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性化阅读“泼点冷水”

    姜水才

    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决定语文教學的教学内容,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对目前倡导的多元化阅读进行反思,以纠正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文本解读的正确做法,促进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2-007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一次突破与创新,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最终理解、领悟文本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缺乏必要的思考,毫无限度地解读文本,就无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准确、有效的理解。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文本解读能力更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一、文本解读的误区

    1. 照搬教参,缺乏思考。把《语文教学参考》奉上“圣经”,把教参上的结论直接当成是自己的答案,而且是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来确定教学内容。课堂上把教参中的解读讲给学生,课堂中的问题是教参中的问题,课堂中的重点也是教参中规定的重点。课堂变成了“一言堂”,成为了教师一个人的演讲。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完全按教参的答案来评判,只要不合,甚至错一个字都不行,教师成了教参的“搬运工”。

    2. 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近几年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了一阵多元个性解读的旋风。语文课包容万象,唱歌、表演、绘画,从天空到海洋,从古代到现在,从中国到外国,热热闹闹,听不到朗朗的书声,教师成了杂家、通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

    3. “好”声一片,对错不辨。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评价。更有甚者,教师都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纠正学生的错误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却还要给予赞扬,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必要的准确的评判,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甚至价值观出现偏差和错误。

    二、文本解读的策略

    1. 细读文本,独立解读。余映潮先生说:“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伴随着语文教师一生的教学。”可以说,没有好的课文研读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接到教学文本时,不要第一时间看教参,要独立地阅读文本,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仔细研读文本。可以采用不同身份对教材文本进行思考和解读,首先是一般读者身份,对文章进行精读细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顺文章的脉络思路,读出自己特有的感悟和理解。其次是教师的身份,结合单元主题、联系单元和课文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后是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了解了学生能读懂什么,读不懂什么,明确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只有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取得更好地教学效益。

    在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一课中,韩老师充分展示了他对文本特有的解读。韩军老师从文本中一笔带过的祖母和朱自清的儿子中读出了生命的坚韧和生生不息,从四次流泪中感受到生命之脆弱,从文题“背影”两字读出了背之责任、依靠、别离、苦难、厚重、实在,影之虚幻、死寂,读出了朱自清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观。一篇短短的文章,韩军却读出这么多的内容,没有对文章的细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是难以想象的,足见他的独立阅读之功,细读之功,创造性阅读之功。

    2. 引导学生,逐步解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文化修养的差异、知识储备的多少,其认知水平也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有不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储备的拉回、文化修养的提高以及心智的成熟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不断扩充、不断深化。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解读往往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会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混乱不堪。阅读是一个不断扩展的空间,是一个需要反复咀嚼的过程,那些需要成人之后才能理解的东西,没有必要让学生囫囵吞枣,否则容易让学生消化不良。正如王蒙说他读《红楼梦》,从小至今都在读,但仍没有读完,还需要继续读下去。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给六年级的小学生讲其中的《少年闰土》,让学生能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乐趣多多就可以了,至于背后生活的辛酸等就不必要让学生理解了。到了九年级再学《故乡》,解读的要求就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要能通过二十年前后的变化,闰土从一个小英雄变成一个木偶人,年轻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尖酸刻薄的杨二嫂,记忆中神异的故乡变成萧条的荒村,读出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读出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读出作者对纯真的人际关系的渴望,读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此时的解读相对小学阶段,层次在提升,深度在加深,视角在扩大。

    3.? 联系背景,全面解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不论是古代的诗歌、散文,还是现代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必须联系作者的生活时代,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同时,不少作品是作者个人人生经历的外在表现,这就需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用现代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观念来衡量、评价他人的言行,往往会偏离作者作品的用意。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学生认为鲁达应该把镇关西交给官府衙门,用朝廷律法来惩罚,但他竟将镇关西三拳打死实在残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法制”相背,应该对其进行批判。针对这种见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来进行解读,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痞恶霸横行霸道、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的黑暗社会中,指望官府为金氏父女伸张正义完全是不可能的,普通民众唯有奋起反抗才有活路。

    总之,语文教师要走出个性化、多元化阅读的误区,要认识到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对文本有自己独立的阅读和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要注意联系文本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突出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朱春玲.特级教师余映潮访谈[J].语文建设,2010(12):11.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四中? ?4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