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刘俊青 付永虎 宗婷

    摘? ? 要: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话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在新时代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实现大学使命的内在要求,亦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文章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阐述新时代下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某高校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探讨新时代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6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实践中国梦、实现大学使命的内在要求;对于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学风一般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表现。高校学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关于求学、治学的态度、方法、精神和风格[2];狭义的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支配下所呈现出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人格等多方面整体一致性的精神状态和各种形态促成的源动力与鞭策方式。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加之新千年成长起来的“00”后进入高校,成为高校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在物质生活、价值观念上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差异,高校学风呈现出一些新问题与新特征,已引起家长、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一种社会心理学观点,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自提出以来,摒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有机耦合了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相关论断,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者关注度较高的学生教育理论之一。基于此,本文基于班杜拉社会学理论,在分析当下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因素的基础上,以某高校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期为提高高校学风建设,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借鉴。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在通过大量儿童社会学习问题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观点,并系统总结了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试图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習,从而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学习论。该理论包含观察学习理论、行为—认知—环境三元交互理论、自我调节理论三项基本内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主导着人的行为,在社会情境中,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通过观察别人的示范就可以学会。社会学习的过程涵盖行为、认知和环境三大要素,各要素之间动态交互,彼此联结、交互决定[3]。个体的性格,自我效能感、动机及其他因素又决定着个人的行为,行为又可能改变环境或者受环境的制约,环境和行为又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影响高校学风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学生自身认知因素(观念、信仰、自我知觉)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交互影响(此内容与下段重复),交互决定的结果。从学生认知因素视角考虑,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信念与自我认知决定了学习风气的形成。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学生自身认知因素(观念、信仰、自我知觉)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一)“屏”时代信息过载下的学生认知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与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视屏、电脑屏、平板屏、手机屏等信息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屏”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在“屏”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全媒体环境与信息过载,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信息渠道和传播路径的多样化,极大满足了青年一代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习惯。学生长时间沉溺于“屏”中不能自拔,如“电子海洛因”成瘾一样在不断蚕食高校学生。低头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

    1.“屏”时代信息过载下,学生易受网络负面思想侵害。屏时代下,信息良莠不齐,思想意识复杂多元。在“屏”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易受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认知不清,平时上课得过且过,考前临时抱佛脚,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此外,受网络直播、校园贷款等虚拟内容的影响,校园网贷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良好学风氛围的形成。

    2.手机成瘾问题给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带来严峻挑

    战。近年来,“手机依赖症”“低头族”现象在大学校园已屡见不鲜,该现象不仅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对学生身体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手机使用频繁、持续时间长,晚睡、拖延症等问题突出。当下手机更新换代频率较快,功能越来越强大,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容易导致学生过分依赖和相信手机网络媒介资源。繁杂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内容,分散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精力,导致学生课堂缺乏思考,课下做作业靠手机搜索答案。

    同时,大学生自我管控能力较弱,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手游、社区社交,大学生“新容器人”现象严重,“屏”时代下的容器人乐于在虚拟世界表达自我,在现实世界却很少主动与别人交流,表达内心的想法,人的社会交际功能弱化,学生只愿意玩手机、平板电脑,也不愿与教师、家长进行交流,呈现典型的自我透明与社交冷漠的特征。“低头族”容易导致部分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更不善于沟通和分享、内心疏离感和孤独感较强、抗压能力差、不愿面对现实学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学生过渡沉迷于网络冗余社交和在线娱乐,在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极大地侵占和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手机抖音、火山等移动娱乐应用,助长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懒散。

    (二)社会与家庭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迷乱多元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造成了冲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盛行与学生就业难等现实冲突下,导致“学习无用论”思想在高校仍存在巨大市场。当下大学生一般在“4+2+1”的家庭结构中长大,学生从小受到溺爱较多,导致学生的家庭依恋较为严重,学生自我独立、自主思考的观念较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认知和学习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前部分家长认为关系疏通比学习更重要,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对学习观念的错误认知。此外,伴随着学生高考后父母离婚现象的日益增多,导致了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无法适应高校学习生活,而逐渐偏离了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厌学、逃学、放纵自我的现象。

    (三)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高校是学风的建设主体。目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专业教师是学生课堂的第一责任人,对高校学风建设起着关键性影响。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部分欠缺。高校教师的性格、教学态度、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观念,进而影响到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在高校对专业教师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疲于应对职称评定、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导致了教学流于形式,授课内容陈旧乏味,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对教学感到失望,从而影响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高校学风建设实践

    以笔者所在的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自2014年开始,学院依据自身特点,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风建设的有益应用与探索。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知。作为学风的建设主体,学院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知”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互联网教育、增强学生自律教育和合理使用手机教育,以网络道德、法律教育为重点,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将“诚信教育”“网络贷款”等相关话题引入到学生日常网络教育中,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自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挥自主性,对手机的利弊进行分析,通过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对专业认同与自我认同,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不至于空虚和迷惘。对于“屏”时代信息过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学院从思想上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与举办多样活动,来引导学生多看书,逐步减少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社交依赖。

    2.树立榜样示范,开展朋辈教育。构建多元化的榜样示范体系,通过名人传记、教师榜样和朋辈榜样等多种形式,发挥榜样示范效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榜样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榜样的行为及行为后果,以直接效仿(“直接性学习”或“直接强化”)或者通过观察其他学习者对“榜样”的模仿行为(“替代性强化”或“替代性学习”)等途径,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通过发动辅导员、班主任等相关人员,在系部、专业、班级中发掘学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对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寝室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荣誉评选,引导学生观察到“榜样”行为及其所获得的奖赏或惩罚后,可以鼓励其他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强化学习动机。通过汇编名人传记中奋发学习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院加大对专业教师上课考评的权重,通过富有教学经验教师的“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完善教师上课制度,在课堂上教师以身作则,严格保证自己不在课堂使用手机,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不玩手机。此外,将榜样示范与朋辈教育相结合,采取“学长制”“班主任助理”等模式,以学习进步典型、考研达人等多种形式的朋辈榜样,引导、帮助和教育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年龄相仿)的群体分享学习的信念和方法,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刻苦学习、勤奋创新、追求真知的良好氛围。

    3.创新育人培养模式,明确学生成长规划。在大学生的各个阶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使学生学一行,爱一行,今后能胜任一行。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大学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发展机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际实施中不断调整自身规划。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励学生在不斷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辨力和创新能力[4],从而减少社会、网上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冲击。

    4.加强学业过程督导,提升日常管理。建立和健全日常学业督导管理机制。针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增加教务秘书日常督查上课纪律的频率,减少旷课学生数量;在教室设置手机休息区,打造“无手机课堂”和“书香教室”,发布“无手机课堂”倡议书等。通过辅导员对诚信考试、生源地贷款、热点事件等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因势利导,以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健全“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多方联动机制,多渠道获取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据学生具体问题,差异化分类指导和帮扶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制定大学生使用网络、手机的管理制度,在学院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办法,制定适合本院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管理制度。学生签署相关承诺书,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以减少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健全学业预警机制,针对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针对学习成绩下滑较快的学生做到干预及时,措施得当,使他们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术研究规范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范式与学术操守,从而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研究规范。

    5.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其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院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英语沙龙、暑期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专业兴趣爱好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专业学术竞赛,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

    经过5年实践,学校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适应过程,学院学习氛围浓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习习惯正逐步形成,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许金博,李秀华.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修身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9,(6).

    [2]王晶莹,白雪.实施“三考一提高”工程,拉动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J].价值工程,2010,(36).

    [3]张倩.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角简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9).

    [4]吕磊,庄静.手机成瘾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农家参谋,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