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无处不诗词

    程先畏

    摘要: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生动地揭示了各种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客观载体和人文资源。把经典古诗词恰当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构建职业学校地理教学“诗意课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美的追求与享受中启迪未来人生。

    关键词:地理 职业学校 古诗词 诗意课堂

    有些古诗词既形象地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和文化特色,也生动地揭示了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客观载体和人文资源。作为一位诗词爱好者,多年来,我在坚持每天诵读、品赏和练笔的同时,努力把那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经典古诗词恰当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充分展示古诗词的文化魅力,积极构建职业学校地理教学“诗意课堂”,全力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导课巧用古诗词,一步入胜解玄机

    面对那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无兴趣的职校学生,怎样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是我在地理课教学中想得最多的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导课时间虽短,但却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借用一句趣语佳话,或引用一句诗词名句,就势必能够增加几分诙谐,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增添地理教学的文化趣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进行《行星地球》这一章第一课时教学时,通过集体朗诵,让学生重点体会这两句诗的意境和诗中包含的地理要素。由此激发同学们探究学习“灿烂星空中(宇宙),地球在哪里?”的兴趣,巧解玄机,渐入胜境,新课教学,水到渠成。

    在讲解《天气与气候》这节内容之前,引导学生诵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并帮助他們分析理解诗人用隐喻的奇妙意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同学们在雪花漫天飞舞的北国冬景和梨花千树万树的南方春色中想象驰骋时,我提出了“诗中的描写是天气还是气候?”的问题,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了起来,在对古诗所包含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开始正课的教学,在优美的意境和气氛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新知学习,水到渠成,顺畅自然。

    二、讲课常用古诗词,一语中的破天机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职业学校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特别是解决地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欠缺。为此,我在讲授地理课文的时候,就巧妙地运用一些古诗词来阐述课本知识,这样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地理知识往往一时理解不透,而一些古诗词,对此恰恰有许多形象化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各种知识要素及其中的相互联系。此时借用诗词名句进行教学,可以说是适逢其时,恰到好处。

    在讲《陆地上的水循环》时,我把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文引入教学中,让同学们通过阅读诗文,对照课文,展开讨论。有学生发现:黄河之水东流入海,并不是“奔流到海不复回”啊。对此,我予以了大大的褒奖,让全班同学给其点了赞!

    季风气候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教学中我引入两首“写梅雨”的诗,让学生对比阅读。一首是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另一首是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一雨一晴两重天啊!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同一季节会有这种阴晴差异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不难得出: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形成的,由于不同年份冬夏季风的势力强弱不同,准静止锋每年在江淮地区持续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里的降水时间有长有短,而这种不稳定性又成为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微课妙用古诗词,一频播放显生机

    为改进中职学校地理教学传统模式,我也尝试着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学。微课通过对数字化多媒体设备的充分使用,将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点以数字化教学形式录制成简短的视频进行播放演示,实现多种资源的融合,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调动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

    对此,我也进行了一番尝试。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在学校同行,特别是信息中心老师的技术支持下,共享浙江海宁中学精心打造的“诗话地理”系列微课视频。课上,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我适时播放《清明》《大林寺桃花》《春夜喜雨》等十多首中国古诗,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美的地理学习情境。

    这套视频资源以古典诗词为出发点,文稿上注重科学、优美,画面上追求精致、美观,配乐上讲究古典、韵味,整个系列微视频为地理知识的传授插上了诗意的翅膀,彰显出地理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和无限生机。

    四、练课活用古诗词,一题在手抢时机

    作为一名职校地理教师,如何才能编制出一份高效的课堂巩固练习,有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能很好地发展各个体的地理积极思维呢?

    教学中,我同样运用前面所述的方法,把一些经典诗句引入到课堂练习中,结合地理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诗词的诵读中,解决地理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结构,提升能力。

    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总是搞不清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近地面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总是感觉这一部分知识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厌学情绪较大,实际教学效果很差。而当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现象时,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致,纷纷思考讨论,再加上我适时点拨,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海拔越高的地方,距离地面越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就越少,因而空气的温度就越低,所以苏轼才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叹。当我提出哪位同学能够吟诵一句与这种现象相似的诗句时,多名学生抢着回答了出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时候,我马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句诗,并要求他们课后把白居易这首《大林寺桃花》完整地抄录和背诵下来,课堂气氛也由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我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以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食荔枝》)等诗句来设计关于“形成汹涌澎湃、磅礴壮观的钱塘潮的天文因素”以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地理知识。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生活中,只要抱着一颗探究的心,我们就可以发现身边的知识,发现那些蕴藏在诗词中的“地理”。“最是山川风光好,地理无处不诗词。”教学中,只要能够巧妙灵活、恰当适时地运用古典诗词(当然决不能简单地堆砌,抑或是草率地罗列),精心打造职校地理“生态课堂”“文化课堂”“诗意课堂”,学生就能在充分赏析古典诗词的美妙韵味的同时,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轻松愉快、印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教学内容,“诗”志不渝,“词”之以恒,事半功倍,乐而为之,岂不快哉!

    参考文献:

    [1]尹修会.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J].政史地教学研究,2011(38)考试周刊.

    [2]李艳伟.浅谈古诗词在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新课程(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