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孙林

    在初中语文课堂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为培育学生的综合品质提供可参考的资料。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增强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且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新兴科学技术确有助于教学效果与效率的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学亦可基于新兴科学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育情境,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目的。如针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过程,教师便可在互联网中查找《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而后将之制作为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中适时地播放。如此一来,能同时调动学生身体的众多感官,继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其学习到鲁达爱憎分明的品性,由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已不再使用。对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对原本的教学方式及模式予以合理创新。当然,基于如今这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更需对多媒体技术的引进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保证理想的教学成效。

    如针对《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若仅是依靠学生想象,则基于课堂教学本来的环境,势必难以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氛围。对此,教师便可借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文章的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将从渲染后的视频场景中感受到梁山一行人取生辰纲时的紧张氛围,以此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名著的欲望,这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立足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1.以“读”为本,感悟文本的语音美

    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非仰赖于教师“讲”,而是依靠学生自主的“阅读”及“理解”。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主体阅读经验及感受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亦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不同课文在题材、体裁、内容及结构等方面势必会有一定差异,而对不同结构的文本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对此,教师务必向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方法,诸如默读、朗诵、齐声读、自主阅读等。当然,无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教师均需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此方能在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掌控的同时帮助学生疏通文章的整体脉络、主旨及文章所欲表达的思想。

    如针对诗词《行路难》的教学过程,教师便可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尝试总结诗词大意与情感基调。以此将能避免因教师的“先入为主”而影响了学生本身的审美感受。

    而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又可为学生播放与《行路难》情感基调相契合的古风曲,以此让学生沐浴在诗词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加深他们对诗词审美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可由诗词的重点词、字、写作手法以及情感思想等多角度入手来引导学生透过诗词想象诗人是在何种意境下写出这首诗词,而在书写诗词时,诗人又身陷怎样的困境。最后,当学生阅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句中,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与学习中是否同样遭遇到了某种困惑或困难,继而鼓励他们向诗人看齐,并学习诗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以此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结合语境,把握文章的整体美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均已习惯于采用“肢解式”的教学手法。简言之,即教学过程首先是由文章最小的组成部分,即由单个的字、词开始,而后再对文章中的单一句子、篇章及段落予以逐一理解。此教学方式看似是在循序渐进的推进,但却忽略了对全文整体的把握及理解,继而也将使得学生在学完全文后依旧不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且依照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进度的推进势必会十分缓慢,而初中课文的篇幅又普遍较长,故如此教学方式势必会显得极为冗长而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务必对文章整体予以全面把握,并同时注重上下文的衔接,以此方能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语境的体会而逐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如针对《老王》一文的教学过程,作者本身的观点是认为自身是幸运的,而不幸之人则是老王。但要切实理解作者此观点,便需联系上下文一同品读和思考。对此,教师可首先征询学生意见,部分学生表示同意,部分学生则表示反对。表示反对的学生认为两者皆是不幸,而表示赞同的学生则认为幸运与不幸也是相对的,从文章整體来看,作者相对于老王无疑是幸运的。这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同时感知特殊历史环境的残酷。因此,通过结合语境开展教学对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习惯的培养,夯实核心素养

    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当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呢?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针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去自由阅读,如此方能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感知,继而在阅读感知的熏陶下,促使其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逐步养成。”由此可见,阅读当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方式,而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关键是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增强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较于获取知识,学生能主动思考无疑更加重要。对此,教师务必对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给予高度重视。鉴于初中生所提问题大多不具较高质量,需要教师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针对《论语》的学习过程,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如“关于本文的文学常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什么问题。对此,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孔子姓甚名谁”“是何朝代之人”等思考价值不高的问题。对此,教师引导“《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通过如此引导,学生将质疑意识逐步形成,继而也会自主提出有探讨性的问题。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关键便是要对传统的课堂组织架构予以合理优化,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合理创新,以此方能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果园镇果园中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