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背景下媒体传播技术的创新探索

     俞挺

    【摘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媒体结合人工智能、5G等技术体系,对自身的传播技术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探索。本文通过对我国媒体传播技术的梳理,总结媒体在传播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即5G技术下的多元智能分发、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新闻生产的融合、“慢直播”技术构筑在场化传播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实时信息增速。

    【关键词】疫情 国内媒体 传播技术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国内媒体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推动自身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效度的提升,强化了自身的主流舆论场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获得了广大受众群体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媒体在疫情期间的实践,发挥出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实现了媒体传播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为“四全媒体”的实现作出了新的探索。

    一、国内媒体传播技术发展历程

    从我国媒体的传播发展来看,可以根据不同媒介的使用将其划分为传统媒体时期、新媒体时期以及全媒体时期,以下对不同时期媒体的传播技术特征等内容进行阐述与分析。

    1.传统媒体时期的传播技术

    传统媒体时期的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该段时期内各个媒体按照自身的媒介使用,在传播方式、生产方式等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可以说,该段时期的媒体属于各自为战,并且各个媒介对传播技术的使用相对较为单一。以报纸为媒介的媒体(纸媒)在传播技术的使用上主要体现在版面编辑技术、印刷技术、文字编辑技术等方面,其特点是图文平面呈现,印刷品可留存;电视媒体的传播技术,主要包括摄像技术、剪辑技术以及音响、场景布置、无(有)线传输等,其特点是声像合一;广播媒体在传播技术上主要采用音响、无(有)线传输等技术,时效性相对较强。①

    2.新媒体时期的传播技术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2007年是我国进入新媒体传播的时期,主要表现为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推动了“两微一端”的出现,实现了媒体新传播渠道的开拓,推动媒体传播时效的提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亮相,与传统媒体进行共同报道。在该段时期内由于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内媒体也开始积极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新媒体体系的发展,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不同,同时也体现在传播内容与传播技术的变化上。在传播技术的使用上,各个媒体在原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探索自身的网络传播技术以及社群传播技术,如各类媒体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客户端新闻、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传播、数字电视传播等,并逐渐开始通过微博、博客等新渠道进行传播,提高了新闻生产的速度与传播的广度,提升了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性,拓展了自身的核心受众群体。②

    3.全媒体时期的传播技术

    全媒体时期各个媒体开始逐渐打破自身的界线,出现了媒体融合的趋势,并涌现出了相应的成果,如“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等,该时期媒体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网络化转型,同时也积极拓展自身的传播业务,探索出了诸多新的传播形式与传播技术,如人工智能主播上线、机器人新闻写作等。并且,在全媒体时期,媒体也根据互联网技术成果,实现了传播的矩阵化,提高了各个媒体之间的联动能力,打造出了社群化的传播形态。此外,国内媒体的序列也进一步拓宽,依托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自媒体,逐渐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疫情背景下我国媒体传播技术创新需求分析

    1.信息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由于我国进入了重大公共事件的一级响应状态,全国各地进入“停工、停产、停学”状态,造成了线下传播方式受阻,由此引发的不安情绪导致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且,受众群体在疫情期间的信息需求从多元性逐渐转为单一性,即针对疫情的相关信息需求不断上升。信息需求的加大就需要媒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生产速度与信息传播速度,以此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而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需要通过现场采访等流程,信息生产的速度与受众需求的效度难以匹配。因此,我国媒体需要通过对自身传播技术的创新,来提升新闻生产速度与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2.信息渠道的受限

    我国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上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网络、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传播。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受众群体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信息需求的针对性也不断增强,造成了原有渠道传播的局限性与受众群体信息需求量激增的矛盾,影响到媒体传播的效果,甚至出现信息传播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同時,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受众群体多元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呈现出单一类型信息的多元传播方式需求的特点,仅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难以满足受众群体的信息查阅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媒体适应受众群体的新需求,进行自身传播技术的创新,以此来拓宽信息覆盖范围和提升传播影响力。

    3.媒体融合呼唤新传播技术

    媒体自身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理念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新的传播技术的支撑,以此来推动融合的进程,拓展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④从整个媒体融合的过程来看,新传播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它能够使得媒体在更新的空间与领域以更高的时效进行信息的传播与舆论的引导。疫情期间,以盈利为目的的自媒体空前活跃,各个自媒体主体迎合受众群体的需求,通过“标题党”“煽情”等方式对受众施加影响,造成了一定的舆论波动,对信息环境和媒介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和冲击。这就使主流媒体通过传播技术创新来实现自身深度融合、拓展话语空间和提升舆论引导力显得尤为迫切。

    三、疫情背景下我国媒体传播技术的创新表现

    1.5G技术助力实现多元智能分发

    5G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网络带宽等的提升,这也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智能分发,提升了传播的速度与精准性。在5G技术的支持下,国内媒体的传播搭建起了“主动推送、定制推送以及受众查询”的分发体系,由传统的编辑把关转换成智能机器把关,以此促进媒体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这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传播技术的体系中,通过智能机器人对受众需求、所在地等信息和数据的筛选和分类,在平台中实现对相关疫情信息的呈现和受众自主查询。如新华社通过“智云大脑”的应用,上线了疫情信息实时更新板块,根据受众所在地的识别,让受众对全国疫情以及受众所在地疫情相关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

    2.PUGC技术融入专业新闻生产

    PUGC是指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其与UGC(用户生成内容)相比多了专业性,其中专业用户不仅包括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时也包括专业自媒体主体。疫情期间,PUGC作为一种技术力量融入列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成为传播技术创新的外部力量支撑。这不仅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同时也弥补了由于疫情影响专业记者不能及时出现在第一现场的弊端。通过PUGC的融人,媒体能够将更加丰富、多元的疫情信息及时呈现在受众群体面前,提升了媒体对受众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从各个媒体的PUGC融人表现来看,主要是通过开辟专栏等方式,搭建起“专业用户生产+媒体把关”的新闻生产方式,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开辟了“疫”线V10g(视频博客)专题视频栏目,通过采集PUGC受众的“疫”线Vlog内容,进行集中发布,如《战“疫”Vlog:与口罩和消毒液度过的一天一夜》《战“疫”Vlog:仙桃境内,村与村之间的路被堵了》等内容在发布以后,迅速获得了10万+的点击量,取得了明显的传播效果。

    3.“慢直播”技术构筑在场化传播

    “慢直播”技术应用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是疫情期间我国媒体传播技术的创新表现之一,这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群体对疫情信息的大量需求,同时也能够通过现场信息的呈现,降低受众群体的恐慌心理,为信息环境的营造提供有效的支撑。“慢直播”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应用,也成为我国媒体在传播技术创新中的生动实践。“慢直播”内容的传播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如省去了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加工制作等流程,能够将现场信息实时传递给受众,并且与受众群体对疫情信息的单一性需求有着明显的适应性,这也使得“慢直播”的内容上线以后获得了明显的传播效果。此外,“慢直播”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为受众群体提供一个社群化的环境,突出各个受众群体的参与感与主体感,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提升。如“央视频”客户端在1月27日开辟了《疫情24小时》的直播专栏,在三天内达到了两亿用户访问量的传播效果。

    4.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信息增速

    疫情期间,大数据技术的應用也成为媒体传播技术创新的表现之一。在疫情之前,国内各个媒体已经在数据新闻生产等方面对大数据技术进行了应用,疫情发生之后,各个媒体通过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不仅提升了实时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数据获取的精度,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人民日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全国疫情信息进行实时检索,并在每日24:00各级卫健委将疫情信息上报以后,通过大数据检索+智能机器人写作的组合方式,对最新信息进行传播,满足了受众群体对疫情最新情况的了解需求。

    四、结语

    我国媒体通过对传播技术的创新探索,正在提升自身信息传播、新闻生产、舆论引导的能力,成为抗疫“战争”中的有效支持力量。传播技术的创新,也对媒体深度融合、媒体服务功能强化起到了明显的支持作用,使得我国媒体的公信力与传播力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