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平台架构研究

    韩慧芳 谷宇

    科研成果转化是体现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使用率并不高,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梳理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并提出了建设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所需具有的基本功能,为同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

    我国高校对于科研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开始探索阶段,过去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所需,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实现可以更好的促进高校的科研发展。

    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都较低,造成的局面就是科研水平较低,影响整个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建设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互动性地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和转化,促使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可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效率,为地方高校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挥作用。

    二、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研究现状及建设状况

    (一)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建设起步较晚,发达地区的部分高校在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蒋熙辉(2009)在促进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建议中专门提到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构建科研成果的共享平台。于剑军、李鹏海(2005)详细阐述了具有多功能的适合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管理使用的管理系统。王宇红(2007)对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对科研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任伟等(2010)提出对“统一身份认证与组织结构管理在地方高校中的实现”,薛萍(2011)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李志伟(2019)依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臺建设现状,借鉴其他高校转化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董红娟,谢志昆,左薇等(2019)对大数据引入传统高校科研信息化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设策略。

    国内对科研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部分名牌高校在科研转化信息化建设上已经取得比较大的成效,但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在该领域的建设还不成熟,学者对于对架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平台的研究还稍显薄弱。

    (二)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比如清华、北大、中山大学等已经建立了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 即使有科研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强大助力,但依旧存在科研成果成果转换缓慢、转化困难、以及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而地方高校本身科研实力的不足,部分已建平台的高校成果转化服务上不成体系。地方高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面临的问题尤为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平台建设功能单一。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对结题的科研项目以及其最终成果一方面只对项目信息内容部分进行公布且格式不规范,使得科研信息需求方无法准确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极有可能会错失某些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该平台发布项目信息不及时,尤其实践类科研成果具有较强时效性,因发布的滞后,其实际效用也就大大降低。

    2.信息化平台系统更新滞后。地方高校科研经费有限且对该平台重视不够,在信息系统更新上投入不足,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另外,数据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流程多等特性,该工作需投入大力的人力物力,使得科研信息化管理停留于数据收集阶段,统计分析功能较为薄弱,科研数据的利用率较为低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科研成果的“供给方”和科研成果的“需求应用方”双方需经过层层关系沟通,造成成果转化路径过长。在交易成本增加的同时,最终使得双方疲惫不堪,合作需求降低。

    3.精品化的科研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机构、政府、企业多方主体在选题、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所脱节,转化机制的缺失和转化渠道的不畅通,严重影响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的“供给方”和科研成果的“需求应用方”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接洽,双方的合作也并未形成良性循环,造成许多即使有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也被束之高阁,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

    三、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架构

    大数据时代,基于提升高校的学科和科研建设,我国做出了建设“211 工 程”、“985 工 程”和“双一流”大学的举措,各大高校建立了有专门的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科研信息化。而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随着规范化建设的逐步落实和渐次向应用型转变的转折时期,要想在教育服务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着力培育高校竞争力,建设科研共享平台尤为重要,可实现科研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需要具有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科研项目管理服务,对项目申报、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信息变更等进行管理;平台用户可以根据不同授权进入系统,根据权限进行操作。科研人员可根据授权账号登陆该平台,查看管理人员下发的通知、下载相关的科研文件,查询申报的项目是否立项和已立项项目运行及经费到账情况等。管理人员可根据职位权限在线办理科研相关业务,如项目相关信息、科研成果、学术活动、科研奖励等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管理等工作。

    (二)科研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专家人才进行跟踪管理;地方高校处于转制特殊时期,学校部门合并、撤销也会一定程度影响科研机构、人员结构的稳定。科研机构建设管理模块需要具备科研相关信息查询、修改、增加等功能;科研人员管理模块需要具备人员资质审核,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校内科研人员等的功能;专家人才管理模块需要具备各领域专家人才审核、查询、更新等功能。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专家人才的管理目的是为高校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科研成果管理服务,对科研成果的发布、科研成果统计与分析、科研奖励管理的功能;科研成果完成后要及时整理加工上传于平台,便于科研人员查阅。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可以和可能有意向合作相关企业取得联系,实时沟通,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科研成果统计与分析主要是对论文、研究报告、著作成果、鉴定成果、艺术作品进行统计与分析。科研奖励管理主要包括获奖申报管理即申报进行、成果奖励申报、申报查询等管理,以及获奖的科研成果管理即审核、查询等获奖成果信息管理。

    (四)学术交流管理服务,对主办学术活动管理、参加学术活动管理、以及专家学者咨询服务;对高校主办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信息、高校科研人员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的信息等相关信息平台具有查询、实时更新、增减的功能。专家学者咨询服务即通过该平台可以在线查询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并且可以在线咨询学者学术问题,或通过在线视频進行学术交流。有实力的地方高校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置科研学术模块,实时推送学术活动信息,在线开展多学科科研交流论坛,为师生实现教学研信息共享。

    (五)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管理服务,对历年的成果转化进行记录,科研管理人员可与学校图书馆协作建档;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集整理成果转化合作历史数据;加工科研成果并及时更新维护科研成果资源数据;建立科研成果档案,为需要者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对于专著、教材等难以在网站上发布的成果材料以图书流通的方式实现成果的校内发布与共享。

    (六)知识产权的管理服务,对专利,著作权、药证、新品种、标准等专有权力的管理;各科研人员进入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有权力的类型对其的基本信息按平台规则要求录入,科研管理人员负责联系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该产权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归类入库。该科研共享平台可进行查询、查重的功能,以防发生侵权问题,此外,该平台还具有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学者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实况。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我国高校科研信息化进程迎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处于转制时期,提高科研水平成为其在教育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抓住科研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必为其助力。

    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以及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各部门的协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该平台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双平台架构研究”(项目编号:B20174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