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提升新视野:补齐责任意识教育短板

    杨美芳 李茂红

    摘要:德育实效性问题是困扰众多德育工作者的难题。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但是效果似乎并不佳,因此改变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显得紧迫而必要。责任意识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凸显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学校教育中却存在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现象。为此,补齐责任意识教育短板,提升德育实效,就需要学校转变思想,强化认识,把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协调一致,统筹安排,强化责任意识教育在实践中的落实;开展研究,总结经验,积极将责任意识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关键词:责任意识教育;德育;学科教学;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2-0019-03

    德育位于“四育”(德、智、体、美)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如今,中小学德育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比如说教、灌输的方式逐渐被丰富多彩的活动取代,德育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化德育、实践性德育成了引领广大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风向标,这些都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但是,社会对中小学德育效果的整体评价并不高,德育的实效性更是广遭诟病。有媒体曾指出:“学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在重视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失落了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1],致使一些中小学生自我道德约束力不强,抗挫能力弱,等等。许多德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但是效果似乎并不佳,成了德育工作发展的困境。在寻求破解困境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增强责任意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从宏观方面而言,增强责任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因此,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它要求广大中小学校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合格公民。

    从中观层面来看,增强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是凸显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现实中,广大德育工作者面临着德育的低效难题,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德育工作在升学率、考试分数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校增强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将有助于缓解一些矛盾。比如,责任意识教育可以提高中小学生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深层次的东西,强烈的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源泉。一种行为只有当它出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时,才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一旦学生认识并深刻体会到价值所在,就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更愿意自觉、认真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并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

    从微观层面来说,责任意识是促使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础性条件,无数成功者和伟人的履历都昭示了这一朴素的真理。比如:周恩来同志,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的责任意识;焦裕禄同志,用与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后连病带累而过早离开人世的忘我精神诠释了人民的服务者的责任意识;钱学森同志,冲破重重障碍、冒死回到祖国,用其在中国航天工作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诠释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诠释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意识;陈斌强同志,以“绑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上班的真诚孝心诠释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意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奉献精神,才能自觉地将自己的一生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他人,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因此,学校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从小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意义重大。

    二、学校教育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缺失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把“責任担当”纳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足见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目前,责任意识教育还处于“提起来千斤,放下去四两”的阶段,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当前,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在理念上,学校教育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责任意识教育被忽视

    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一切工作均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过多地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没有把学生的责任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足够重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弊端。教育目标的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想着考试、分数、名次,常常对周围的其他事物不是无暇他顾,就是熟视无睹,造成了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麻木与迟钝。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价值导向,情感教育缺位,导致我国中小学生情感素质整体水平比较低。细化分析表明,理智情感中的探究感、人际情感中的合作感、审美情感中的环境美感和艺术美感、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与正直感得分明显偏低。[2]

    (二)在实施中,责任意识教育尚未独立设科,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落实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尚未独立设科,只能通过其他学科及班主任工作零零散散地进行渗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一项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责任感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15.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基本没有进行过责任意识教育,33.2%的被调查者认为责任意识教育很少且很多都是形式化的,12.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渗透过,20.8%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过责任意识教育。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其在责任意识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42.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作用不大,16.5%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没有什么作用。[3]由此可见,通过其他途径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方式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是导致责任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缺位的重要因素。此外,责任意识教育虽然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很多学校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窄化了德育目标,将其定位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品德素养的提升上,这也是导致责任意识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在研究上,我国现阶段对责任意识教育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影响了其在广大中小学的开展

    学校教育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缺失,既与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有关,也与我们缺乏对责任意识教育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推进有关。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责任意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出1991年至2017年的文献累计1140篇,其中研究对象是高校学生、中职学生、特殊教育学生的文献占据了大半,比例超过62.0%,而研究对象是中小学生的文献不足80篇。系统分析这些文献后发现,我国现阶段对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的定位不清,缺乏对其实施模式、操作路径及评价体系等的研究,缺少权威的论述,只有极少数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经验、方法,缺少系统性和推广价值。责任意识教育尚未能在研究中得到重视,影响了其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开展。

    三、加强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的策略探讨

    学校是责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应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认识到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把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将之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将教材中所隐含或显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因素讲清、讲透,达到思想性与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的有机统一;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在解决责任意识教育中的新老问题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以引起广大中小学的重视。

    (一)转变思想,强化认识,把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德育范畴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责任意识教育能否被重视和落实,往往与人们对其意义的认识是否全面和深刻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我们对责任意识教育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我们才能在实践层面重视它、落实它。具体而言,一是要尽快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并且摆正责任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二是要把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德育范畴,系统地、层层推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责任意识方面的知识外化为文明的、负责任的行为举止。[4]

    (二)协调一致,统筹安排,强化责任意识教育在实践中的落实

    责任意识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在强化并落实责任意识教育时应有计划、有组织,确保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有各自独特的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体系,但都不会偏离培养合格公民这个总目标。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责任意识淡薄的人如何能为社会谋福利。因此,各科教学渗透责任意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理应为责任意识教育留一块“宝地”。其次,在各种活动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正确的道德认识源于良好的道德实践。责任意识教育可以通过相应活动的开展来渗透。责任意识既可能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节中,也可能体现在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中,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前者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学校的校报、宣传栏、黑板报、墙报、班会、队会、团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专题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责任意識教育的阵地。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责任意识教育课。学校可以开设责任意识教育课程,形成系统而又完整的教育体系,把责任意识教育的短板真正补齐。

    (三)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将责任意识教育成果推广出去

    加强对责任意识教育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面对中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增强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施责任意识教育,如果缺少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模式、操作策略、评价体系等,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具体落实。这些方面的确定恰恰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去研究。当这些成果,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后,需要及时推广出去。教育研究的成果最终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不仅是研究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5]在此,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入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研究行列,以便早日形成责任意识教育体系,提升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公民素质教育,你失落了什么?[N].光明日报,2013-08-26.

    [2] 陈昌来.揭开青少年情感现状的面纱[N].社会科学报,2010-04-29.

    [3] 李菲.当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现状与教育思考——基于西北地区的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11-15.

    [4] 殷世东.课堂教学活动逻辑:诗性逻辑[J].教育研究,2017(10):100-105.

    [5] 郭强.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法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19.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