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实践平台提升表达品质

    邱盈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点、文体特点、练笔处等,引导学生咀嚼文字的精妙之处;并进行读写结合,使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从而积累语言、活用语言,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品质。

    [关键词]言语实践 ; 教学价值;言语能力;表达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32-03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在不断地言语实践中得到提升的。因此,准确把握文本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文本核心的训练价值,找准有价值的言语实践训练点,摒弃流于形式、无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让言语实践活动有思维含量。这样,才能建构指向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一、咀嚼文字精妙,感知文本意蕴

    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厚。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值得品味与咀嚼之处,寻找能有效引领学生实践的语言点,通过多方式、多层次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

    (一)挖掘言外之意蕴含的意义

    如,《母亲的恩情》中有这样一句:“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教学这句话时,我紧扣“一针针一线线”这个词语进行教学:

    师:为什么不写“一针一线”而写成“一针针一线线”呢?

    生:我看出母亲缝衣服特别细心,把针脚缝得又细又密。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好这个词语)

    师:母亲缝得多认真、多细心啊!这里面还有一个民间习俗呢!想知道吗?古时候,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的人做衣服,必须把针脚做得又细又密,要不然出门的人回家的日期就会延迟。想一想,母亲为什么把针脚缝得这么细、这么密呀。

    生:为了让儿子早点回来。

    师:对啊,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多么担心和不舍啊!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指导读好词语“一针针一线线”,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

    为何要紧扣“一针针一线線”这个词语呢?因为这个词语是有温度的,是有内涵的,蕴含民间习俗、人物情感等。抓住这类意蕴丰富的语言进行体验,就可以让课文的语言鲜活起来,让学生将语言文字积极地消化、吸收和倾吐。

    (二)挖掘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如,《爱如茉莉》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段话中的“探”字就值得细细揣摩。教学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写阳光,通常用哪些字眼?”学生回答说,用“照”或者“射”。接着,教师追问:“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探字?”通过比较,学生逐渐咀嚼出作者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探”字蕴涵着人的感情魅力——此刻,阳光仿佛也如子女一般,不愿意打破这样温馨的画面,悄悄地、温情脉脉地进入了房间。只有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让他们通过理解与表达,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精髓,才能咀嚼出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这样,对学生揣摩用词、精准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三)挖掘留白处展开想象

    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吃尽了千辛万苦”的意思,我设计了想象练习: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饿了,他______;渴了,他______;累了,他______。他的衣服______,鞋子______,身上______。

    这样的训练,立足于原有文字,召唤学生进行想象填充,能帮助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激起学生将文本与已有经验进行关联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进行了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聚焦文体特点,内化文本语言

    教材中的文本体裁多样,只有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才能使教材为我所用,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语言文字是静态无声的,隐含着诸多的实践性因子。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活化这些实践性因子,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倾听、朗读、想象、品味、运用等作用,让语言为学生所用。

    (一)多元诵读

    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草原》这些写景类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厚,均是适合朗读训练、积累语言的文本。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体味语言文字传递出来的温度和魅力,将优美的语言积累下来。

    (二)表演实践

    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可将学习目标确定为复述故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教材为我所用。如,为理解农夫的焦急,先让学生想象农夫急得怎么样,再让学生表演焦急的样子,最后读好这个词语。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农夫焦急的心理,也为体会寓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埋下伏笔。学完整则寓言后,让学生加入动作、神情等,上台复述故事,比一比谁是“故事大王”。这些表演,不是为“演”而“演”,而是目标明确,步步为营,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趣味和故事的寓意服务的。表演这种言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了思维,真正走进了故事,悟出了道理,最终达成把故事讲生动的学习目标。

    (三)语言转化

    如,《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简单易懂,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定成“运用课文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介绍维生素C”。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指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述。如果你是哥伦布,请在船队出发时向船员做一个医学知识讲座;如果你是维生素C,请向大家说明你的重要性;如果你是医生,请你向病人介绍维生素C的作用。创设的情境铺设了语言表达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不仅让课文的语言鲜活起来,而且让学生将语言文字积极地消化、吸收和倾吐,真正达到语言实践的效果。

    (四)借用文本

    在一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信息是分散在语言文字中的。教学时,需要我们进行梳理、提炼、整合,形成逻辑性强、具有连贯性的语言。我们可以借用文本,活化语言,让学生习得新知。例如,在教学《诺贝尔》第一课时的最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张表格(下表),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接着引导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个表格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形成一份《诺贝尔小传》。写完后,还要让学生比较自己所写的小传与课文有何不同。在这样一个练笔、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也轻松获得了新知。

    三、挖掘练笔之处,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准确挖掘文本的表达训练点,做到读写结合,就能锻炼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小练笔设计的训练点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地随意选择,一定要准确有效。

    (一)抓文本核心点,学用写作手法练写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课后的思考题有这一题:“课文为什么以景物描写结尾?”这是本文教学的核心。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这个核心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取舍,将教学目标设定在“学习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手法上。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再让学生重点学习三处景物描写,体会潜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物品质,清晰明确地体会到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品质这一写法的妙用;最后,让学生仿照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这一写法,描写一处景物。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不再停留在读故事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品质上,而是准确直击课文内核,把握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二)抓角色转换点,用自述方式练写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角度都不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特色也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变换叙述角度展开练写,可以活用文本语言,内化文本语言。如,教学《航天飞机》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练笔:“请你根据课文,以自述的口吻从形状、本領两方面来介绍航天飞机。大家可以以《航天飞机的自述》为题,以‘我叫航天飞机为开头进行介绍。看谁介绍得更精彩。”这种自述的形式,增强了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借鉴文本的语言,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抓古诗意境点,走近诗人进行改写

    一首古诗,就是一个风景;一首古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古诗,就是一段佳话……教材中的很多古诗都是练习改写的好素材。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古诗的意境,而且要引导学生改写,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根据古诗情境和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生动有情趣的记叙文、散文。改写古诗,就是在和诗人对话,看诗人看到的风景,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品诗人描绘的意境。实践证明,学生每每遇到改写古诗,都会兴趣盎然,文思泉涌,一气呵成。这样的言语实践,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使古诗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四)抓结尾续写点,引发学生联想续写

    有些文章的结尾比较含蓄,显得意犹未尽,引人联想,让读者有猜测结局或续编故事的欲望。这样的文章就适合续写。如,学完《爱之链》这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想象接着写下去,写出一篇情节合理、有所发展的新故事。这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五)抓范例显著点,迁移仿写

    仿写是常见的练笔形式。对学过的课文进行仿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知识内化,又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找到写作的方法,促进知识外化。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明显的总—分构段方式。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总—分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如,《变色龙》这篇课文,写变色龙的外形有两大特色:一是紧扣特点写,二是写得很有条理。这是写动物外形一个很好的范例。又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第13自然段,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学生爱读。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细细品味, 感受语言的表达特色; 然后,启发学生: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也来写一段话。 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句式: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一切都是自由的。”

    这样的写话训练,不仅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对特殊句式的掌握,而且拓展了思维、领悟了写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笔下“自由”一词所表达的含义。这样,能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功能,让学生在迁移性模仿中习得课文的构段方式、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言语实践,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准确挖掘文本中语言实践训练点。总之,在语文课上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训练,能帮助学生提高言语表达品质,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