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山铜金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

余良范等
摘 要: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 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关键词:铜(金)矿床;Hf同位素;锆石U-Pb年龄;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
中图分类号:P588.12+1;P597=+.3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该区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和中生代板内变形阶段,受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和深部壳幔作用过程复合形成的中生代转换构造背景所控制[1-5],长期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形成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次级构造格局及丰富多样的铁、铜、金多金属等矿床组合,金属矿床(点)有200余处,由多个各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为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等,其中庐枞、宁芜矿集区主要位于断陷火山地区(断凹区),铜陵、安庆—贵池、九瑞、宁镇等矿集区位于隆起区(断隆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类型多样[1],其中由(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脉型矿床为主组成的内生铜、铁、金成矿系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要成矿系列,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和演化有关,成矿带的成岩成矿特色显著。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积累迅猛,年龄范围为134~144 Ma[6-7],表明大规模成矿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通过岩浆岩精确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来约束岩体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同矿集区岩浆岩的锆石精确定年已有很多,但是对于安庆—贵池矿集区中贵池岩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显得薄弱,因而限制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岩机制的认识。
铜山铜矿位于铜陵—安庆矿集区的中部,属层控矽卡岩型矿床[1],前人研究了其地质特征、矿床成因[8-11],但成矿年龄研究甚少。因此,铜山岩体究竟侵位于何时?岩石究竟属于何种成因类型?揭示的构造意义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有详细探讨。笔者以安徽池州地区铜山铜矿床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含矿岩浆岩的成因和源区,进而为约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动力学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铜山铜矿位于长江深断裂南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其中,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等碳酸盐地层。与本区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成矿岩体是矿区范围内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母岩,岩浆受对撞挤压上侵而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矿化较强烈(图1)。岩体上侵后与碳酸盐地层接触交代作用强烈,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化发育,热液蚀变较强,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钾长石化等。铜山铜矿出露有花岗闪长岩、矽卡岩和一些碳酸盐岩地层,属于露天开采的矿山。
铜山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呈岩枝状,受控于NNW向与NWW向共轭剪切断裂,其锐角等分线平行于最大压应力方向,岩体属燕山早期,对于年代学报道有134、1451 Ma[1,5],主要侵位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中(图1),岩石具斑状—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体积分数为35%~40%)、钾长石(25%~30%)、石英(20%~25%)以及暗色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10%~15%)。常见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及磁铁矿等。花岗闪长岩常为少量绢云母、纤闪石和碳酸盐交代,一般蚀变较弱。矽卡岩在本区极为发育,主要产于接触带,岩石一般为致密块状,矽卡岩或石榴石矽卡岩最为发育,石榴石以钙铝钙铁榴石为主,局部蚀变带可出现钙铁榴石或钙铝榴石[12]。石榴石体积分数一般可达70%~90%。
2 样品分析方法
2.1 锆石U-Pb年龄
选取铜山花岗闪长岩用于锆石U-Pb年代学测定。样品在机械破碎后,经浮选、电磁选和重液分选,在双目镜下挑纯,分选工作在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廊坊)进行;在双目镜下挑选锆石颗粒粘贴在环氧树脂表面制成标准的锆石分析靶,磨去表面树胶并将锆石磨去1/3左右,经抛光后进行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再利用阴极发光(CL)照相分析锆石内部结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扫描电镜实验室完成,采用FEI公司Sirion200型电镜进行内部结构显微照相分析。
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和U-Pb同位素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利用LA-ICP-MS分析完成。激光剥蚀系统为GeoLas 2005,ICP-MS为Agilent 7500a。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口混合。在等离子体中心气流(Ar+He)中加入少量氮气,以提高仪器灵敏度、降低检出限和改善分析精密度。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20~30 s的空白信号和50 s的样品信号。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Th-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 ICPMS DataCal[16]完成。详细的仪器操作条件和数据处理方法见文献[16]。
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多个USGS参考玻璃(BCR-2G、BIR-1G)作为外标、Si作内标的方法进行定量计算[16]。这些USGS玻璃中元素含量的推荐值引自GeoReM数据库(http://georem.[KG-40x]mpch-mainz.gwdg.de/)。U-Pb同位素定年中,采用锆石标准91500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每分析5个样品点,分析2次91500。对于与分析时间有关的U-Th-Pb同位素比值漂移,利用91500的变化采用线性内插方式进行校正[16]。采用软件ICPMS DataCal处理锆石微量元素、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计算[16],采用Isoplot进行谐和年龄图绘制和加权平均年龄计算[17]。
4 结 语
(1)锆石U-Pb谐和年龄和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结果表明,铜山花岗闪长岩侵入岩的成岩年龄为(146.3±3.2)Ma,表明铜山岩体的形成时代在早白垩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含矿岩体时代接近。
(2)铜山岩体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
(3)锆石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
(4)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摘 要: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 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关键词:铜(金)矿床;Hf同位素;锆石U-Pb年龄;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
中图分类号:P588.12+1;P597=+.3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该区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和中生代板内变形阶段,受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和深部壳幔作用过程复合形成的中生代转换构造背景所控制[1-5],长期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形成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次级构造格局及丰富多样的铁、铜、金多金属等矿床组合,金属矿床(点)有200余处,由多个各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为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等,其中庐枞、宁芜矿集区主要位于断陷火山地区(断凹区),铜陵、安庆—贵池、九瑞、宁镇等矿集区位于隆起区(断隆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类型多样[1],其中由(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脉型矿床为主组成的内生铜、铁、金成矿系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要成矿系列,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和演化有关,成矿带的成岩成矿特色显著。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积累迅猛,年龄范围为134~144 Ma[6-7],表明大规模成矿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通过岩浆岩精确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来约束岩体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同矿集区岩浆岩的锆石精确定年已有很多,但是对于安庆—贵池矿集区中贵池岩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显得薄弱,因而限制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岩机制的认识。
铜山铜矿位于铜陵—安庆矿集区的中部,属层控矽卡岩型矿床[1],前人研究了其地质特征、矿床成因[8-11],但成矿年龄研究甚少。因此,铜山岩体究竟侵位于何时?岩石究竟属于何种成因类型?揭示的构造意义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有详细探讨。笔者以安徽池州地区铜山铜矿床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含矿岩浆岩的成因和源区,进而为约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动力学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铜山铜矿位于长江深断裂南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其中,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等碳酸盐地层。与本区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成矿岩体是矿区范围内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母岩,岩浆受对撞挤压上侵而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矿化较强烈(图1)。岩体上侵后与碳酸盐地层接触交代作用强烈,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化发育,热液蚀变较强,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钾长石化等。铜山铜矿出露有花岗闪长岩、矽卡岩和一些碳酸盐岩地层,属于露天开采的矿山。
铜山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呈岩枝状,受控于NNW向与NWW向共轭剪切断裂,其锐角等分线平行于最大压应力方向,岩体属燕山早期,对于年代学报道有134、1451 Ma[1,5],主要侵位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中(图1),岩石具斑状—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体积分数为35%~40%)、钾长石(25%~30%)、石英(20%~25%)以及暗色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10%~15%)。常见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及磁铁矿等。花岗闪长岩常为少量绢云母、纤闪石和碳酸盐交代,一般蚀变较弱。矽卡岩在本区极为发育,主要产于接触带,岩石一般为致密块状,矽卡岩或石榴石矽卡岩最为发育,石榴石以钙铝钙铁榴石为主,局部蚀变带可出现钙铁榴石或钙铝榴石[12]。石榴石体积分数一般可达70%~90%。
2 样品分析方法
2.1 锆石U-Pb年龄
选取铜山花岗闪长岩用于锆石U-Pb年代学测定。样品在机械破碎后,经浮选、电磁选和重液分选,在双目镜下挑纯,分选工作在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廊坊)进行;在双目镜下挑选锆石颗粒粘贴在环氧树脂表面制成标准的锆石分析靶,磨去表面树胶并将锆石磨去1/3左右,经抛光后进行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再利用阴极发光(CL)照相分析锆石内部结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扫描电镜实验室完成,采用FEI公司Sirion200型电镜进行内部结构显微照相分析。
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和U-Pb同位素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利用LA-ICP-MS分析完成。激光剥蚀系统为GeoLas 2005,ICP-MS为Agilent 7500a。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口混合。在等离子体中心气流(Ar+He)中加入少量氮气,以提高仪器灵敏度、降低检出限和改善分析精密度。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20~30 s的空白信号和50 s的样品信号。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Th-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 ICPMS DataCal[16]完成。详细的仪器操作条件和数据处理方法见文献[16]。
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多个USGS参考玻璃(BCR-2G、BIR-1G)作为外标、Si作内标的方法进行定量计算[16]。这些USGS玻璃中元素含量的推荐值引自GeoReM数据库(http://georem.[KG-40x]mpch-mainz.gwdg.de/)。U-Pb同位素定年中,采用锆石标准91500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每分析5个样品点,分析2次91500。对于与分析时间有关的U-Th-Pb同位素比值漂移,利用91500的变化采用线性内插方式进行校正[16]。采用软件ICPMS DataCal处理锆石微量元素、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计算[16],采用Isoplot进行谐和年龄图绘制和加权平均年龄计算[17]。
4 结 语
(1)锆石U-Pb谐和年龄和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结果表明,铜山花岗闪长岩侵入岩的成岩年龄为(146.3±3.2)Ma,表明铜山岩体的形成时代在早白垩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含矿岩体时代接近。
(2)铜山岩体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
(3)锆石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
(4)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摘 要: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 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关键词:铜(金)矿床;Hf同位素;锆石U-Pb年龄;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
中图分类号:P588.12+1;P597=+.3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该区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和中生代板内变形阶段,受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和深部壳幔作用过程复合形成的中生代转换构造背景所控制[1-5],长期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形成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次级构造格局及丰富多样的铁、铜、金多金属等矿床组合,金属矿床(点)有200余处,由多个各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为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等,其中庐枞、宁芜矿集区主要位于断陷火山地区(断凹区),铜陵、安庆—贵池、九瑞、宁镇等矿集区位于隆起区(断隆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类型多样[1],其中由(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脉型矿床为主组成的内生铜、铁、金成矿系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要成矿系列,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和演化有关,成矿带的成岩成矿特色显著。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积累迅猛,年龄范围为134~144 Ma[6-7],表明大规模成矿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通过岩浆岩精确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来约束岩体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同矿集区岩浆岩的锆石精确定年已有很多,但是对于安庆—贵池矿集区中贵池岩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显得薄弱,因而限制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岩机制的认识。
铜山铜矿位于铜陵—安庆矿集区的中部,属层控矽卡岩型矿床[1],前人研究了其地质特征、矿床成因[8-11],但成矿年龄研究甚少。因此,铜山岩体究竟侵位于何时?岩石究竟属于何种成因类型?揭示的构造意义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有详细探讨。笔者以安徽池州地区铜山铜矿床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含矿岩浆岩的成因和源区,进而为约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动力学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铜山铜矿位于长江深断裂南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其中,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等碳酸盐地层。与本区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成矿岩体是矿区范围内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母岩,岩浆受对撞挤压上侵而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矿化较强烈(图1)。岩体上侵后与碳酸盐地层接触交代作用强烈,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化发育,热液蚀变较强,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钾长石化等。铜山铜矿出露有花岗闪长岩、矽卡岩和一些碳酸盐岩地层,属于露天开采的矿山。
铜山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呈岩枝状,受控于NNW向与NWW向共轭剪切断裂,其锐角等分线平行于最大压应力方向,岩体属燕山早期,对于年代学报道有134、1451 Ma[1,5],主要侵位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中(图1),岩石具斑状—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体积分数为35%~40%)、钾长石(25%~30%)、石英(20%~25%)以及暗色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10%~15%)。常见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及磁铁矿等。花岗闪长岩常为少量绢云母、纤闪石和碳酸盐交代,一般蚀变较弱。矽卡岩在本区极为发育,主要产于接触带,岩石一般为致密块状,矽卡岩或石榴石矽卡岩最为发育,石榴石以钙铝钙铁榴石为主,局部蚀变带可出现钙铁榴石或钙铝榴石[12]。石榴石体积分数一般可达70%~90%。
2 样品分析方法
2.1 锆石U-Pb年龄
选取铜山花岗闪长岩用于锆石U-Pb年代学测定。样品在机械破碎后,经浮选、电磁选和重液分选,在双目镜下挑纯,分选工作在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廊坊)进行;在双目镜下挑选锆石颗粒粘贴在环氧树脂表面制成标准的锆石分析靶,磨去表面树胶并将锆石磨去1/3左右,经抛光后进行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再利用阴极发光(CL)照相分析锆石内部结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扫描电镜实验室完成,采用FEI公司Sirion200型电镜进行内部结构显微照相分析。
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和U-Pb同位素定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利用LA-ICP-MS分析完成。激光剥蚀系统为GeoLas 2005,ICP-MS为Agilent 7500a。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口混合。在等离子体中心气流(Ar+He)中加入少量氮气,以提高仪器灵敏度、降低检出限和改善分析精密度。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20~30 s的空白信号和50 s的样品信号。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Th-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 ICPMS DataCal[16]完成。详细的仪器操作条件和数据处理方法见文献[16]。
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多个USGS参考玻璃(BCR-2G、BIR-1G)作为外标、Si作内标的方法进行定量计算[16]。这些USGS玻璃中元素含量的推荐值引自GeoReM数据库(http://georem.[KG-40x]mpch-mainz.gwdg.de/)。U-Pb同位素定年中,采用锆石标准91500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每分析5个样品点,分析2次91500。对于与分析时间有关的U-Th-Pb同位素比值漂移,利用91500的变化采用线性内插方式进行校正[16]。采用软件ICPMS DataCal处理锆石微量元素、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计算[16],采用Isoplot进行谐和年龄图绘制和加权平均年龄计算[17]。
4 结 语
(1)锆石U-Pb谐和年龄和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结果表明,铜山花岗闪长岩侵入岩的成岩年龄为(146.3±3.2)Ma,表明铜山岩体的形成时代在早白垩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含矿岩体时代接近。
(2)铜山岩体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
(3)锆石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
(4)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