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单元教学模式的三维落实路径

    王璐 蔡忠平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人文主题,聚焦语文要素,并提倡“1+X”单元教学。何谓“1+X”单元教学模式?“1”与“X”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切实理解这些问题,有效推进“1+X”单元教学,是用好统编语文教材,体现“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

    基于此,蔡忠平领衔开发的“八阶语文”立足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的立意高度,将1-9年级语文学习内容分成现代文、文言文、作文等八个专项能力阶。其中,阶是教学内容的单元布局和组织序列,阶与阶之间是语文要素的配合和連续关系。并以统编语文教材作为切入口,以八阶学案的方式进行推广,以语文要素为教学线索,重视学法支架的教学,融合为切实可行的单元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模仿、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与学习范式,实现学生各阶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一篇”加“多篇”:人文主题的“1+X”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两者只有得到有机结合,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协调发展。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并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规范和高尚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它意味着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人文性目标,旨在增进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形成态度,使学生能继承传统,增加和丰富经验”。

    从人文主题来讲,“1+X”指的是精读一篇课内文章,附加多篇课外阅读文章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就是“一篇”加“多篇”。古人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语文学习中,要能够从一篇文章中的一个知识点,类推而掌握其他文章中的同类知识点,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深化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

    1.统编教材单元组元的逻辑关系

    统编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教材中,每个单元均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组元方式,并特别增加了一些重要栏目设计,包括阅读、写作、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阅读部分还包括精读课内、自读课内、名著导读等。在这些板块中,人文主题就成了贯穿整个单元的重要线索。

    人文主题的组元方式让整个单元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便于教师和学生围绕同一个人文主题开展人文教学,体现立德树人。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五单元以“感受生活”的人文主题为单元组元方式展开。这一人文主题在教材的单元提示中明确阐述为:“生活由点点滴滴组成:不同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事情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期待,不同的事物或空间使我们有不同的认识。用心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美好的生活愉悦我们的身心,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根据这样的单元组元要求,教材配备了梁容若《夏天里的成长》、铁凝《盼》和袁鹰《小站》三篇文章。第一篇《夏天里的成长》为精读篇目,并在“积累拓展”中推荐了三篇文章,分别为梁衡《夏感》、简女贞《夏之绝句》和素素《夏天也是好天气》。其中,梁衡《夏感》作为阅读链接具体呈现了文章内容。在整个单元中,形成了“一篇”加“多篇”的学习形式。

    2.“八阶语文”“1+X”的实践研究

    统编语文教材一般每册有六个单元组成,每单元3-4篇文章。以六年级上册为例,整册书只有22篇文章,阅读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且,从阅读认知的角度而言,很难有效实现阅读信息输入、阅读信息理解、阅读信息内化,到阅读信息输出的教学目的。“八阶语文”在统编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挑选、补充了多篇优秀文章,并以学案的形式依次呈现。在八阶语文学案中,设置了课内精读“一篇”与课外扶读、课外自读、写作拓展与写作训练“多篇”文章的阅读与训练。课内精读首先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行整体阅读;再通过“一课一得”环节,提炼“八阶语文”中体现文本特点的能力点或知识点,进行专项突破;三是补充相应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同步训练,进一步扎实课内精读知识要点等学习训练。课外扶读、课外自读、写作拓展与写作训练“多篇”则选取与课内精读“一篇”相关人文主题的几篇文章,进一步加强认识,巩固知识点。

    比如八阶学案中,“分析概括·关注人物形象”一篇选择了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作为课内精读的内容。文中,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尽管学识渊博,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物特点,“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都是这篇文章所凸显的人文主题。后文则配以《王冕僧寺夜读》《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乘船》《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多篇”文章,用以扶读、自读与写作训练。在关注人物心理描写,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也彰显了人物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等,对学生价值形成与品格树立产生积极影响。

    二、“一点”加“多点”:语文要素的“1+X”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所决定的,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语言这门工具。“工具性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的部分技能和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因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这就凸显出了语文要素的重要性。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统编教材单元组元的另一条主线。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围绕语文学科知识,体现语文学习特质的能力要素,包括语文知识、学习技巧等,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所谓“1+X”,指的是课内文章聚焦某一个语文要素,附加其他文章中同一语文要素的教学模式。“1”是指一篇精读课内文章中的某“一点”语文要素,重点凸显。通过研读新课标,可以明确语文素养的潜在联系。因此,教学中以这“一点”语文要素为重点,附之于必要的其他语文要素即“X”,重点体现这一个核心知识,突出其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个能力点,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运用”。换句话说,其他语文要素是为更好地理解、突破这“一点”语文要素而服务,即“一点”加“多点”。

    1.统编教材单元组元的逻辑关系

    语文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在导读部分明确本单元所关注的语文要素及相关要求,基本包含读和写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些语文要素不仅渗透在单元文章中,也会体现在不同的学习板块中。在教学过程中,将单元语文要素作为这一单元教学的落脚点,围绕这一语文要素,附以其他相关语文要素作为补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出两个语文要素:其一是要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描写的巧妙;其二是注意体会文章选取适当的材料或事例表现中心的写法。以《夏天里的成长》为例,教材在预习部分写道:“春孕育,夏生长,秋收获,冬贮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夏天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事物能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这是单元语文要素中的第一个语文要素。而在《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中还可呈现出与以上语文要素相关的其他语文要素,比如,多音字辨析(“蔓”“苔”等),搞清楚读音,理解含义;新词解析(“接茬”“丰满”,谚语:“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等),排除词语障碍;结构梳理,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理清文章结构,等等。通过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理清作者的结构思路,再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主旨,同时掌握这些阅读文章、学习语文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这些语文要素的有效补充,可以使第五单元聚焦的两个语文要素更凸显,更清晰。

    2.“八阶语文”的“1+X”的实践研究

    “八阶语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梳理了四级要素,将各个语文要素分为八阶专项能力、核心知识、知识要点、知识小点四个层级。“八阶语文”每个单元中的“1”可以是“八阶语文”四级要素的知识小点、三级要素的知识要点、二级要素的核心知识,也可以是一级要素的专项能力,重点凸显。发现每篇课文中最为聚焦凸显的某一个语文要素的知识要点或知识小点,充分实现“随文而教”。“X”是指进一步统整不同课文,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再进一步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以语文要素为主线,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成“一点”到“多点”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语文八阶能力的纵向与横向的有效提升。

    通过“1+X”的实践探索,“八阶语文”深入剖析了课文中的语文要素,注重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联,遵循思维规律,体现渐进原则。从点的聚焦到阶的突破,再到篇的综合,逐步提升语文素养。以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为例,其聚焦指引(教学目标)是通过环境描写、侧面描写、人物对话、拟人修辞等能力要点与学习要求展开的。每个能力要点又配以课内精读一篇文本的分析与解读,然后是除去学法,独立完成课外扶读、课外自读各一篇文本的刺激回忆与增强学习环节,再加以写作拓展与训练的能力迁移,最终习得该语文要素点。由此可见,仅“表现手法”一个“点”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环境描写、侧面描写、人物对话、拟人修辞四个方面知识能力点的不少于12篇文本的学习、思考过程,再加上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才能实现。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才算真正实现了单元整组,可谓深入透彻。

    三、“一点”加“多篇”:单元教学的“1+X”

    学习语文,不仅要从语文课本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要取得语文能力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教本无非是个例子,例子的作用显然是要从中学到方法,学会运用,提升能力。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借助一定的支架完成学习任务,这个“支架”可以称之为“学法支架”。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课文为例,聚焦课文中最主要的语文要素,概括学法支架,再附之于必要的训練、迁移与内化,融合到单元教学中去。

    1.统编教材单元组元的逻辑关系

    统编语文教材要求体现“1+X”的教学模式,“X”指每篇课文中必要的语文要素总和,“1”则是可聚焦、可凸显的语文要素,而学法支架正是学生真正习得该语文要素的关键,是单元教学成为可能的有效路径。

    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同一个单元中的每篇文章都会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篇篇主讲,只需在第一篇文章中重点讲解与练习,其他附以巩固,达到落实、强化的教学目的即可。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点语文要素在这一单元三篇文章《夏天里的成长》《盼》《小站》中都有落实。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一篇文章的“思考探究”环节:“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安排材料的。”突出本单元语文要素中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注意体会文章选取适当的材料或事例表现中心的写法。”再通过《盼》《小站》的相关知识点加以提示与点播。此外,本单元的写作部分要求写“感受最深的人和事”,也提到了《夏天里的成长》,“为了表现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就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成长中的‘我们作为例子,让读者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和活力。”可以通过写作技能的学习,再次巩固这一语文知识点的内涵与学习方法。

    2.“八阶语文”的“1+X”的实践研究

    统编教材提出了学法要求,但未对具体学法内容作详细的讲解和提示,这让教师无从下手,更无法使学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因此,单元中篇与篇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是十分明确,绝大部分语文课堂中的单元教学设计,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单篇教学居多。“八阶语文”以学法支架为教学线索,通过多篇的读与写,让单元教学真正得以体现,篇与篇之间因学法支架而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结合体,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更好地得到聚焦和有效落实。如在“八阶语文”学案六年级内容中,把“了解段落关系”这一语文要素作为单元教学的“1”,配之以《只有一个地球》《太阳》《多读书的好处》等多篇文章作为单元教学的“X”。其中,《只有一个地球》作为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离开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母亲?分析概括破坏地球资源的原因有哪些?再通过结构梳理,分析出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转折关系、承接关系等。告诉学生,作者在一些段落的叙述中直接使用了明显的语言标志。善于发现这些语言标志,有助于分析段落关系与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第②段开头的语言标志词“但是”,表明第①段与第②段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梳理文章段落结构,分析段落关系,总结概括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精读课文后,再通过学法支架,明确指出几种理清段与段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并出示示例《我们家的奏鸣曲》,加深印象。然后,分别通过《太阳》《多读书的好处》进行课外扶读与课外自读,刺激回忆有关结构梳理与段落关系分析的有效方法。最后再进行写作拓展与写作训练,从了解段落关系迁移到运用段落关系进行写作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借助学法支架,完成课文精读,掌握学法规律,进而独立完成课外扶读和课外自读,迁移巩固学法知识与规律,实现能力提升。

    由此可见,“八阶语文”遵循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从学法内容、学法要点、具体示例、迁移巩固入手,以一个知识要点或小点作为学法支架,统领课内精读、课外扶读、课外自读到写作拓展中多篇文本的阅读练习与写作训练,真正做到“一课一得”,逐步走向“课课相得”,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水平。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双线组元方式,重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通过“1+X”的教学、学习路径,有效解决了语文“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大背景下,“八阶语文”通过系统的“点的聚焦”,阐释了具体的核心知识点的解决方法;通过有序的“阶”的突破,明确了专项能力训练与突破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编排的“篇的综合”,融合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策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模仿、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与学习范式。可以说,“八阶语文”在整体设计思路与实践上很好地践行了统编语文教材“1+X”单元教学思想,并将“1+X”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

    [作者通联:王 璐,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蔡忠平,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