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普及,教材、教辅资料已经不再是教师、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的多媒体课堂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长期地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在课堂上不能够拥有学生的主导权。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的运用当中,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发挥了教育的作用。文章从初中数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出发,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事例探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运用策略

    一、 引言

    数学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令学生颇为头痛的课程,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其对于数学中的抽象叙述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中来,而多媒体技术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则为成了辅助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数学知识难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二、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即将探索的事物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才能够形成继续探索的动力。提起数学,我们更多地强调的是它的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似乎与兴趣全然无关,但实际上,数学知识并非如此,除了上述特点,它还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我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严密的逻辑,更需要发散思维,只有利用丰富的联想才能够探索不同的解决途径。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习惯于利用冗长枯燥的讲解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利用大量重复性的训练,来强化、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在这种沉闷的学习氛围中,只能够机械地理解、记忆,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这种单一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的优势,形象直观地将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呈现出来,这样初中生在视听的双重刺激中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具有的独特特点就是生动性和直观化,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性,由于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学习的动力,认为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全面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前导入教学内容的环节,就应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之前先了解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即将要学的数学知识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育环节,同样也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直观化,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都放在課堂上。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一次函数的图像绘制出来,并通过改变解析式y=kx+b中的k与b向学生比较说明,一次函数解析式图像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相较于在黑板上手绘更加动态化,而学生也能够在观察中更加直观地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进而在兴趣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含义。

    三、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前进方向。在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其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更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授这一环节的体验,而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则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教学弊端应该被扭转,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重视学生的知识体验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化的技术手段,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有一个较好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就要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由于初中数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重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在黑板上写很多板书,这种措施无疑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时间节省下来,注重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体验。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展示的方式为学生解释勾股定理的形成原因,以深化学生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二)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不依赖教材、教辅资料,这虽然对于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在多媒体技术不断运用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广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络课程平台,让学生在名师课堂中获得新的学习思路;或者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实现对初中数学知识的重新架构,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因素,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对于教师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其对该学科的态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一学科的教师而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在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隔阂长期以来一直阻碍了师生关系的构建,也使得学生难以从“爱屋及乌”的角度产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背景下,师生之间传统的失衡关系被打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获取知识,这样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获得了平等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学生就可以对数学的教学活动接受度大幅提升,从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课堂上的亲切度,就是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一定要耐心,将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与教材内容高度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第二,课堂中也要讲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就是也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或者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有理数》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安排自主探索“绝对值”的相关任务,并为学生推荐了相关的微课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讨论环节,这时教师不仅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还应该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即加入学生的讨论互动中来,这样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师生不仅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更实现了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而这也为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五、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其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更需要教师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也不断被强调。在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求,改变教学态度,确定新的教学方法,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角度实现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教学技术的提高,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多媒体技术灵活的运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比如说在教学时运动多种科学技术的手段,讲述几何内容时能够运用几何画板这个电脑程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在“二次函数”的讲解中,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函数图形,并根据函数解析式的变化,实现对图形的动态化处理,以提高课堂讲解的形象性。在讲述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在投影的显示屏上绘制几组具体的相似三角形模型,能够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总而言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不竭的活水源头,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六、 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优势必然会不断强化。基于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从自身教学能力的角度出发,掌握更多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吴英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228,230.

    [2]吕国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学周刊,2016(31):187-188.

    [3]罗世忠.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6(14):189.

    作者简介:罗延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