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赵慧敏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当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把教育管理的关注点,放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上,本文主要论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视角下,如何构建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个性化;高校;教学管理

    社会形势的变革,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精、专,而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粗放式培养,转变为精细化管理,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育领域也探索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依托于智慧课堂的硬件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管理。

    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传统的人才培养路径,主要是通过学科专业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主要的通道是学科门类,具体的路径是专业知识,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和专业,一般一个学生选择一个专业研修,研修的时间为3到6年,在完成相应的学习后,可以获得学位证书和专业毕业证书,如果学生自身有拓展发展的意向和能力,也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的形式,进行辅修课程的学习,在完成学习后,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双学士学位。

    但是近些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教育界对于通识人才教育和专业人才教育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对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精准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笔者看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符合社会发展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通识人才教育和专业人才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才发展的路径进行明确并优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教育保障。

    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结合目前实行的“大类招生”模式,把原来的专业招生,转变为学科门类招生,然后统一对学科的学生进行1到2年的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然后再依据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从而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对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这种优化路径,不仅仅是简单的把专业选择延后,而是使学生的成长路径更加宽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可能性,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经过教师的指导,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学科专业的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再结合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在众多的发展路径中,选择最切合自身需求的路径,实现自身的个性化成长。

    二、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各个环节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表面上看,教育管理是对各种教学事项的管理,但其本质是关注师生群体,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绝不能只停留在各种具体的教学管理事项,而是落脚于对每个师生的管理和服务。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同学和毕业论文导师,每个学生接触到的主体,都会形成相应的社会活动,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学术训练等,这些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个性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影响和引导。

    具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双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来实现,从大一刚入学,就为每个班级配备属于自己班级的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辅导员主要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思想动态、就业发展等方面管理内容,而专任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可以解决以往教育中,辅导员欠缺专业能力,而毕业论文导师介入较晚,导致学生在专业发展中出现的路径不畅现象,还可以通过明确的分工,对辅导员和专任教师进行明确的分工,把其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聚焦,从而拓宽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角度和深度,便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三、个性化的人才发展方向

    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教学秘书,建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使学生和教师更好的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并不是机械的上传下达教学管理的思想与事务,也不是单纯为教师群体提供服务,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全员育人的思想理念。

    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中,会表现出某方面的发展特长和兴趣,或者是对某一学科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或者是对某些专业前沿表现出关注,或者是有着出国发展的意向,或者是对职业发展有着明确的诉求等,这时对学生教育就不能再按照统一的模式开展,而是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和延伸,依托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实现千人千面的培养模式,这时就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关注,并通过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进行记录,并把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分享给学术导师、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各个教育部门,然后整合各部门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实现协同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束语

    在个性化发展视角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通过人才培养路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发展方向的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1-208.

    [2]张志博.高校课外教育课程化研究--以T大学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为例[D].天津大学,2017.

    [3]夏冰.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反思与创新--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调研的视角[D].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