?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纪实[EB/OL]. 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_sxdd.php?id=632.

    [6]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回眸[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802/c117092-29445031.html.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