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分析

    摘?要:在诸多教学模式的涌现过程中,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创新型教育思想,其中之一则是分段训练的教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的简单明了。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这一模式的有效应用使得小学生不仅能够在掌握基本写作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对于写作的信心以及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这一部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写作;写作教学;分段训练

    一、 引言

    分段训练指的是将复杂的知识点加以拆分进而将其转化为一个个简单具体的知识内容,从而进行学习与训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简单易懂,且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得以深化提升。而在写作教学中科学的将这一方式进行渗透教学于教师于学生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则主要是就这一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作以分析,从而使其发挥出更加高效的作用。

    二、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在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帮助小学生寻找写作素材,进而在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写作内容可来源于生活本身,但由于处于初步接触作文的写作,因而对于写作的具体方法并没有一定的概念,因此,在采用分段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内容进行写作的训练教导,进而帮助小学生展开分段写作的学习。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中学习第13课中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进而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大意,然后通过精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最后再基于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小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的阅读学习进而逐渐认识到写作的框架以及方式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语言的组织构架,从而给予小学生一定的示范作用,进而在课本内容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写作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对于阅读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进而结合生活实际进而寻找写作相关的素材,使得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挤牙膏式写作。如此一来,分段训练则有了基本的教学保障,由此,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开展分段训练的写作教学,加强写作教学的学习效果。

    三、 关注每位学生,科学引导

    任何一个个体与生俱来具有不同的成长特点,小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体现更为明显,其具备极高的发展与成长潜力,同时亦具有各种不同的思想行为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分段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进而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式,将分段训练得以高质量的实施。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则可以加强对基础能力的训练培养,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写作综合能力的训练等。例如,在词语积累方面,比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学习第二单元第五课《守株待兔》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好词好句并加以总结归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整篇文章基于对“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理解,为学生拓展更多的类似成语词汇,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拓展延伸等。在高年级阶段,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则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比如,“文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等。对于基础水平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的词句,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进行总结文章大意等。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信心,还能够有效地将分段训练得以实施。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教材进行阶段性写作教学,适当的选取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过于简单或是困难,从而有效地将教学效果得以提升。比如,在低年级阶段写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字词的造句与美化、丰富并总结归纳写作素材的词汇量等;在中级阶段,教师则可以教导学生逐渐掌握写作的形式以及框架结构,给予学生简单的文章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在高年级阶段时,教师则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教学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四、 引导写作,循序渐进

    在分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学过程的连接性,虽然分段教学已有效地将写作的学习进行拆分简化,但仍需要注重其相互间的链接作用,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将层次进行衔接,促进写作学习的连贯性。另外,在训练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引导,进而层层深入写作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基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状态下,得以有效的加深,从而领会写作的具体应用方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的习作练习主题“我的心爱之物”这部分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逐层引导,比如,“在你自己的所有物品当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等,从而逐渐引入话题内容,有序地让学生进行思考。利用问题的引导思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不仅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小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还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写作内容以及形式上具备新颖及高质量的效果。

    五、 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另一方面,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如果一篇文章中不具备情感内容,那么文章是空洞且不具有灵魂的。在此部分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将情感分别融入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感与写作的交融性,使得文章更加具有灵魂,提高写作的质量。比如,在低年级阶段进行词汇的学习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进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利用不同的词汇以及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中年级阶段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充分结合阅读文进行情感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主人翁的情感,从而将这一情感丰富至自身;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则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主题联想生活中的现实事件进而将情感融入作文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抑或者推荐小学生观看与情感相关的书籍或是电影,比如友谊类、亲情类、对小动物的关爱类等方面都可,从而全面的提升小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构思,将主要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比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然后让学生将这一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情感加以表述,进而围绕着这一框架展开作文的写作练习。

    六、 分析反思,提升效果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次性就能写好的,还需要不断地更改修整,才能够将文章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因此,在这一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所在,进而进行调整改写。事实上,在大部分小学生的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对于写作具有一定的困難心理,常常出现写不出来的情况,并且作文内容没有质量,如流水账一般记录整件事情。所以,教导学生对于自身的文章进行分析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分段训练的中高级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质量,不仅仅需要教育学生会写,还要引导学生能写。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需要改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取示范文章让学生进行参考分析,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进而通过这样的示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高对于自身写作的反思分析能力。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习作题目“××让生活更美好”这部分的写作练习时,教师则可以先在网络上选取两至三篇示范文章让学生进行点评分析,比如,“文章中的优点是什么?”“学生认为其中不足的地方是什么?”“应当怎么改进?”等。进而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掌握了这一主题写作的要领,有了清晰的方向指标后再进行创作联系。如此,不仅使得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写作效果,还能够使得分段训练有效的得以应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模仿写作的练习,进而在写作之后让学生与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例如,在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五单元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这部分内容的仿写练习,教师可让学生在写作之后与原文中的写作方式以及特点进行对比,比如,“原文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哪些句型?”“在描写成长故事中都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等,进而分析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思考怎样将原文中的优点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怎样修改作文才能够如同原文一般得以提高写作质量等。

    七、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的有效应用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展开,从而通过对于学生各个方面进行分段式教学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进而使得学生的分段训练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写作效果,并从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此外,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下还需要对写作技巧加以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薇,孙沧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的应用分析[J].新校园,2017(4).

    [2]张莉.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660(4):81-82.

    [3]陈文婷.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8):217-218.

    [4]胡小燕.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的应用分析[J].小品文选刊,2019(11):1.

    [5]裴爱松.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2018(7):98.

    作者简介:

    柳小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光泽县崇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