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切入、妙引导,让课堂更高效

    邱鑫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入点的选择极为关键。找准切入点不但可以轻松实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紧扣题目、插图、细节等进行切入,同时注意切入的循序渐进性和拓展延伸性,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感受文本的表达特点,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切入点;插图;细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28-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存在“呆板”和“零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切入点的巧妙性,把握好教学引导的“度”和时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设计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入应紧扣题目

    课文的题目包含许多重要的信息。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忽略课文题目的重要性。其实,文章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内容是文章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紧扣题目的关键词,细细地剖析课题,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带着目标,有计划地阅读理解课文。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题目,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富饶”展开思考:“同学们,从题目中你们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子的?

    2.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呢?

    4.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为什么说“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呢?

    我先把这些问题一一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先根据问题自学课文,理出课文的思路;然后,再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有效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预测课文的内容。这样,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切入要善用插图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课文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就是文章最显眼的存在。爱看图画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插图,并以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如,在讲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插图切入教学:

    1.同学们,请仔细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用一段话来描述。

    2.请找出文中对应的描述,进行品读。

    3.根据描述的段落,想一想:“老屋为什么想倒下去呢,结果它为了帮助谁又站了很久很久,老屋倒下去了吗。”

    4.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等对老屋有什么请求?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抓关键词来体会。老屋是怎样回答它们的?

    5.你认为老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联系课文插图和内容说一说。

    这一节课,插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又疏通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去领悟人物的情感。学生学得有趣,教师引导得轻松。

    三、切入应关注细节

    课堂教学的切入要抓住课文的细节,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教师要抓住课文的细节,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那如何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品味文本的真正内涵呢?如,在教学《麻雀》一文时,我这样从细节处去切入课文,让学生深入学习。

    1.“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呢?

    2.选择其中一个让你感动的细节,自由默读相关的段落,仔细想想老麻雀的哪些举动拨动了你的心弦。将有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仔细想一想:你从中悟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

    3.“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懂的?

    这些问题都是结合语言的细节让学生去发现、思考、分析的。这样的問题引导学生多读多品味,从细节处见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落到了实处。

    四、切入要循序渐进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个有层次、由难到易、逐层细化的课堂教学方案,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逐层分解成易理解的或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处发展。

    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教师可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切入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我渴望买书,向母亲要钱买书是很正常的事。文中的‘我为什么纠结不安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作者家境的贫寒。其次,再进行引导:“‘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工厂,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喊两声‘妈——?”引导学生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样的;想象“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其三,在学生作答后,接着再问:“‘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此刻,课堂上学生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教师因势利导,最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母亲这个形象?”这样一组循序渐进的问题,使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理解更加到位。

    课堂教学的切入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问题设计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切入要考虑延伸

    课堂教学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学问题的切入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引发学生思考,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具体体现呢?

    2.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3.搜集鲁迅的名言和其他文章,说说你对鲁迅先生有怎样的认识。

    4.你还认识哪些和鲁迅先生一样的人物?

    这样的切入,既把学生前后所学的知识勾连起来,又向课外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段落的切入都极为重要。只要设计得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切入,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