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析

    孙兰

    [摘 要]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既是党和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实际需要。文章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在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高等学校;预算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按照十九大决策部署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正在逐步深入。高等学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财政拨款是公立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在国家财政形势紧张的背景和高等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需求驱动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减少资金闲置、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上述重要决策部署和形势背景下,高等学校积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教财〔2019〕6号),为高等学校实施绩效管理打下了制度规范的基础,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高等学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开展[2]。文章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落后、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受传统“重投入、轻产出”的觀念影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一些“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现象,还没有在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中全面牢固树立绩效观念,对于绩效管理所起到的缓解收支矛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等作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上至学校领导层、下至部门和项目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有时还停留在收支报账、加快预算执行层面,认为绩效管理只是预算管理部门财务处的任务,从而没有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预算绩效管理的迫切需求尚未传导至业务部门内部,工作任务没有层层分解、落实,造成绩效管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二)绩效目标战略规划不到位、设置不够科学

    一些高等学校在绩效目标设定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部门、项目各自为政,没有将自身工作计划和学校职能定位、中长期战略规划有机结合,部门、项目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绩效预算编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例如在编制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大型项目绩效预算时,如果没有经过学校整体层面的布置安排、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实施条件等具体情况,项目的可行性、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和未来的实现程度都会大大折扣,有可能出现项目无法建设或重复建设,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或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同时,在学校组织预算评审时,有时较为侧重于项目申报文本、支出标准、明细测算等内容的审核,对绩效预算编制的情况还没有针对性的评审机制,导致预算目标编制整体质量、适用性不高,无法准确反应具体产出,对日后的预算绩效实现程度和评价都带来不利影响。

    (三)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监控评价不到位

    公立高等学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预算绩效较多体现在社会效益,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效益,比较不便于评价。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预算绩效评价还在起步阶段,评价机制不甚健全,从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程序、评价体系、监督等环节都没有成熟的方案,绩效监控、监控还不到位,存在绩效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脱节的情况。在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环节上,尚未建立起评价结果与预算拨付直接联动的机制,预算资金安排上的绩效导向还不突出。并且,由于高校组织、人事制度等条件约束,不容易建立起高效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管理相融合的机制,绩效评价结果难以直接与人员考核、工资薪酬挂钩,起不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二、加强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预算绩效观念、落实强化主体责任

    高等学校应加深对节约办学资源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成本核算、预算绩效观念,发动全员力量,落实并强化相关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高等学校应成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全面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设置专门职能机构,打造专业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把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运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分解并层层落实到具体岗位,破除“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二)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强化绩效管理

    高等学校应该从自身职能和中长期事业规划出发,在学校层面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归口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滚动预算管理,树立业务和财务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加强财务处、归口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对部门权责加以固化,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和优化信息采集、处理,提高会计核算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为预算绩效的动态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同时,高等学校应加强对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绩效指标的论证,提高预算绩效编制质量,构建符合高等学校行业规律特点的科学、清晰、有效、可测量且易于分解、层层落实的绩效指标体系,有效实施绩效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结果应用

    高等学校应明确和规范绩效评价开展的组织机构和步骤流程、构建符合高等学校业务运行特点的评价体系,把单位自评做实做细,并且推进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各界监督。高等学校要注重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双监控,分析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并解决造成绩效目标偏差的原因,确保绩效目标按时达到预期效果。高等学校应注重预算批复环节的结果导向,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当年预算安排方案,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高的部门、项目适当给予预算安排上的倾斜,突出绩效管理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同时,高等学校应加大绩效责任制约束力度,压实部门、项目负责人对绩效实现的责任,由人事、组织部门积极配合,研究出切实合理的奖惩方案,使绩效评价结果与各层级、各岗位人员的考核、薪酬奖励、晋升机会等挂钩,通过奖励,增强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通过惩戒,增强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20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和对象、标准和方法、组织实施、结果运用、信息公开等内容都给出更明确的规范,方便于高等学校参照执行[3]。

    综上所述,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既是党和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实际需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巨大冲击,预算单位财政拨款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减。在此背景下,坚持以绩效为导向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资金实用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应进一步梳理绩效管理理念,围绕自身职责和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绩效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积极运用评价结果,促进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融合并发挥协同效应,推进财务管理重点从传统的收支核算向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转变,不断促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EB/OL].(2018-09-0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5/ content_5325315.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EB/OL].(2019-1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 s7499/201912/t20191227_413738.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3]关于印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0-03-02)?.http://www.most.gov.cn/tztg/201608/ t20160803_127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