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时代要求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明确当前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读”的能力不强、“写”的内容缺乏、“读”“写”方法不当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在“读”中积累素材、在“写”中巩固认知、在“读”中构思谋篇、在“写”中深化主题,以实现读写能力和核心素养共同发展。

    關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优化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构成。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1]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本文在了解核心素养视角下读写结合教学内涵的前提下,探讨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

    “读写结合”教学涉及语文课程中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阅读教学是吸收思想营养,学生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阅读能力;而写作教学是表达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动笔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吸收与表达相结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读”强调以读促写。阅读是以教材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学习其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为仿写、改写、创造性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则侧重于以写带读。写作是以阅读所学的知识为凭借,作文中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冲突等写作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

    对阅读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提高共情能力。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读者和作者。“读写结合”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读写结合”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写作内容、读写方法三个方面,为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读”的能力不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受到广泛的关注。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初中生缺乏阅读兴趣,总是追求阅读数量而忽略阅读质量,局限于教材,满足于课内阅读,不做适当的课外延伸,从而造成阅读效率低下,阅读面狭窄;初中生的阅读大多是浮于表面的,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缺乏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进而无法获得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即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这将会阻碍学生联想、想象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维能力,只注重讲授阅读技巧,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弱化阅读审美能力,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写”的内容缺乏

    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写作是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影响写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语言、形式、内容、手法等,但内容是最重要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血肉,再好的框架也无法构成一部巨作。初中生在写作上处于“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状态,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尚浅、与生活的接触面狭窄,缺少直接的社会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生活,捕捉能够成为写作素材的生活细节,但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会将观察角度集中于某一方面,导致写作内容固化,没有新意;另一方面,初中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灵活运用写作素材的方法,致使作文中出现素材浪费、随意堆砌的现象;除此之外,学生利用教材的意识不强,殊不知教材中鲜活的人和事常常是写作的最好素材。

    (三)“读”“写”的方法不当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怎么读”和“怎么写”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作为读者自己去感知、体悟、鉴赏、理解、评价文本,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提高认知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真正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并为写作积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对阅读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阅读就是“朗读”、“诵读”、“浏览”等,否定了阅读的互动性;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日常的写作教学一般可划分为三个环节:先是教师布置题目,接着学生思考后写作,最后批改点评,这种形式重表达轻交流,与合作探究学习理念不符,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使写作教学收效甚微。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化策略

    以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概念为依据,分析当前读写结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借鉴宝贵的经验,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对提高未来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和启迪。

    (一)在“读”中积累素材,建构语言

    写作基于阅读,写作教学不能忽视对于教材选文的学习。[2]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工具,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众体兼容,是初中生阅读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选文,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体味不一样的语言艺术,逐渐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阅读能帮助学生看见自己不曾接触和体验过的生活,间接的增加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同时拓展素材来源,使其突破“生活”的局限。

    统编版教材体现了编者对“读写结合”教学理念的重视,教材中的阅读板块与写作板块一一对应,每个单元安排的写作技巧都有相应的范文来供学生阅读借鉴。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是歌咏山水的文言诗文,相对应的写作任务是学习描写景物,并引用《春》《紫藤萝瀑布》《三峡》《雨的四季》中描写景物的经典片段,既能够讓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同时又学到景物描写的技巧,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新旧知识相融合,加深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以便在写作中建构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内涵。

    (二)在“写”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

    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训练贯穿在整个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从中形成鲜明独到的写作观点,有利于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写作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教材选文为范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改写以及再创作,[3]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点拨学生在诗歌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以散文的形式再现出来,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在“读”中构思谋篇,激活审美

    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活动,需要一定审美能力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章的画龙点睛之处,如传神的字词表达、精美的语句段落、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等,这些都是一篇文章的亮点,值得学生细细的琢磨品味,在写作中可以为我所用。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和莎莉文老师的交往过程,强调莎莉文老师的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具有爱心和耐心的特点;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后,教师要求学生选取身边熟悉的人,抓住人物的特点,理清写作思路,运用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描写,以帮助学生内化写作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审美不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存在于“情”中。“情”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纽带,读者只有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文本。如在《野望》一诗的教学中,全诗描绘出一幅山野秋景图,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诗人在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所流露出的孤独惆怅之情,学生在其中深刻理解了景与情的关系,以便于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同时提升了审美品质。

    (四)在“写”中深化主题,理解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我们集体意识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语言文字的教学,教师要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尊以及文化自信,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更高的视角去看待文章。

    同时,在充分积累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作文具有文化性。所谓的文化性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生搬硬套,而是主体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融合,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最佳境界。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实践中介绍了坎儿井,并要求据此写一篇说明文,这一设置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了传统文化素养,提高了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65.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1.

    [3]赵建涛.探究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11-112.

    (作者介绍:杨文,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