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研究

    赵妍 秦浩翔 胡海权

    

    

    

    摘要:基于国际视野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融入德国、英国、中国产品设计教育思维方法,致力于培养国际水准的知识结构整合创新型人才。文章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国际化角度阐述产品基础设计方法的现状,运用创意设计思维、手脑结合设计实践等方法,思考和探索设计创新教育模式,对产品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进行补充和升级。夯实设计基础实现学生综合产品设计能力的逐层提升。

    关键词:国际视野 《产品基础设计》 课程体系产品设计程序 设计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072-03

    一、国际视野概述

    对于国际视野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该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较高水准的能力,以应对国际学术竞技和学习交流。其二,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即高等院校应在信息科技全球变革之中,迅速发展并提升自身教育体制和教育能力,跻身于世界一流教学机构的前列。

    对于设计教育国际化而言,国际化的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标准为设计院校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国际视野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的态度,设计学科有别于其他传统学科,需要不断吸取世界顶级艺术设计名校的教学经验,通过实时的调整、改革促使设计项目的内容多元化、设计实践的环境多样化,进而整合和优化出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设计课程体系。

    在高校的国际化设计教育改革进程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包括:国际院校联合办学输出双学位人才、名校师生长期或短期交流互访、国际高校联合竞赛、开展国际院校之间的高水平科研合作等,这些途径所取得的成果都可以作为衡量设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

    二、《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柳冠中教授认为,设计基础首先是整个设计学科的立足点,是基础的“基础”。在《包豪斯宣言》中“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从本质上了解不同的形式与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学院前院长克劳斯·雷曼教授在著作《Design teaching,teaching design》中写到:设计基础是最具价值、持续时间最长、因此也是设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国际化的视野研究《产品基础设计》课程模式,帮助建立适用于当下和未来阶段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与模型。图1展示包豪斯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产品设计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中分析基础课的组成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发现现存的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经过课程的内容分解,发现国内无论是综合院校还是传统美术学院,它们在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没有适当的、实时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第二,从图2中的对比发现,国内高校设计基础课程常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容易与之后的专业课程脱节,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第三,《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中存在对设计创意思维方法的缺失,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薄弱,这会导致未来人才能力培养的失衡。

    除此之外,许多国内高校甚至在课程体制改革中大面积缩减了设计基础课在整体本科产品设计教学架构中的分量,这将在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中不断反映出问题。这让更多的实践教学人员意识到《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的重要价值,基础设计是理解工业化社会机制概念的实践;是培养知识结构整合想象力的起跑点;是运用创造力对工业化进行可持续性调整的实验。

    三、国际视野下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国际视野需要不断更新设计体系和内容,从中洞察如何植入新的设计创新和思维模式,让基础融合到整个产品设计教育体系之中,在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以弥补以往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割裂局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

    ()增强专业基本能力:通过基础设计能力的提升,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设计造型能力、快速形态认知能力和形体表达能力;在应对挑战性设计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对设计进行推想和研发;同时,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空间思维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二)提升方法应用能力: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在实践中应用产品基础设计的研究方法,根据具体的设计开展课题理解、调查研究、设计规划、设计创意表达、想法筛选与评估等,同时可以利用设计方法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三)启发创作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掌握一定的参与设计、创新实践的能力。能以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开展设计实践。

    (四)实现综合研究能力:学生需要具有学术沟通与交流意识,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能开展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团队合作,展示学习、研究成果。

    (五)激发观念革新能力: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学生需要应具备较强的独立判断力、善于不断自我革新设计观念和勇于实验和创新。

    四、国际视野《产品基礎设计》课程体系新思路

    克劳斯·雷曼教授长期致力于产品基础设计研究和课程实践,在他的著作《设计教育,教育设计》中试图给《产品基础设计》课程进行系统划分,为国际视野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体系提供思考的新思路。第一部分,认知教学。旨在通过认知和思维训练,使观察的眼光变得更加犀利敏锐,以摆脱既有模式的束缚,为认知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雷曼教授的认知教学,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应结合思维拓展和实际联系两个部分,在课程的每个章节增设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设计方法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地跨越固化思维和普遍认知,让设计观察的角度与众不同。

    第二部分,创造教学。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设计验证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发明、改进、创造、革新等方面的灵感,发现不同材料、制作过程、色彩、形状以及表面处理方法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视觉化和展示等相关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发挥创造性,例如,参与式设计课堂为师生提供更多对课题走向的探索机会,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的课题制定、设计要求、作业标准、设计目标等计划之中,提出创意和想法,增加课题的新颖度,并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意从不同角度进行验证,不断完善设计迭代。

    第三部分,思考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和评估为设计教学工作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标准。例如,在产品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辨能力,善于对设计的课题、方案的调研、构思、视角、原型、测试等各个阶段进行自我检验和评估,以不断挖掘新的问题,进而拓展新的设计思路。思考教学不但要思考整个教学的流程,而且还要思考课程能否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可以由浅入深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根据雷曼教授提供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模式新思路,并注入国际化的设计创新思维的元素,结合自身见解与实际设计经验,对当下和未来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提出补充建议并增加新的内容(如图3所示)。

    (一)设计调研的调整和挑战:以往的学生设计调研,往往对一手资料的采集不够重视,然而,设计调研不但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即多维度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用户、产品市场、产品环境的多维度分析,坚持一手资料的获取量达到整体调研内容的50%以上,并对设计项目做出洞察与反思,以此准备接下来的设计切入与创新。例如,英国布鲁内容大学集成产品设计专业的经典基础设计课程名为“Good from”,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进行一系列草图的模型的创作。许多学生接触课题后,第一直觉是寻找以往的设计中出现的好的形式运用于本次课题设计中,然而,这样会导致最后完成的设计无法走出和超越前人的成果。面对这样的抽象课题,首先,应该做到实地调研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调研中可以包括:采访不同人群获悉对good form的认知和理解(其中可以包括设计师和消费者);实地的市场调研,寻找市场上现有产品外观上的优点和缺点(现有产品调研可以结合CMF分析);调研产品随存在的环境,找到产品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其次,利用网络调研和桌面调研可以对收集资料进行系统整合。由此调研框架而挖掘出的设计关键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主观臆想,并且让学生找到更加原创的设计思路。因此,完整的、实地的、系统性的调研有益于学生在设计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视角。接下来,文章从用户、市场、环境三个角度提供有效的设计调研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对用户的研究方法包括:1.观察法,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工具,根据这种方法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完整、丰富,常常突破研究者原有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到被观察者最真实自然的数据,比较客观真实;2.焦点小组法,其优点在于善于发现用户的愿望、动机、态度、理由,不足在于不能按定量的结论来推广,参与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3.问卷调查法,是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资料收集方法,可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存在缺陷是受调查目的、调查对象、问卷设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可配合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法一起使用。

    对产品市场的调研方法包括现有产品分析,周边产品分析,CMF等。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全面了解目标产品,并帮助设计者发现产品缺陷和设计空缺,为下一步的产品改良和创新做好准备工作。

    对产品环境的调研包括:1.情景再现,用写故事的手法,把用户使用系统或产品时的背景描绘出来;2.实地调查,该方法可以深入到目标研究用户或者产品的现实生活或运作环境之中中,以观察、消费者访谈、口述经历记录等方法搜集一手调研资料,并通过对資料的分析研究来理解、解释设计背后现象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的研究方式。

    (二)设计创新的创新方法:首先,设计创新不会在设计的某个固定阶段产生,所以,学生不应固化设计创新的模式。新的课程体系中将创新融合到了设计调研、构思、原型、测试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对方法的活学活用,让设计可以通过创新不断进行良性迭代。此外,设计创新的方法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和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研发,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有一门关于未来探索的基础设计课名为“Prob Future”,该课程鼓励学生大胆对“可能的未来、貌似合理的未来、很有可能的未来、合适的未来”四个维度中预测出现的事物进行探测。面对这样的新兴课题,传统的创意方法只能作为思考的基础,学生需要创造新的设计创新框架和设计方法来进行探索,而在搭建探测未来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使用和创造更多的创新方法,而且还在实际应用中找到了设计创新的新思路。

    对于基础的创新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的包括以下几种。1.头脑风暴法,广泛应用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的激发性思考方法;2.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以图形为形式,围绕核心词汇或概念进行关联性思考,具有辐射性;3.组合法,该方法可以按已有产品的属性、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等列出X、Y轴表格,然后选取X、Y轴上的信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通过创意性的结合或重组,而获得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改良型或创新型产品。在这些原始方法中学生可以用创新思维研发新的创新方法,不断更新的创新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发新一轮的设计原创。

    (三)设计原型融入探索与比较:比较传统的设计原型,未来阶段的产品基础设计原型过程可以融入除了思维草图、手绘效果图、三维立体效果、产品模型制作之外更加多元的内容,以全面传达设计信息,沟通设计思路。例如,产品概念动画、设计概念故事板、交互虚拟界面、装置编程系统等结合人工智能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的新形式。然而,原型并非设计的完成阶段,而是设计试探性前进的开始,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尝试不同的原型生成,并通过比较验证对设计进行优化。设计视觉表现可以提升脑与手的协调造型能力,重塑设计观念,将客观事物的绘画思维转变到表现主观想象的设计思维上。

    在研究产品模型类原型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的时候需要重点掌握三大要素:(1)逻辑要素,形态基础训练从构思到实现,都需要讲求逻辑性,我们所谓的灵感应该发挥在客观限定的范围内。(2)形式美要素,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安定与轻巧、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形态的力感、形态的量感、形态的动感、形态的空间感等。(3)创新要素,完善设计制作的方法是实践,其核心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设计评估加入批判性思维:设计评估不仅存在于设计课程的最后阶段,而应在设计概念初期、设计方案进展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设计评估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帮助设计团队找到设计的不足,并且找到创新和突破调整的思路。在维基百科(Wikipedia)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积极和熟练地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从观察、经验、反思、推理或交流中收集或产生的信息,作为信念和行动的指南”。

    批判性思维可以根据“问题确定、提出方案、质疑交流、系统反思”的思路并结合评估方法进行,其中,可以利用5人用户评估法对设计迭代进行评估,这是杰柯柏·尼尔森所提倡的“打折的可用性”,这是“轻量级”测试方法的先驱。“有5位用户参与测试,大概可以发现85%的问题”。此外,产品情感测量工具,是一种无需进行口头表达,而是利用自我报告的形式测量用户对产品的情感反应的测量工具。融合了批判性思维的设计评估可以更有效、多角度地瓦解固化逻辑,给设计团队提供改进设计方案的新途径。

    结语

    传统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只研究设计的手脑结合能力,而面向未来的基础设计内容将更加宽泛,并且不断处于变化的状态。在人才培养思路的不断完善过程中,以国际视野检测和验证基础设计流程和方法的严谨性和实践价值。然而,在《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研究过程中,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是居于第二位的,独立的思辨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将成为设计师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