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值日活动更有“劳动教育”价值

    何锋

    

    值日活动是幼儿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后产生的一种活动。本案例提出了一个与值日活动有关的话题,聚焦的是值日活动的内容如何选择、如何定位以及教师如何给予幼儿支持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案例中,尽力“还原”问题。

    午餐后清扫地面、擦干净桌面这两项工作为什么常常没有人愿意选?从案例提供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劳动工具不适合幼儿使用。保育老师平时在用的扫把和抹布对幼儿来说太大,不利于幼儿顺利完成清洁工作。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案例中平行班教师的做法,提供小型扫把、簸箕套装以及质地柔软的方形小抹布等适合幼儿使用的劳动工具。其二,这两项工作与散步环节在时间上有冲突。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想脱离集体,失去散步的机会,而对于保育老师来说,她考虑到园里的相关规定,也希望幼儿赶在散步之前完成这两项工作,由此便产生了代替幼儿完成劳动任务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时间弹性进行系统设计。其三,幼儿缺少来自成人的足够的经验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比如,案例中的乐乐提到:“扫地太难了,我一直做不好,而且每次我刚扫一会儿,老师就说‘算了算了,你别扫了,还是我来吧。还有,我妈妈也叫我别选扫地和擦桌子。”幼儿由于打扫的经验不够,同时没有得到教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没有信心解决困难和问题,加之家长也不支持他们做这两项工作,这些因素叠加,令他们的积极性遭到了打击。对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劳动难在哪些环节,其影响因素有哪些,需要为幼儿提供怎样的支持。实际上,成人的上述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他们的幼儿劳动教育观,而劳动教育观背后还隐含着儿童观,即成人是否认可幼儿应有机会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自我服务及服务他人有关),是否认可幼儿应建立与周围人、事、物的积极联系(与集体感、责任感等有关),是否认可教育应使幼儿具有活跃的思维,促进幼儿自我的发展(与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等有关),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教师,我们的问题意识、对于“习惯”的反思意识,比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更重要。案例中该园四个中班的教师对扫地、擦桌子这两项值日工作的设计看似大同小异,而实际上,教师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应对策略,正反映了教师对包括值日活动在内的幼儿劳动教育的不同认识。因而,我们有必要以这个具体案例为支点,探讨几个大家关心的与幼儿劳动教育有关的问题。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活靠劳动创造,人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是生活与学习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能够让儿童‘全面发展;学会动脑、动手,能够让孩子们的人生更有尊严,也更有意义。”〔1〕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的劳动主要是幼儿通过身体或体力活动,达到服务自己和他人的目的,本质上是幼儿主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将扫地、擦桌子作为幼儿的劳动内容,其价值不只是有利于“幼儿的动作能力发展”,更在于幼儿能由此感受到劳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发现自己的劳动可以对周围的生活圈产生影响力,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初步建立一种责任感。

    其次,劳动教育一直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有的幼儿园因为“格外重视”而给予“特别处理”。比如,有的幼儿园脱离幼儿真实的生活,生硬地设计劳動教育内容,有的幼儿园则撇开整体的课程设计,另加一项劳动教育活动。在这些幼儿园的教师看来,劳动教育是在现有教育内容之上新增加的“另一种教育”,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理念和实践上走入误区。

    实际上,劳动教育具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意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不是一个逻辑层次,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养之后,走向真正意义的社会劳动的中间环节,具有中介地位。”〔2〕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一方面,它在育人价值上具有综合性,即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它在实践上具有综合性。劳动教育需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儿童生活实际。因此,“实践幼儿园劳动教育,并不是要在现有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中新增教育目标和教育领域,而是要探索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包括儿童劳动品质的培养)如何通过适宜、多样、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来实现”。〔3〕

    最后,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幼儿形成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儿童形成劳动价值观(有正确的劳动观点,有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提升劳动素养(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旨在萌发幼儿的劳动意识,帮助幼儿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形成一定的生活能力,尝试为他人和集体服务,感知劳动的乐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适合幼儿参与的劳动有哪些?

    教师应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等,选取幼儿能够做且值得做的劳动内容。总体而言,应关注并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幼儿时期的劳动应以认识性劳动为主。讨论哪些劳动适合幼儿参与,基本前提是了解幼儿阶段劳动的特殊性。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分为认识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两类,前者具有试验性和研究性,后者是一种真正的生产。他认为,“在学生的体力和能力不允许他们把生产物质财富作为主要目的之前,应当在劳动活动中把进行试验和探讨作为首要的目的”。〔4〕因此,幼儿阶段的劳动应以认识性劳动为主,重在试验、体验和研究,而非重在产出的生产性劳动。作为教师,不能过于或一味强调劳动的结果,而应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上。

    二是幼儿的劳动应源自真实、自然的生活。开展劳动教育最为合适的途径,是让幼儿更多地关注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的劳动元素。如果我们回到幼儿的生活,就会发现在幼儿每天生活的班级中就有许多劳动的机会,比如照顾自然角的动植物、整理材料柜、收拾玩具、清理桌面和地面等,这些劳动机会是离幼儿生活最近的班级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这些劳动机会,切合幼儿劳动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幼儿园采取让幼儿帮园里送报纸、送快递,帮助食堂择菜等方式,为幼儿创造参与劳动的机会,这些活动有一定的价值,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此类活动组织性较强、日常性较弱,不完全符合幼儿的自然生活,也不是幼儿每天在园必须经历的。比如,同样是择菜,假如是幼儿自己在种植园里种植的蔬菜,那么他们自然要去照料、收获、整理、清洗、加工。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诸如自理方面的劳动、服务集体的劳动、工艺劳动、种植劳动、饲养劳动等多种多样的劳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了进行劳动教育的多种机会和可能性,其中就包括案例中提及的扫地、擦桌子等。这些机会和可能性是否要加以利用,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进行判断与选择。教师不仅要琢磨哪些事情适合幼儿做,更要思考如何使这些事情做得有意义,比如,如何把劳动教育自然融合在一日生活之中,如何为幼儿的劳动提供适宜的材料、做出适宜的时间安排以及给予经验和精神上的支持,等等。

    三、如何使幼儿劳动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

    怎样才能避免劳动教育走过场、止于形式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一,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需要关注两个意识。其一,目的意识,即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某项劳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不少劳动变成了机械的工作。这种劳动对幼儿来说只是为了做而做,只有劳力而无劳心,缺乏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了解某项劳动的意图,不过,不是直接用言语告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了解劳动对象,进而明确劳动目的。比如,要让幼儿照顾班级自然角的植物,就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为什么这些植物需要照顾,它们需要怎样的照顾等。幼儿给植物浇水是一项劳动,但是这项劳动不只是机械地浇水,幼儿还需要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浇水、哪些植物须勤浇水、怎样安排浇水量及浇水时间比较合适等问题,如此,在给植物浇水这一劳动中就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劳动时就有了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其二,结果意识,即让幼儿看到劳动所产生的影响(这里指的是要关注劳动的影响,而不是强求劳动的结果)。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劳动本身对儿童来说并无兴趣可言。对于劳动的兴趣和由劳动取得的满足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的”。〔5〕他认为,儿童对劳动的兴趣应当表现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作用于大自然,比如能让植物结出更多的果实,能用材料完成一些制作。也就是说,儿童对自己力量的意识越强烈,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就越顽强和坚韧,日常的平凡劳动在他们看来就越有趣。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兴趣,劳动才有可能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成为儿童一种内在的需要。

    我们不能指望儿童刚刚参加一点点劳动,就立刻觉得劳动是十分诱人的,立刻爱上劳动。相反,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对于真正的劳动,儿童感到的失望比他感到的疲劳还来得更早些。只有当儿童意识到自己努力创造的作用,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时,他才能培养出对劳动的真正的爱。〔6〕因此,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或集体的劳动所发挥的影响力,特别是具体直观的劳动结果,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至关重要。比如,可以引导幼儿看到自己扫了地、擦了桌子之后环境发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通过这样的观察,幼儿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劳动的意义,这种感受越多,幼儿劳动的内在动力也会越强。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动机和意愿,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幼儿劳动的机会,支持幼儿展现劳动能力,引导幼儿看到他们的劳动所发挥的影响力。

    第二,要关注幼儿劳动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

    劳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学习。幼儿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幼儿出力、流汗,更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智慧的力量”,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劳力又劳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并不是要在脑力劳动负担之上机械地增加体力劳动的负担,而是要在體力劳动中不断地运用智慧的力量。人在完成任何一种体力劳动时都绝不可能离开智慧的努力。”〔7〕劳动是一种促使智慧的努力和双手的努力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是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努力过程。这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理念是一致的。

    可以在幼儿劳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劳动观察”。例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成人特别是班级教师劳动的过程,尝试去发现和理解劳动的“详情”和“细节”。这意味着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日常的班级劳动中给予幼儿行为示范。笔者发现,在幼儿园生活中,班级里一些日常性的保育工作往往很少与幼儿发生直接的联系,幼儿看到班级环境由不整洁变成整洁,却没有看到变化发生的过程,因而难以发现和感受其间付出的劳动。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没有真正践行“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教师因缺乏课程规划意识,使劳动教育止于劳作,没有显现应有的价值。

    第三,要关注幼儿劳动情感的萌发与培养。

    在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某一项工作(比如扫地、擦桌子等值日劳动),而且做得不错,但实际上并不热爱劳动,一旦脱离了班级这一特殊情景就拒绝劳动。这表明他并未建立对劳动的积极情感。当然,劳动的延续性以及积极情感的建立特别需要家园一致的教育。“劳动并不仅仅是他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如果把这种目的放在首位,那就意味着贬低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8〕值日不是摊派的劳动任务,而应是处于相互联系的劳动关系中的集体成员关心共同的事情,对待集体利益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劳动的标准。幼儿劳动教育不是“教育幼儿劳动”,更不是训练幼儿劳动技能,从长远的角度看,是通过劳动、在劳动中引导幼儿逐步萌发对集体的责任感、热爱劳动的态度及情感。

    综上分析,我们需要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包括值日活动在内的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与途径,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定位与价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和具体要求为指导,从幼儿真实自然的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并纳入课程规划;从综合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从整合的角度看劳动教育与课程、游戏的关系,不只看活动的形式,而应注重幼儿可能获得的整合的经验;从劳动教育实践支持的角度看,要协调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幼儿园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的支持作用。

    幼儿劳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其内涵丰富又具有时代特征。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涉及诸多因素,教师需要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谨慎而科学地协调劳动与生活、劳动与课程、劳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等多重关系,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2〕 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4.

    〔3〕 刘颖.劳动教育促进完整儿童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0-05-03].

    〔4〕〔5〕〔6〕〔7〕〔8〕 B.A.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18,13,11-12,73-7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