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写意性菜肴俄译方法

    王宇凌 张艳娟

    

    

    

    内容摘要:饮食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并为世界各国所熟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餐的菜式已经越来越丰富多彩,菜式的命名更是富含文化内涵。目前菜名翻译研究对于写意型菜肴的菜名都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原则,而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逐渐被俄罗斯人所熟知,对于中餐菜名的翻译也是俄罗斯了解中国美食的关键。

    关键词:中餐菜名 翻译方法

    “菜名是人们精心构思的产物,既能传达菜肴的主要用料、加工方法、文化内涵,又能激发顾客的审美情趣和品尝欲望。因此,它主要具有信息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美感功能。”[1]在中国丰富多样的菜品样式当中,其命名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菜品以其选用的原材料、辅料或烹饪方式、形态、口味等来进行命名,有的菜品用吉祥美好的寓意来凸显出菜名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餐菜品命名中主要有两种方法:写实性和写意性。写实性菜肴主要根据菜品的原料、烹饪方式、口感、形态等特点命名,写意性菜肴在菜名命名过程中运用比喻、隐喻、暗喻、象征、谐音、夸张、借代、仿拟等修辞格,将风俗、典故等蕴藏于菜名之中。

    黄芳在《中餐菜单译法研究》中指出,中餐菜品名称的翻译要符合“准确、通俗、简洁”的要求,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译出菜品的原材料和烹调方法,其次还要补充一些菜名背后的文化民俗,起到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作用。[2]菜单因其实用性强,故翻译要简洁明了,简练易懂,目的是让食客在快速浏览菜单的过程中能第一时间选定自己想要的菜,同时,菜名作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步,需要具备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综合以上两点,菜名翻译需要译者在通顺易懂的基础上保留一定的文化特色。

    一.写意性菜肴的命名方式

    写意性菜肴的命名并不注重描写菜肴的实物,而在于反映菜肴本身的寓意,讲求菜名的雅致与文化内涵,它并不局限于实物,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与人的感受,体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方式。写意性菜肴的命名中出现了众多修辞手法,以此对菜品的文化特色进行升华,将民间风俗、历史典故寓于菜名当中,以此符合食客的审美情趣,紧扣食客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比如鸿运当头(剁椒鱼头)、吉星高照(白灼基尾虾)、年年有余(清蒸多宝鱼)、群龙戏珠(粉条肉丸子)、招财进宝(葱油鲜鲍鱼):这些菜肴的命名其实与菜肴实物并无太多相关联之处,但其菜名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文化特色,不同于传统的以原料、烹饪方式、口味来命名的方式那样让食客一目了然,这样的命名方式给食客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想象不光停留在上菜前一秒,更是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体系的想象。在写意性菜肴命名体系当中,充满了许多中国特色,这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表達了美好的祝福和愿望,这也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二.写意性菜肴的翻译方法

    由于写意性菜肴的命名中内含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内涵,并不能以字面意思直接去翻译。因为单以字面意思去直译写意性菜肴的菜名,外国用餐者并不是很容易能理解这道菜是什么,从而对点餐有影响。朱慧芬认为,“中餐菜名表达形式丰富、浪漫,有很多语言变异现象。”[3]因此在部分中餐菜名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语境并不能在俄语中找到相应的释义,为了更好地翻译出让外国用餐者易懂的译名,从简洁性考虑,用意译的方法更加合适。

    1.意译

    (1)比喻式菜名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等。用暗喻的手法,本体,喻词,喻体构成一个结构,通过比喻的手法着重对本体的形态、颜色进行描述,此时本体和喻体会同时出现,且喻体用来修饰本体,但为了让结构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精简,喻词会省略,如蚂蚁上树,龙须面,口袋豆腐,凤尾鱼翅。用借喻的方式,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如白玉喻指豆腐或者虾仁,双冬喻指木耳和竹笋,翡翠喻指蚕豆或者菠菜,芙蓉喻指鸡蛋清以及珍珠翡翠白玉汤,炒双冬,松鼠鱼爵等。通过比喻的方式使得菜名的形象逼真,精美雅致,使感官和精神浑然天成,形神兼备,也让整个菜品富有艺术性,从而进入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2)象征式菜名

    象征这一艺术手法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并不会出现本体,也没有喻体和喻词,可以说,食客第一眼看到菜名,完全想象不到这道菜会是什么样的,它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达出菜品的含义,这一手法隐晦而含蓄,需要用餐者自己去体会,寓意深刻,能丰富食客的联想,耐人寻味,使食客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也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传达出菜品美好的寓意。如春色满园,鱼跃荷香,满坛香,金鱼戏莲等。

    (3)夸张式菜名

    夸张这一手法是为了达到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它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菜品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为了启发食客的想象力,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菜品。例如“天下第一”“一品”“一绝”这样的夸张式的形容词也常用于菜品当中增强表达效果,这样的表达手法通常没有实际所指的实物,因此在翻译其译名时,在不破坏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的情况下,翻译出菜品主要传达的含义即可。例如,天下第一鲜指的是炒文蛤,因蛤肉富含氨基酸与琥珀酸,其味非常鲜美,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也被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视为珍馐;天下第一羹指的是雉羹,是江苏徐州传统的特色名点;而天下第一菜指的是虾仁锅巴,又称为平地一声雷,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传统名菜,通常是把鸡汤加虾仁等辅料,煮成汁汤后盛进碗中,另将油炸至松脆的锅巴放于另一碗中。同时上桌,将滚热的鲜汤浇到滚热的锅巴上,制作而成。

    (4)典故式菜名

    中国饮食当中有许多以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命名的菜肴,其菜名背后蕴藏了中国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正因为如此,翻译典故式菜名需要更加注意,不能直接通过菜名结构翻译,可以适当地对菜名中所包含的主要材料,烹饪方法等进行修饰。如果我们直接按照菜名字面含义去进行翻译,对于初次体验的国外食客来说,很难去理解这道菜是什么,难免产生排斥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反而阻碍了我国部分饮食文化的输出。比如夫妻肺片,夫妻肺片并不是夫妻的肺片,这道菜并不能用其字面意思去理解,它是由牛肉,牛杂,红油辣椒,熟花生米,牛肚等凉拌而成的一道开胃凉菜,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一对夫妻做火的食物,起初是叫“废片”,但由于听上去不吉利,从而改成“肺片”,有意思的是,这道菜里有牛肚,牛肉,唯独没有牛肺,和鱼香肉丝里没有“鱼”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让食客更加容易理解菜品含义,在翻译菜名时也会对其进行注释。

    三.结束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饮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了解中餐菜名的命名,翻译等等,也是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步骤,饮食文化也是与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俄罗斯食客来说,中餐菜品的俄译是有效缓解跨文化所带来的冲突的关键,且中餐菜品的俄译也能进一步传播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因此,在对写意性菜肴这样翻译难度更加高的菜式来说,译者需要在把菜名所指的意义,以及菜品原材料,烹饪方式等要点翻译出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内容向俄罗斯食客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杨群燕.交际翻译理论与中国菜名研究[J].武汉船舶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1期),66-70.

    [2]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7(第1期),40-42.

    [3]朱慧芬.中式菜名语言变异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7),99-103.

    项目信息:本文系辽宁师范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165189,项目指导老师:张艳娟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