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历史沿革述略

    成飞 蒋若凡

    [摘要]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是建国后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次设置的纪律检查专门机构。自1952年四川省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先后经历了中共四川省纪委(1952年10月至1955年6月)、中共四川省监委(1955年6月至1959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监委(1959年2月至1973年4月)三个时期,本文就其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工作、开展廉政建设意义四个方面,试述建国初期由各行署区分设到合并办公,初步成立到开展纪律检查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便对建国初期四川省纪委(监委)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对建国后地方纪检监察事业的历史研究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纪律建设;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成飞(1988-),男,河南三门峡人,四川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干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蒋若凡(1981-),男,重庆万州人,四川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干部,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经济史。

    [课题]四川师范大学党风廉政建设专项课题“1949年至1978年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历史沿革研究”(16dflz-06)。

    [中图分类号] D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2-0031-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对于建国后,党的地方政府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的重视。针对四川省纪委(监委)发展历史沿革的研究,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主编的《四川省纪检监察志1949—2007》有对建国后四川纪检监察事业较完整系统的索引。《中共四川省监察志》编修组主编的《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事记1949—1985》记述了建国后四川省纪委(监委)工作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组织机构及发展演变等情况。但笔者并未发现针对建国后四川纪委(监委)研究的学术论文。可见,学界研究的成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材料和更好的研究平台,但学界侧重于对四川省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历史发展沿革的记述和材料的整理,对其深入的专门性研究,特别是对四川省纪检监察的重要历史脉络和事件的研究仍然是零散的,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价值。

    本文以1949年建国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党内纪律检查机构在建国初期初步发展、曲折前进为时间阶段。虽然“文化大革命”中党内纪律检查机构失去健康有效的运行平台和环境,但建国初期党的纪律建设为改革开放后,迈入法制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内纪律建设起到关键性的奠基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发展历史沿革及各阶段工作,剖析建国初期四川省各行政区①合并后四川省纪委的初步设置,探索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四川省纪委(监委)在特殊情况下针对性举措,及其历史地位和启示,以便人们对建国初期四川省纪委(监委)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四川省纪检监察事业的历史研究有一定的补充。

    二、建国后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设置的历史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国范围的执政党。面对一个全然不同的局面,中共的执政地位和条件要经受许多全新考验。为了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纪律保障,为防止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中出现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党中央从党建、社会主义建设、地方政治三个层面全面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建设。随着1949年12月四川地区解放,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开始全面建设四川地区,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的机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建国后党内纪律检查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建国后,中共作为一个一体化的全国政治制度的执政党,势必面临着中国自古以来就支配传统中国社会的地方主义,需要党和国家以有别于以前政权从未尝试过的方式治理国家。并且中共在长期战争环境中清理内部、纯洁组织的经验丰富,对党的“纯化”问题更加强调,这更需要有别于以往传统古代政权的治理方式,根除古代中央政府无法从根本上治理官员腐败,党内的专门监督部门也将作为有别于以往政权中监督机构,使中共处理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章党纪有了专门负责机构,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恢复、建设做好纪律检查工作。

    中共“从1948年到1950年底这段时期,中共党员从约280万人增至580万人。”②此外中共还吸收了来自学生和城市青年的“新干部”。面对着全新的执政环境及人力、技能和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党员数量发展过快后,新党员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思想认识上没有达到应有高度,思想作风不纯,没有经过类似延安整风运动这样的锻炼,很难保证纪律建设的有效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地作风。”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报告指出:“今后必须采取谨慎地发展党组织的方针……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③可见,中共当时已经预料到执政后,党员人数不断增进,执政经验的缺失,对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想要消除根深蒂固的腐败以及官僚主义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④这也是确保执政党是否能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所以,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在建国后第一时间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50年中央纪委规定在县以下基层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纪律检查体制和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格局”,⑤为党的团结提供了强大的纪律保障。而党的团结则是1949年至1957年整个时期赖以取得其他成就的基础。⑥

    (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建国之初,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民生凋敝,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共通过实行大区行政模式、土地改革等稳定人心的政策,开始计划经济,走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现代国家治国理政道路。特别是到了1953年,中共已经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积聚了大量资源,但部分共产党员受到“糖衣炮弹”等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潜移默化地蜕化变质,党员中违法乱纪的现象不断滋生,新生的人民政权受到全新的威胁。党中央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决策的全面部署,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员队伍的整顿以及处理“高饶事件”,相继开展整风和整党运动,加强群众工作纪律,清除受到腐败的党员,“三反”“五反”运动整肃党风党纪,到1954年清除了约50多万党员,同时比较慎重吸收了约128万名新党员。⑦195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党的省(市)监察委员会的通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毛泽东指出:“在新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时期加强党的纪律,加强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的斗争,特别是防止像高、饶反党联盟这一类严重危害党的利益的事件重复发生”。⑧可见,党中央需要强大的政治控制力量,维护党的团结,保证社会主义经济资源不被侵蚀,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不受到腐蚀。这不仅是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更是对党的纪律建设指出了工作的中心任务。所以,党中央从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确保拥有一支忠于党中央纲领的干部和愿意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

    (三)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对四川地区党建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1949年12月四川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开始领导四川地区的工作。四川地区并不像抗战时期或者解放战争时期的“老解放区”,如华北、东北、西北的“老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开始建立党的政权,到1950年完成土地改革,在集体化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四川地区作为建国后解放的地区,除了靠近西北的革命老区在党建上有所发展,其他革命根据地分散,党的执政经验缺乏,党的组织缺乏组织资源或群众支持。且抗战时期,四川党的组织未设立专门纪检工作的机构,四川地区在建国后才被解放,一切都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这也是建国后四川地区党的纪律建设工作相较于其他“老解放区”有着极大的不同。

    邓小平在西南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内部工作秩序的建立。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⑨可见,四川地区党的纪律建设有其特殊之处。一是四川地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机构组织构成存在特殊性。建国初期四川地区设置了4个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每个行署区纪检机构分别设置,党的纪律建设较为分散,1952年撤销行署区,成立四川省,分区纪检机构存在时间较短。二是四川地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面对的社会环境不同。解放后,在财政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清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巩固和建设西南地区是当务之急,并且各行署区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同,由此纪律检查工作在按照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西南局的具体部署上,各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如西康省委纪委在纪律检查工作中就有针对剿匪工作中违犯民族政策的案例。三是抗战时期四川地区做为大后方,国民党政府长期治理,中共的群众基础薄弱。解放后,党建上主要依靠入川的解放军和党员干部、地下党等,很多干部由于缺乏对城市管理的经验,出现贪污、腐化等执政问题,党的建设与其他老解放区相比更为迫切。

    三、1949年至1966年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四川地区设置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各行署区在党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了党的委员会和政权机构。195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各行署区,成立四川省。中共四川省纪检机构也随着行政区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调整,经历了由分区设置到整合办公,后又更名被其他机构代替的过程。

    首先,1949年至1952年分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开展工作时期。根据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50年4月至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批准4个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分别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川东区党委纪委⑩(1950年4月至1952年8月),第一任纪委书记是魏思文,纪委委员共计9人。该区党委纪委制定的工作任务《对今后纪律检查工作的意见》以经常性检查党的组织及党员对上级党委决定与指示的执行情况,党员和干部纪律教育,整顿恶劣作风,建立健全请示报告制度为主。川南区党委纪委(1950年4月至1952年8月),第一任纪委书记是许梦侠,纪委委员共计11人。该区党委纪委以“三反”运动、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党内纪律教育为主要工作。川西区党委纪委(1950年5月至1952年8月),第一任纪委书记王定一,纪委委员共计9人。川北党委纪委(1950年4月至1952年8月),第一任纪委书记赵林,纪委委员由7人增至15人。该区党委纪委以健全纪委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查处泄密、享乐腐化等为主。重庆市委纪委(1950年4月至1954年6月),第一任纪委书记张霖之,纪委委员由8人增至12人。该市纪委以加强企业中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财经部门纪律检查工作为主,西康省纪委(1950年7月至1955年9月),第一任纪委书记秦力生,纪委委员由7人增至14人。?由于西康省涉及民族地区,西康省纪委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少数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虽然各行署区的存在时间短,但对四川省党的专门纪律检查机关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1952年至1955年6月,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置时期。1952年,各行署区撤消后,建立四川省。同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成立四川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委员共计12人,行政编制为15人,只设有检查处。由此,四川省党委首先设立党的专门纪律检查机关,到1955年省纪委行政编制增至37人,下设机构有一室一处(办公室和检查处)。?

    1955年至1973年,党内监察委员会代替纪律检查委员会时期。1955年按中央要求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委,代替原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委,明确各级党的委员会与同级监察委员会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中共四川省紀委由中共四川省监察委员会所代替。随着党中央对于纪律检查工作的不断重视,及重庆市和西康省相继归四川省管辖,四川省监委行政编制增至45人,下设办公室、案件审查处理室、监察处。到1962年,省监委行政编制增至70人,下设一室六处。

    从建国后,各行署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设置到四川省纪委设置的历程来看:第一,纪律检查机构设置专门化。建国前,四川省党的组织一直没有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建国后面对执政和党建的双重任务,纪律检查被放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各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成立后第一时间建立纪律检查机构并开展工作,为四川省纪委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二,机构建设紧密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1953年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日益加强,四川省纪委(监委)为贯彻中央实行更为严格的党内“纯化”政策,?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地完善组织机构建设,行政职员由45人增至到70人,为配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开展与破坏党纪国法行为的斗争,设专门机构。如1956年,省监委下设科室中首次设立了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监察处、财政贸易直属机关监察处。?第三,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不同发展阶段产生方式也有所不同。既有中央或省委任命的,也有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的。如1953年,经西南局批准,省委纪委委员会由10人组成;1954年,又经中央批准,做出新调整,省委纪委由14人组成;1955年党中央的新规定,省监委由省党代表会议选出,委员由15人组成,并设立常务委员会。

    四、1952年至1966年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开展的主要工作

    建国后,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纪律检查工作。1954年9月,国家宪法的通过,从军事统治向文官统治的转变也开始正规化。?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犯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更多放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积極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组织机构,巩固了中共在西南地区执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纪律保障。

    (一)党建纯洁基础的巩固与围绕“三反”和“新三反”运动开展的工作

    在各行署区纪委工作期间,开展“三反”运动,为党建打下纯洁基础。在“三反”运动中,各地方纷纷制定标准,区分贪污浪费的界限,兼顾土改运动,挽救干部,以避免乱打乱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川东区党委纪委给予571名党员党纪处分,?在4个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中处分党员人数最多;川南区党委纪委给予295名党员党纪处分,其中145名党员被开除党籍,是各区中受处分党员中开除党籍比列最大的;川西区党委纪委给予405人党纪处分,开除了158名党员党籍,是各区中开除党籍人数最多的;川北区党委?纪委给予240名党员党纪处分,是各区处分党员人数最少的;重庆市和西康省分别给予385名和244名党员党纪处分。1953年1月,中共四川省纪委开展第一次全省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会议,又将各行署区“三反”遗留案件和查处官僚主义与强迫命令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开展工作。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与围绕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的工作

    1954年1月,四川省委第五次会议传达了第二次全国纪律检查工作会议精神,把工作集中到检查党的组织和党员执行过渡时期政策和遵守党纪的情况。1954年至1955年,先后开展检查工矿企业、农村中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乱纪工作,检查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中违犯纪律的工作,检查工交企业虚假执行国家计划现象的工作,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工作。通过过渡时期各项纪律检查工作的开展,不但没有冲击、取代经济建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建设,整顿了基层和农村党组织,加强了党员和干部的纪律意识,强化了企业中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四川省有效执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各项任务,为四川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奠定了纪律基础。

    (三)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与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的工作

    1957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四川省监委代替四川省纪委工作,严格按照党中央各项任务开展工作。先后于1957年开展围绕整风和反右派运动工作,“严肃谨慎,分别对待”的方针,查清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的积案,查处整风反右中揭发的违法乱纪问题,期间案件14344件;于1959年开展围绕“反右倾”运动工作,抓破坏党内团结和危害国民经济大跃进的案件,全省受理案件34913件;于1960年围绕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的工作,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不执行党的政策问题和违法乱纪的案件,至1961年全省共计给予党纪处分党员32762人;于1963年围绕城乡社教运动的工作,由于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对基层干部打击面过宽,处理过重。

    (四)体制机制初步建设与建国初期党内纪律检查机构、队伍建设

    1955年2月,省委批转省委纪委《1954年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提出:省内各级纪委应设副职,要求完成充实纪检干部。1955年12月,中央监委常委王维舟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省党的监察机关专职干部很少,机构不健全,希望省委加强建设。”?1956年4月,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批复四川省监委关于兼职监察员设立的请示。1963年8月,省委监委、省委组织部参照党中央工作精神,在省级有关部门设立监察组、监察员?,这是四川省委监察部门建国后首次在省级单位设置监察组、监察员。同时,自身机构建设也不断强化。建国后通过“搞运动”建立和巩固执政基础,党和国家成立了临时性的领导运动机构,制定临时性条令和法规,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也对应设立机构。如在“三反”和“新三反”运动中设置办公室,在国营厂矿单位设置纪委会;在省纪委(监委)下设机构中,先后设置了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监察处、财政贸易直属机关监察处、党员群众申诉控诉管理处、农村监察处、政法文教监察处等。此外,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四川省监委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上半年,分4至5期对全省监察干部普遍轮训一次。

    五、对建国后四川党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与影响

    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委)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设置时间不长,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在四川纪检监察事业发展沿革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不仅对四川党的组织和纪律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了重要的纪律保障。因此,研究建国后纪检监察机构历史发展沿革对加强党内纪律检查机构自身建设,增强纪律检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依据和现实意义,也是研究四川党建的重要部分。

    首先,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事业的推进,延续了在革命时期党的组织中曾发挥主要作用的党的纪律性。从党的组织建设上,相对有效的纪律检查使广大党员干部产生了强烈使命感的团结,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四川地区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同时,建国初期,中共缺乏丰富的执政经验,党政国家工作人员进城工作后普遍发生贪污腐化的现象,四川省的党员干部主要以军队干部、南下的党员干部、地下党员为主,为了防止和避免政权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腐化,经过中共中央的“三反”“新三反”“五反”运动,锻炼、挽救、教育了广大党员,遏止了共产党逐渐国民党化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思想基础,无论是在政治宣传上,还是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作用。

    其次,在党的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中,查处了大量违反纪律的党员干部,挽回了国家的经济损失,加强了共产党纪律的组织的权威,从而提高了纪律检查部门进行发展和改造的能力。据《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事记1949—1985》统计,1952年至1965年全省受到党纪处分人数共计228233人,每年处分的党员占全省党员总数的比重平均为1.79%,开除党籍共计77499人,留党察看共计47448人,撤销党內职务共计21851人。从处分的结果来看,体现了少数从严,多数从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使廉洁自律成为了党员干部的道德标准,引领了新的社会风尚。

    最后,通过纪律检查纯洁了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充实群众路线内容和群众工作纪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别于以往任何统治阶级,使人民群众对党是一支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都是有极强纪律性的事实有深刻印象。以整风整党、“三反”运动、“新三反”运动等工作,清除了党内的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干部,革命时期艰苦朴素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进了工作方式,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现象得到了遏制,使党员干部克服了个人生活上和财政经济上的困难,节约出来的钱用在国家经济建设上,为建国初期四川省良好社会风气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应当看到,建国初期四川纪检监察工作中也存在纪律检查中积案现象有所出现,由于工作范围不清、缺乏与有关部门联系、职责不明等,造成未能及时把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向省委报告请示;基层党的组织纪律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专职纪检队伍建设还未能深入等问题和不足。

    [注释]

    ①建国初期四川省各行政区包括:川东行政区、川南行政区、川西行政区、川北行政区及重庆市、西康省.

    ②?[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0:65+93.

    ③魏明铎.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86.

    ④[美]魏德安.双重侼论:腐败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23.

    ⑤?吴美华.中国共产党纪检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只能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2009(3).

    ⑥⑦[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50+84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1.

    ⑨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0.

    ⑩川东区党委纪委全称为川东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本文中各区纪委均用各区党委纪委简称.

    ???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主编.四川省纪检监察志(1949—2007上册).22-29+41.

    ?张英伟.党章中的纪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35.

    ?高华.革命年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308.

    ??《中共四川省监察志》编修组主编.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事记(1949—1985)(内部资料).5-7+33+35+172-173.

    ?由于川西区包括成都,驻蓉机关的纪律检查工作也由区纪委负责.该区党委纪委成立三个月,就在驻蓉机关查出贪污腐化55人.

    设立监察组共计13个单位:林业厅、轻工厅、煤炭厅、冶金厅、物资厅、水电厅、商业厅、粮食厅、省供销社、交通厅、邮电局、卫生厅、公安厅;只派监察员共计9个单位:机械厅、化工厅、手管厅、农业厅、财政厅、省计委、外贸局、储备局、物价局;不设监察组、监察员共计8个单位:检察院、法院、教育厅、高教局、文化局、省人民银行、劳动局、气象局.

    1955年1月,四川省委发布《关于厂矿建立纪委机构及设置专职干部等意见》,在中央、西南所、四川省属厂矿成立纪委会,可配备专职干部.摘自《中共四川省监察志》编修组主编.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事记1949—1985(内部资料).30.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307.

    陈挥,王关兴.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