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体察表达

    黄新囡

    张彬福教授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书面语写作需要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见识和思考来充实,也需要阅读所学的文章作法为范例,于是写作也可以引发阅读选择和阅读积累的需求。”最近笔者给学生推荐阅读了一组“情感类”文章:《背影》(朱自清、三毛),《向日葵》(尤今),《巷子里的老妈妈》(张晓风),《向一棵树鞠躬》(王崇亚),要求学生读后围绕“情感”这一主题,自由命题写作,有感而发。批阅时发现学生选材普遍集中于亲情,且平铺直叙,乏味单调,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向名篇学习,经营好自己手中的素材,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笔者整合了阅读资源,试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以期能帮学生树立技法意识。

    一、背景有什么用

    朱自清的《背影》,文笔质朴,深情暗涌。“背影”之所以能一下子击中作者的灵魂,从而对父亲的情感产生转折,关键因素之一是这个“背影”的背景使然。这是一个逆境中的背影。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家,家境破落,心境更是黯淡,而父亲坚持去浦口送别“我”,为“我”费劲狼狈地爬月台买橘子时留下了这个背影。换言之,如果家境顺遂优越,父亲身姿矫健,“背影”的感染力会被削弱几分。同样,回到我们学生的习作中来,令自己涌起写作冲动的,或者是情感上的触发,或者是思想上的顿悟。比如学生写父亲出差从无锡给自己带回来阳山水蜜桃;一向不做饭的父亲竟然在给自己做面;老师给自己买了暖心面包……结合《背影》的启示,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事件能在某一情境下触动自己,除去事件本身“不常见”这一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附加因素,却被自己忽略了。那个写父亲买“水蜜桃”的学生想到,那段时间其实父亲身体不好,工作也不是很顺利,那次出差谈判很糟糕,所以当时自己看到“水蜜桃”感受才会那么复杂;写老师买爱心面包的学生补充说,期中考试全班都考砸了,本以为是一场训斥,没想到是伴随着“爱心卡片”的小面包,当时每个人心里都热热的;等等。其实这几个学生经过引导后,围绕主要事件都有丰富的原初體验,只是自己在写作时,不知道这些情节对主题的作用,有意无意地规避了。如果能在记叙过程中有机穿插几笔,就能使主体事件更加立体,也能使情感发展更有逻辑。

    二、场景充分展现

    好文章会充分尊重读者的感受力,所以不会轻易代替读者判断,也就不会轻易“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引导读者深入情境去感受,去体察。仍然可以借鉴《背影》中的场景特写来引导学生,即文中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将一位肥胖的、衰老的、腿脚不便的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细致分解,放大,延长,充分展现了买橘子的艰难,流露出儿子的揪心、心疼、感动。对照学生的作文来看,可以引导他们在“父亲从车上往下搬水蜜桃”“父亲手忙脚乱做饭”“老师发面包”这几个场景精细描摹。以“父亲做饭”为例,可以尝试这样指导:仔细回忆父亲做饭时自己“看”到的场景和体验,将“做饭”分解为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时父亲的一系列神态与动作,突出一向整洁干净、做事成竹在胸的父亲竟也会如此狼狈尴尬,而这只是为了给“我”做一顿饭,主题自然就得到体现——“爱”就是为你去做不擅长的事。“父爱”不是通过写作者的唏嘘感慨告知于人,而是在父亲的行动中自然流淌到你我的? ? ?心里。

    初中生现在主要训练的是记叙文写作,要能完整地写好一件事情,其中,对于最能凸显人物、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的部分必须要训练浓墨重彩地描摹的意识,这就要求让学生的笔成为播放器,带着读者去看,去感受,去共情。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发力点,并知道如何去发力,学生的写作自信自然有所提升。

    三、抓住暗涌的心潮

    写文章最初的动机大多是有感而发,个体被外界“触发”时,心潮澎湃,看见了什么固然重要,触发了什么更重要。写作时,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由关注眼前到关注背后,除了写“看得见”的,更要写“看不见”的。在《向一棵树鞠躬》中,作者仅用两小节文字对眼前这棵让自己“惊呆了”的榆树进行描写,突出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的“不同寻常”;接下来五小节文字完全转入内在丰富的联想与思考,即从自己的角度揣想这棵树长成“这样”的历程,用形象精练的文字凸显了“被命运交付给一堆砖”的榆树如何“顺势生长,蓬勃向上”,虚实相生,既丰富了榆树的形象,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正是文章的魅力与特质所在。

    如果对学生习作中“买水蜜桃”的素材加以升格,那么是否可以在描写自己看到父亲回到家搬回水蜜桃的场景后,顺势引入联想:

    我仿佛看到,父亲为了这一个个新鲜完好、又甜又大的水蜜桃,是怎样一路呵护,战战兢兢!从无锡到苏州这一路征程,从集市到酒店再到我们的家,在公交车上,在高铁上,在行走的路上,无论如何颠簸,父亲都牢牢托在手中,丝毫不敢懈怠。腰酸了,手累了,轻轻放下,放在道路的内侧,用身体护着,再轻轻地拿起,生怕有个闪失!这一路托着的哪里是水蜜桃,分明是一颗拳拳爱女之心啊!

    这一段想象,是由眼前的“保存完好”的水蜜桃生发开去,推想父亲一路呵护的不易与艰难,从而进一步突出父爱深沉。其实虚写,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手法,不如说情到深处自然浓,是深情使然的一种自觉。暗涌的心潮,是生命经验和思维水平的自然调动,即便是对思维情感稍有钝感的学生,多给予一些这样的引导,也有利于逐步增强他们的体察力和共情力。

    四、善于“弄拙成巧”

    学生的阅读资源中,尤今的《向日葵》就是由一场误会引发,并逐步加深,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女儿的“迟到”是煞费苦心为自己准备生日礼物,如此良苦用心,竟被自己恶言相向,此刻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再以习作“父亲买水蜜桃”为例,是否可以在文章开头设置对父亲误会的情节:父亲整天不见人影,对“我”的学习生活也不过问,暴雨天也没接送过“我”,“我”甚至以为父亲不爱“我”、不爱这个家了。直到“水蜜桃”的出现,误会解除,“我”才明白了一切,这样,情感变化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更能引人共鸣。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巧”,而正是这些“不巧”引发了故事。写作要善于“弄拙成巧”。如另一个学生写自己学校的保安总是那么苛刻严厉,进校出校手续繁杂,自己记性很差,交锋几次,均难得通融。有一次看见保安被领导训斥,竟然幸灾乐祸,后来得知其被训斥的原因竟然是保安一根筋,拦了来学校“微服私访”的领导,不觉心生几分敬意;后来偶然间看见那个保安给家人打电话的样子,跟妻子叮嘱时的柔情,以及跟儿子说自己很厉害很威风,感到好笑而又酸楚。全文中随着误会的产生、加深、解除,情感由冷到热、逐渐升温,最后酿出一份深沉的动人之情。

    五、结尾处尽全力

    由于考场作文批阅的时效性特点,初中生记叙文结尾部分如何巧妙恰当地亮出主旨特别重要。结尾处的感悟既不能刻意拔高甚至与前文脱靶,又不能平面滑翔简单收束。好的结尾,可以救活一篇文章,反之,则可以毁了一篇文章。对照学生作文发现,他们写到结尾,往往开始松懈了,随意将作文题目变换重复一下,故作意味深长;有的写到结尾发现自己的叙事主体与文题偏离甚远,竟硬着头皮偏得更远,结果可想而知。张晓风的《巷子里的老妈妈》在主体部分讲述了老妈妈费力将旧物托人送到收衣站,不随意丢掉后,作者由個别推到一般,称赞了一类“惜物”的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些老妈妈真的是社会之宝。虽然从来没有人给她们颁过一个奖,但我们真的不能少掉她们,她们是我们福泽的种子,部分的官员如果撤换也不算什么,但这批老妈妈是不能撤换的,她们是乱象中的安定,是浮华中的朴实,是飞驰中的回顾,是夸饰中的真诚。我向老妈妈致敬。

    这里,作者用精辟的议论,精当的语言,揭示了老妈妈行为的意义,抒发自己的赞美、崇敬之情,使整个文章不再限于一个人、一件小事,而是有了广度与深度,令读者警醒共鸣。同样,三毛《背影》的结尾,当领悟了母亲在女儿万念俱灰、极度悲伤而自己又无能为力之时,只是力所能及,忍痛陪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母亲踏着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母亲,你此时正在安睡,那么让我悄悄地流一次泪吧。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这是对母爱的真挚感受,对爱的隔膜的通透表达,对世间这份最平凡又最伟大的情感的百转千回的慨叹!结尾处这样的升华,如同一盏灯,点亮了全文;如同一朵花的绽放,幽香整个篇章。这样的感悟,显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发,而是因人、因时而异,是不同性格经历、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个性化的精神体验。就像这样,在别人的阅读中感受、体验、唤醒、审视、沉淀,学生的精神体验就会慢慢丰厚。

    如果没有阅读引路,体验伴随,那么再多的技巧指导也只是冰冷的概念,教师如果能够深刻挖掘经典范文中的写作情理,并在学生的写作中激发、引领,这些技巧就会逐渐成为有温度的悦纳,理到深处情到浓处,技巧则化入其中,不用而用。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范文时,可以尽量引领学生变换角色,变“我在读”为如果“我来写”,感受别人文章的动情处,就是自己文章的发力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力和写作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学生在自在阅读状态下多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反照,久而久之,以读促写,以写化读,读写能力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深厚的语文核心素养。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