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挫折情境及应对策略

    摘? ? 要:每个大一学生都会遇到挫折情境。挫折情境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在。一方面,它会使大一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与消极信念,影响自我认知,损害身心健康,意志消沉,失去前进目标。另一方面,它也让大一学生在挫折中成长,增强心理耐受力,磨炼坚强意志,激发进取精神。面对挫折情境,要避免其负面影响,努力挖掘其积极意义,这既需要大一学生建立自我支持系统,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支持、心理帮扶与高校支持平台的搭建。

    关键词:大一学生;挫折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1-0083-03

    挫折情境是指“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1]。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会遇上挫折情境。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挫折情境普遍存在。大学校园是青年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竞争的平台,竞争因素无处不在,“挫折情境”几乎贯穿大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比如在学生干部竞选、奖学金评比、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生保送等活动或事件中,胜出的只是少数学生。同样,大一学生也要面对这种处境。由于对大学的想象过分美好,同时又带有在各个方面胜出的强烈渴望,所以当大一学生遭遇挫折情境时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如何应对挫折情境不仅考验大一学生的智慧,也需要学校提供支持与帮助。

    一、大一学生的挫折情境

    大一学生入学前大多怀有对大学的美好想象。比如,“大学就是世外桃源”,“进了大学就不用这么苦的念书了”等等。这种过分美好的想象具有不合理性,它源于家长与老师的描绘,也源于学生个体对高中苦行僧般生活的拒斥。而大学生活并非都如想象中那般精彩,大部分大一新生在享受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徜徉知识海洋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挫折情境。

    (一)在学生干部竞选中失利

    大学为正值青春年华的大一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成长锻炼的宽广平台。初进大学,大一学生除了接受“新生教育”外,还要迎来学校、学院、班级、社团等各个层面的招新活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很多大一学生都具有强烈的“领袖”意愿,渴望成为一名学生干部。但在现实中,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学生干部,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选拔过程中表现出自己最优秀一面。所以,在每次学生干部竞选中,大多数学生被淘汰出局。高考的胜利者转瞬成为“失败者”;高中的优秀骤然沦落为“平庸”。面对挫败,大一学生陷入巨大的心理落差中。

    (二)在学生组织中角色期待落空

    现在的大一学生已经是00后,较之90后,他们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表现欲强。他们不像90后的大一学生,在各种学生组织中习惯于跟在学长学姐后面做事情,“打下手”“小跟班”这样的角色不是他们的期待。他们希望与学长、学姐处于平等的位置,有同等的话语权,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独当一面,看重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但现实情况是,小“萌新”们依然像90后大一新生一样,被耳提面命,被体制化运转,团队领导者由学长、学姐担当这一事实依然不可撼动。这一情况直接导致大一学生心理上的失落感与受挫感。

    (三)在优秀团队中不再突出

    “大一学生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白天鹅变丑小鸭”[2]。很多学生都是高中阶段的佼佼者,父母、老师的“宠儿”。在他们身上,“优秀”已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心理上的“优越感”也成为一种习惯。进入大学,大一學生对自己的期待没有改变,那就是在各方面保持“优秀”。但是,在人才济济、强手如林的大学校园,每个大一新生都“身怀绝技”,而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团队、每一项活动中,“第一”只有一个,“前三名”只有三个,“前十名”只有十个,大部分学生都不在此列。在以名次、成败论英雄的思维定式未被打破前,很多学生身上的“优秀”被打破了,“优越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沮丧、失落、痛苦、焦虑。“我不再优秀”“我很无能”“没有前途了”……很多负性自我评价与对前途的担忧放大了挫折情境的影响力,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与自卑感。

    此外,大一学生还会遇到在大学新生活中无法适应的问题。例如由于南北差异、城乡差异等引起的生活不便;由于作息时间、生活习惯、性格差异等导致的宿舍矛盾;由于大学与高中学习方式不同引发的学习方面的问题等。另外,在情感方面还会遇到恋爱的挫折情境。本文聚焦于有竞争因素的挫折情境研究,对其他挫折情境暂且存而不论。

    二、挫折情境对大一学生的影响

    挫折情境会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带给人正负两面的双重影响。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其主要影响有以下方面。

    (一)挫折情境的负面影响

    大一学生过往的生活轨迹比较单一,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对挫折情境的处理上没有知识储备与经验借鉴,更容易为其所困。

    1.引发不良情绪,损害身心健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对大学的美好想象与现实的挫败相遇,大一学生“整个人都不好了”。严重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一些学生身上出现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心灵痛苦等问题,个别过度完美主义的学生还会陷入抑郁状态。

    2.产生消极信念,影响自我认知。人是喜欢做比较的。跟周围的同学相比,大一学生发现“强中更有强中手”,还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跟中学时代的自己相比,当下的“我”已变得很普通。由比较产生的“不再优秀”的心理阴影使大一学生容易产生无力感与无能感,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甚至自我否定。伴随这种自我否定的是对前途的恐惧,认为自己百无一能,前途一片黯淡。个别学生由于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在巨大的无能感的裹挟下,自暴自弃,极端者会走上退学甚至自杀的道路。

    3.出现消沉意志,阻碍目标实现。连续的挫败与不良情绪体验容易让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实现目标,失去前进的勇气与行动的力量。某大一学生在连续应聘多个学生组织无果后,在微博中写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佛系”等文字,这是他落选后真实的情绪表达。一个人再坚强,也很难经得起连续的挫败,这种挫败带来的负性心理会让人不思进取,进而裹足不前,行为倦怠。

    (二)挫折情境的积极意义

    挫折情境为大一学生带来焦虑与彷徨的同时,对他们的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心理耐受力,积累抗挫折经验。面对挫折情境,强大的心理韧性可以使人避免或减轻心理震荡,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巨大的试验田,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去修正与提升自己。它允许失败也包容失败并内含了战胜失败、奋起直追超越当下的机会。受挫越多,心理积淀越多,心理保护壁越厚,则心理弹性越大。以应聘学生干部失败为例,与之相对应的是四年后就业求职时遇到的挫折情境:投出的简历或如泥牛入海,或千百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那时的惶恐不安、郁闷彷徨足以将人吞没,压力与挫败感与此时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现在的生活磨砺恰恰提高了大一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奠定了足够的心理基础,可以让他们在将来比较从容地应对艰难困苦与生存压力。

    2.有助于全面认识自己,定位发展方向。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便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大学是人才聚集之所,精英荟萃之处。在优秀的群体之中长期保持整体优势绝非易事,挫折情境有助于大一学生更全面、更合理、更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局限与不足,自己的角色与位置、向往与渴望。在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认识周围世界,认识到大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场所,更注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释放。从而以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为前提,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目标和任务,向优秀的师长、同学学习,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中让自己不断强大,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3.有助于激发进取精神,在挫折中成长。挫折情境并不必然引起人的挫折反应,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认知层次。挫折反应是通过挫折认知产生的。如果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是积极的,就不会出现挫折反应,也就不会出现前文所述的挫折情境的负面影响。所以,不同的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反应会很不一样。“欲挫欲勇”“屡败屡战”是古今成大事者遇到挫折情境时的共同行动选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情境对于有志青年而言,就是获得成长的契机。“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00后大学生较之他们的90后“前辈”更具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豪情,挫折情境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唤起内心的激情,逆境奋起,矢志不渝,汲取经验教训,获得新技能,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三、大一学生挫折情境的应对策略

    挫折情境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在。在面对挫折情境时,大一学生要努力开掘其积极意义,避免其负面影响。但很多学生对挫折情境毫无准备,以至于身处其中却束手无策,最后归因于自己的无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与不自信,导致自我认同受损。那么,挫折情境如何破解?笔者认为需要完成以下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学生的自我支持与调整

    1.认知自我,建立正确归因方式。大一学生在挫折情境面前,往往采取内归因方式,将失败归绺于个人能力不足。但事实是,很多挫折情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单纯的内归因是不对的。比如竞选学生干部失利,学生干部职位职数的限制就是重要的外因元素。因为在任何一个集团中,领导者与组织者都是少数,大多数是决策的响应者、行动的配合者、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在高校亦是如此。假设学校文艺部招新十名,大一学生以数千计,若百名学生应聘,则九十人不能入选。对于大多数大一学生而言,从应聘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面对挫折情境。一些挫折情境跟大一学生的身份很有关系,比如团队领导者是高年级学生,那是因为高年级学生对学校的熟悉程度、生活阅历、知识水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大一新生,而且他们已经走过了大一的迷茫与调整期,心理上较之大一学生更为成熟稳定。

    2.找准比较优势,建立强大自信。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概念。他认为人的智能具体包括语言能力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个人内省智慧及大自然观察者智慧。该理论启示我们:每个人的特长与优点不同,要在群体中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看到自己内心的力量,从而建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与挖掘自己的潜质,保持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襟,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

    3.悦纳自己,宽容失败。挫折情境是否转化为挫折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开挖挫折情境的积极意义,一是要懂得自我欣赏,欣赏自己每一个小的成功与进步,不要矮化自己。美国哲学家奥托曾言,“每当我完成一项工作,只要我认识到它是出类拔萃,并且也真正喜爱它,我就对自己承认它。通过这些事例,我赠给自己一份美好的礼物。这礼物是我前進的动力。结果,每当我完成一项杰出的工作,我就盼望着这种献给自己的礼物。我认为,通过这个过程,高质量的工作和创造性可以重现,这就是自我承认的方法之一,而且确有成效。”[3]二是接受并宽容自己的失败。失败中有很宝贵的东西,比如坚持、勇敢等很多宝贵的人生品质,我们要善于看到在失败里自己的不容易与坚持,肯定自己的闪光点。而且失败是走向成功的演练场,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使我们在前进中不再走弯路。

    4.超越小我,迈向更高人生境界。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依然影响深远。大一学生难逃这一影响,身处挫折情境会有很强的失落感。这时,人生更高远的目标(比如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可以使他们转换视角,激发出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升华出“登泰山而小鲁”的气魄,从而跳出“一己悲欢”,调整自己的目标定位,向更宽广的境界迈进。

    (二)高校的支持与帮助

    1.情感支持,鼓励学生进取心。面对身处挫折情境中的大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积极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将工作做到精致化,给予其及时细致的心理安慰,保护好他们的感情,巩固他们的热情,留住他们的激情,保持大学生活的温度。因为良好的开端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集体发展的动力。

    2.心理帮扶,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普及宣传心理学知识时,要让大一学生明白挫折情境虽然具有必然性,但它并不必然成为挫折,这取决于人的认知。此外,也要教会大一学生情绪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有效处理负面情绪,应对压力与挑战。对因挫折情境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大一学生开掘挫折情境中积极的有益于个人成长的部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昂扬进取的精神面对困难,破解难题。极端个案则务必由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进行处理。

    3.平台支撑,让每个学生出彩。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精彩。大一学生拥有各自的才华与梦想,只要有宽广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能够彰显出生命的价值,创造自己的奇迹。为此,学校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领域搭建各类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与发展机会,展现最优秀的自己,增强获得感与价值感,让青春出彩。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 ? 2002:106.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3:250.

    [3][美]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林方,译.人的潜能和? ? 价值[C]//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98-399.

    收稿日期:2019-02-23

    作者简介:才立琴(1973—),女,河北乐亭人,中央财经大学宣传部理论教育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