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建构区研究

    王红飞 王景芝

    

    【摘要】本研究基于儿童视角,以4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马赛克方法,了解儿童视角下的建构区以及儿童在建构区的需求。结果发现,儿童对建构区的关注度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内部体验、建构材料、重要他人、建构时间、建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对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建构区进行具体分析,建议注重儿童在建构区的情感体验,建构材料应当以儿童需要为导向,合理规划建构区的建构时间,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建构空间。

    【关键词】儿童视角;马赛克方法;幼儿园建构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0)06-0016-04

    儿童视角是指儿童通过不同方式表达自己,成人通过了解儿童的不同表达方式去凝练、展现儿童的想法,尽可能客观地展示儿童的世界。儿童视角的研究主張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表达并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真实体验,〔1〕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2〕儿童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哲学、自己的艺术、自己的游戏。〔3〕幼儿园区域活动对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建构区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区域,以搭建活动和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建构为主,对发展儿童的空间能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区域活动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研究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观察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幼儿园教师,缺乏儿童视角下的区域活动研究。本研究立足于儿童视角,了解儿童视角下的建构区以及儿童在建构区的需求,倾听儿童的声音,展现儿童的想法,从而不断提升幼儿园建构区的教育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公办幼儿园为样本园。该园重视区域活动,会定期进行建构区的教研活动,符合研究需要。本研究随机抽取该园2个大班共4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孩23名,男孩 23名。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获得儿童许可后进入建构区,与儿童一起进行建构活动,并观察儿童在建构区的活动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综合运用马赛克方法对幼儿园建构区进行研究。克拉克(Clark)和莫斯(Moss)首次提出马赛克方法,将传统的访谈法、观察法和自主摄影、绘画、儿童引导旅行、地图制作、魔法毯等方法相结合,旨在提供多种方式让儿童自由表达,尽可能地展现儿童的“声音”,让成人有机会“聆听”儿童,同时让儿童能够作为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中。〔4〕

    本研究考虑到研究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最终确定使用参与式观察、自主摄影、绘画等方法,调查儿童视角下的建构区以及儿童在建构区的需求。 具体资料收集过程如下。一是研究者以“朋友”身份进入建构区和儿童一起进行建构活动,观察儿童的活动,体会其情绪变化,为后续的资料分析和解读儿童语言奠定基础。二是研究者请儿童拿着相机或手机以导游角色进入建构区,分别拍摄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建构区材料,并在拍摄结束后向研究者就所拍摄内容和拍摄原因等作出解释,或者直接向研究者阐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是开展主题为“最喜欢玩的建构区”和“最不喜欢玩的建构区”活动,请儿童通过绘画等方式进行记录,并且就所画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四是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以5~6名儿童为一组,就“我希望的建构区”进行自由讨论,讨论时间一般为20分钟,在小组成员知情的情况下对讨论过程进行录音,并现场记录讨论情况。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儿童的观点进行编码分析。资料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建立自由节点,将原始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形成意义单元,将能够反映儿童观点的词、字提炼出来,进行开放性编码;然后,建立树状节点,反复阅读自由节点,在准确把握语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推敲,提炼归类出核心词汇作为树状节点;最后,建立核心节点,在树状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对这些核心词汇进行提炼,构建完整的概念框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建构区总体情况

    本研究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169个代表儿童对建构区看法的意义单元,再根据这些意义单元提炼出50个自由节点,并将其编码为11个树状节点, 最终提炼出5个核心节点。

    如上表所示,通过对儿童观点的整理分析发现,儿童对建构区的关注度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内部体验、建构材料、重要他人、建构时间、建构空间。

    (二)幼儿园建构区具体情况

    1.内部体验

    内部体验是儿童在建构区活动时的直观感受。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对建构区的感受侧重点不同。男孩更侧重于成就感,如“我很喜欢搭建活动,可以搭大桥,搭房子,搭超市,我每次完成自己搭建的作品都很开心,老师还会表扬我,给我拍照”。女孩更侧重于对美好事物进行想象,如“建构区可以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搭公主床和花园,可以在里面跳舞”。儿童在建构区的体验会影响其参与建构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有儿童表示,“我在中班的时候试着去搭过一次,可是我根本就搭不好,所以我就不去了,我一直想去,可是我怕我搭不好所以我就没去”。分析发现,“开心”“喜欢”“不喜欢”是儿童表达在建构区的内部体验时用得较多的词汇。

    2.建构材料

    基于对儿童观点的反复研读,研究者发现儿童喜欢的建构材料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低结构性的建构材料。低结构性是指建构材料可以多方面使用,不因自身的构造和形状受限。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中较受欢迎(李晓文、原晋霞,2019)。灵活多用、可操作性强的建构材料深受儿童喜爱。例如,有儿童表示,“我喜欢这个积木,它有长的、短的,还有圆的,形状很多,可以搭好多东西”“这个长积木可以当墙,还可以当桥”。儿童对材料结构的需求体现出儿童对材料功能的关注,喜欢低结构性的建构材料说明儿童更关注材料的实用性。

    二是外观漂亮的建构材料。3~6岁儿童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外观漂亮、颜色明亮的材料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例如,有儿童表示,“这是我平时喝牛奶剩下的盒子,还有买东西的包装,图案很好看,涂上颜色可以当作我的床”“这个棒棒可以做机器人的腿,很结实,绿色的腿”。可见,外观漂亮、颜色明亮的材料更符合儿童对建构区材料的需求。

    三是数量丰富的建构材料。“材料多”“足够”是儿童在表达对建构材料数量的看法时使用较多的词汇。当儿童搭建大型物体时,需要以足够的建构材料为基础。例如,有儿童表示,“建构区的材料特别多,可以任意选择,想用什么材料都可以”“我上次搭了一个城堡,用了好多积木,城堡很大,其他区域没有办法搭这么大的城堡”。可见,数量充足的建构材料是支持儿童完成搭建作品的关键之一。

    3.重要他人

    儿童在建构区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同伴。在建构区活动中,儿童主要是和同伴一起进行搭建活动的,学习和同伴协作共同完成搭建作品。研究表明,在建构区活动中,儿童发起的互动若带有亲社会行为特征,则更容易被同伴接受。〔5〕分析也发现,“跟小朋友合作”“一起搭”“一起选材料”是儿童在搭建过程中谈到同伴交往时使用较多的词汇。

    4.建构时间

    建构时间主要是指儿童的搭建时间和整理时间,主要看教师规划的搭建时间是否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整理时间是否合适等。例如,有儿童表示,“每次搭不完就结束了”。这表示儿童对于理想搭建时间的要求与实际的搭建时间存在一定差距。也有儿童表示,“建构区时间比其他区域的少,老师说要整理材料所以要早点结束”。可见,儿童对于整理时间占据搭建时间表现出不满。儿童往往认为搭建时间和整理时间应当是分开的,而教师则认为搭建时间和整理时间应当是整合的。可见,建构时间有待在儿童需求与教师教学需要之间进行适当平衡。

    5.建构空间

    足够的空间是儿童进行游戏的基础。关于幼儿园建构区的建构空间,有儿童表示,“这个建构区一次只能进来五位小朋友,人多了,搭建作品的地方就小了”。可见,儿童对建构空间的认识体现在空间所能容纳的人数上,他们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另外,建构空间的问题还体现在儿童的作品存放上。建构区以儿童的搭建活动为主,搭建的作品是儿童灵感的展示,饱含了儿童的情感。因此,作品的存放是儿童非常关注的问题。例如,有儿童表示,“我不舍得推倒自己的作品,有时候老师会帮忙拍照”“每次作品被推倒,我都好难过”。

    三、讨论与建议

    (一)注重儿童在建构区的情感体验

    分析发现,在幼儿园建构区活动中,儿童更关注的是内部体验,注重在建构活动中的内心感受,注重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是否能获得快乐,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搭建等。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建构区的创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想法,注重儿童在建构区的情感体验。教师作为儿童建构活动的指导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建构区环境,以求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6〕同时,在建构区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儿童性别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保证儿童在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获得充分发展。

    (二)建构材料应当以儿童需要为导向

    分析发现,低结构性、外观漂亮、数量丰富的建构材料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因此,幼儿园提供的建构材料应当以儿童需要为导向。低结构性的材料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创造灵感,外观漂亮的材料更容易吸引儿童的目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幼儿园可以多为儿童提供这两类材料,满足儿童的活动需要。另外,幼儿园在为儿童选取建构材料时,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了解儿童的使用体验,从而不断更新建构材料,促进儿童建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合理规划建构区的建构时间

    建构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搭建体验。分析发现,儿童更希望能分开搭建和整理的时间,从而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搭建作品。儿童的搭建活动是一个预设-选取材料-付诸行动-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思考,从而完善搭建作品,而充足的时间是儿童实现自我构想的前提。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合理规划建构区的建构时间,保证整体时间预设能基本满足儿童的搭建需求,尽量不占用儿童的搭建时间。

    (四)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建构空间

    分析发现,建构区的人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建构体验。 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相应的活动规则,根据搭建空间合理估计建构区可容纳的儿童人数,确保儿童在搭建过程中有足够的搭建空间。 另外,儿童对建构空间的要求也反映在其作品保留的问题上。儿童对作品保留的强烈要求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作品倾注了情感。关注儿童搭建作品保留的问题主要在于疏解儿童的情绪,帮助儿童寻找情感依托,从而减缓其消极情绪。 例如,幼儿园可以在儿童完成搭建作品后请儿童介绍自己的作品;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引导儿童与同伴讨论各自的搭建作品;可以组织儿童在幼儿园开展作品展示活动等。另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儿童讨论建构空间的问题,关注儿童的反馈,并根据儿童的需要及时调整建构区规划,从而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力.我心目中的学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7.

    〔2〕刘青松.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访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J〕.基础教育课程,2018,(19):77-80.

    〔3〕莫迪.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4〕刘宇.儿童如何成为研究参与者:“马赛克方法”及其理论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4,(9):68-75.

    〔5〕郑宇冬.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6〕馮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