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银行:转型路上马蹄疾

    李志明

    

    金融科技的浪潮席卷而来,银行4.0的步伐越来越近。客观审视过去几年的发展模式,我们深刻认识到,原来的经营理念、方式、手段等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理念、转换“赛道”,摆脱原来的路径依赖,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发展曲线”。2018年以来,贵州银行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制定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业务结构从“对公依赖”向“多点发力”转型

    贵州银行成立后,虽然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过度依赖对公业务,零售业务贡献度低,金融市场业务更是刚起步,呈现出“单条腿”走路的情形。为此,近年来,贵州银行下大力气调整业务结构,在做强做优对公业务的同时,把零售业务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实践,对公、零售和金融市场业务多点发力的格局初步形成,成长中“偏科”的烦恼正在加快解决,各业务条线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对公业务从“基础设施”向“实体经济”转变。在助推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顺利实施,助力全省基础设施建设跑出“贵州速度”的同时,贵州银行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2019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通知》《关于大力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工作方案》等办法措施,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硬核举措,明确了实体经济贷款占比提升目标,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远端末梢的“经脉”。截至2020年6月末,全行实体经济融资余额达911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468亿元,增幅达106%。

    2020年以来,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贵州银行及时制定了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十条措施”,配置2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积极减费让利,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民营小微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主动与实体企业共克时艰。2020年上半年,共投放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贷款232亿元。

    零售业务从“二八定律”向“关注长尾”转变。过去,多数银行把重点放到了高净值人群上,而对长尾客户这个庞大的群体,往往服务不好、服务不到,甚至有所忽视。科技赋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随着贵州银行提供的服务更加场景化、便捷化,客户关系管理的逻辑不再局限于“二八定律”,而是逐步向“长尾客户”倾斜。重点围绕工会卡客群、代发客群、场景客群、按揭客群、商圈客群等“五大客群”,探索建立了面向所有客户的积分平台、服务场景和触达渠道,着力打造“云社通”“贵阳地铁App”“智慧停车”等生活服务场景,及时上线“贵银财富管理小程序”和BI数据分析系统,积极为普罗大众提供便捷、高效、温馨、时尚的服务体验,确保客户的需求在哪里,贵州银行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致力于做群众身边有温度的银行。

    金融市场从“司库职能”向“价值创造”转变。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摆脱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推进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转型的基础上,贵州银行不断加快多元化利润中心的打造,持续推动金融市场业务从过去调节流动性的单一职能向利润中心转型,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大力推动创利模式从“单一结构”转向“综合经营”,不断丰富投资渠道,拓宽投资领域,积极推动资产投资从单一品种向大类资产配置转变。2019年,贵州银行债券市场业务累计交易量是上年的2.3倍,被中央国债登记公司评为“结算100强优秀自营商”,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评为“银行间市场最佳进步奖”。大力推动同业合作从“区域市场”转向“全国市场”,积极搭建、拓展和参与同业合作平台,主动加强与重点同业客群的交流与合作,挖掘优质同业投资机会,日常业务往来同业客户达500余家,为实现业务结构多元化、投资交易量快速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推动司库管理从“资金调剂”转向“价值提升”,不断丰富流动性操作工具,综合运用质押式回购、同业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等现金管理工具,积极探索开展线上、线下跨市场业务,在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的同时,敏锐把握线上、线下资金交易价差的机会,打造资金业务新的收入增长点,提高短期资金收益。大力推动理财业务从“赚取利差”转向“资产管理”,持续加强净值管理能力,严控非標资产规模,新增“类FOF”策略和自主投资策略等组合配置策略,陆续推出了封闭式、开放式、客户周期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黏合度。根据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净值型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排名”,贵州银行净值型产品在全国城商行中排名第21位,已步入同业先进行列。

    营销模式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促使客户的行为习惯和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客户对银行服务、产品、价格和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贵州银行切实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提升批量化获客、标准化服务能力的同时,提供综合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切实提升服务质效,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增强客户黏度、夯实客户基础。

    服务理念从“专注业务”向“关注客户”转变。客户规模决定银行规模,客户质量决定银行质量。过去,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业务问题,没有真正想方设法解决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为此,贵州银行把服务客户作为业务的出发点,切实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客户的需求作为银行的追求,把客户的痛点作为银行的重点。努力通过优质的服务获取优质的客户,培植壮大客户群,让客户成为贵州银行的“粉丝”。

    思维模式从“只会摘果”向“善于栽树”转变。与客户共同成长,是银行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成长。贵州银行树立“栽树”思维,着力改变过去通过“临时性”“偶然性”机会发展业务的模式,实现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业务模式。通过发掘、培育“潜力股”客户,让更多的客户在银行的陪伴下成长为“参天大树”,努力把一颗颗“小树”培育成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与客户共筑“命运共同体”。栽培的过程可能漫长,但,假以时日,必将会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获客方式从“零敲碎打”向“批量获客”转变。着力改变过去“小而杂”的散单获客方式,持续在C端发力,在B端深耕细作,并强化B端和C端的联动,努力实现对公和零售业务的批量获客。在C端,坚持“零售业务批发做”,通过代发获客、行业获客、场景获客、商圈获客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捷、温馨、舒适的服务体系。在B端,不断通过科技驱动和金融创新连接B端客户,特别是连接B端的供应链金融客户,以消费金融的逻辑加快推动B端客户在模型建立、批量获客和线上化的进程。以服务酱香型白酒产业为例,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行业,贵州银行将金融服务重心放在酱香型白酒上游的本地高粱种植户,并依托白酒企业较强的支付履约能力和信誉,形成“物流”“资金流”的闭环,创新为种植户发放“红粮贷”,获取了大量的农户成为贵州银行优质个人业务客户和小微业务客户。在BC联动端,基于个人业务与公司业务、机构业务在业务触发上的紧密联动性和客户服务方面的不可分割性,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业绩计量、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加强与G端的互联合作实现公私联动、交叉营销,提高产品渗透率和客户满意度,推动工作格局从“单打独斗”向“联动营销”转变,形成了“公司+机构+交易银行+小微+零售”联动营销的格局。

    服务方式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服务”转变。贵州银行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做法,按照“分层管理,综合营销”的策略,对全行的对公客户进行全面梳理,确定总分支三级重点客户1000余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一揽子”综合化服务方案。同时,立足于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强化“私人订制”意识,努力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服务组合,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和“管家式”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在提供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快”的优势,实行“一次调查”和“一次审批”,业务办理效率不断提升。

    金融供给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金融资源具有较强的稀缺性。如何有效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是一家银行必须做好的“必答题”。当前,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却依然高度同质化,一方面導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使得同质化的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为此,贵州银行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秉承错位竞争理念,依托贵州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交易银行和普惠金融,加快向县域和农村地区延伸经营触角,切实提升对差异化、定制化、大众化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是“多彩贵州”最靓丽的底色。认真贯彻落实“大生态”战略,坚定迈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步伐,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机制建设,在总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全力推进全行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制定了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办法、认证管理办法以及实施细则,通过降低绿色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的风险权重、降低绿色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激励措施,加快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加大投放力度,创新推出了土地复垦绿色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乡村振兴涉农整合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截至2020年6月末,全行绿色贷款余额为215.17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150.79亿元,增幅高达234.21%;绿色贷款占对公贷款的比重为13.13%,较2017年末上升3.37个百分点;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有力拓宽了节能环保、污染治理、清洁交通、生态保护等领域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目前,我们正以创建“赤道银行”为抓手,奋力打造制度领先、系统先进、产品丰富、风险可控、研判卓越的绿色银行品牌,用更多金融活水浇灌绿色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大力发展交易银行。树立产业链、交易链、金融链、物流链、信息链、监管链“六链合一”的创新理念,聚焦客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行为,着力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围绕省内十大工业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融资需求,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数据,厘清目标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创新推出以“云信保理”和“1+N+n”订单融资为代表的应收类及预付类供应链金融产品,并即将推出电子债权流转凭证类产品,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未来,将帮助核心企业客户搭建产融结合的开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形成场景内嵌融合、金融科技驱动的开放平台大生态圈,努力朝着构建集在线供应链金融系统、现金管理系统、风险参贷与资产分销系统于一体的综合金融生态体系的目标迈进。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人都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金融科技引领普惠小微业务发展的创新机制,推出了“结算贷”“银税贷”“抵押快贷”“烟草贷”等线上小微金融产品,聚焦小微小额高频客群的需求,持续提升对小微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依托县域机构全覆盖的优势,积极开展与第三方合作,向省内48个县(区)的重点商户提供小微贷、信用卡、理财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并借道其供应链,将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至乡村客户,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贵州银行已经启动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工作,在全行加快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支付体验,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切实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信息科技从“系统支持”向“动力引擎”转型

    科技是唯一可以颠覆银行商业模式的力量。新形势下,如果一家银行仍然停留在被动式、温和型的金融科技创新,而缺少改革式创新、破坏型创造,必然被领先的同业拖得很远、甩得很惨。2018年,贵州银行积极对标先进同业,毅然制定了3年IT规划,决定来一场创造贵州银行科技建设历史的“换心手术”,以分布式、大数据、云计算为方向,将主要渠道和核心类系统向分布式架构迁移,打造数据中台、技术中台、服务编排和场景延伸四大核心能力。2019年初,贵州银行启动了新一代信息系统群建设,以三个月为迭代周期,围绕基础平台能力、大数据能力、客户服务营销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和全面的核心业务能力,分四个阶段持续释放业务价值。目前,随着新一代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金融科技逐渐成为驱动全行发展的新型引擎,在场景、风控、管理、创新等多维度,全面赋能和引领业务转型发展,贵州银行初步构建了“四化”模式。

    场景化获客打开新天地。加强与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政府部门等的合作,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合作方的场景和平台当中,打造了智慧停车、贵阳地铁、社区物业、教育、医院等服务场景,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广泛的客户,努力为客户提供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和无微不至的全方位服务,实现了“当需要金融服务时,它恰好就在那里”。

    智能化风控开启新模式。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和关联网络技术,以行内客户资产数据为基础,接入征信、黑白名单、多头借贷等多方外部数据,推出了信用卡综合消费分期和专项分期、薪易贷、汽融贷、结算贷等多款线上产品,实现秒批秒贷、实时放款。同时,辅助生物识别、电子签名、行为验证码等综合应用,以及反欺诈和风控模型的不断优化和迭代,使得业务在规模化发展、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控制不良率。金融科技让风险控制迈入了自动、实时、精准地识别、捕捉、评估、计量、监测和应对风险的全新阶段,为线上产品快速迭代创新保驾护航。

    数字化管理迈上新台阶。将大数据分析作为全行实现产品数字化、多元盈利模式转变的利器。强化数据治理,完善数据架构,落地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盘活数据资产,不断为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全面的成本、预算、盈利性分析。贵州银行上线了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资金转移对利润进行计量,通过产品定价调节利润分配,通过多维度盈利分析查找各机构经营短板。投产了行内报表和高管驾驶舱,对业务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战略转型效果进行实时量化。切实把数据作为核心资产和赢得未来市场的战略资源,依靠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数字思维,增强数据洞察能力,真正用数据推动战略执行,实施战术调整。

    敏捷化交付打造新优势。贵州银行自主研发了敏捷的开发工具链,实现近100个应用的持续集成和部署,减少重复性的技术劳作,为系统迭代开发进行“瘦身”。组建敏捷型组织,打破部门条线分割,形成需求快速迭代和响应机制,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让金融科技成为业务的“加速器”,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不断提升竞争力。

    运营管理从“分散割裂”向“智慧运营”转型

    运营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检验标准,更是商业银行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疫情催化下,线上金融重要性愈加凸显,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的需求也迫切要求有强大的后台服务支撑能力。贵州银行从大运营视角,按“作业集中化、营运集约化、管控智能化”的总体目标,重构全新的智慧运营管理体系。

    打造科学全面的业务流程体系。树立“融合与共享”的理念,着力构建面向全客户、支持全业务、覆盖全渠道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营服务流程,实现了10000余项系统功能,系统运行效率和业务处理直通、直驱水平大幅提高。场景化、无纸化、智能化、客户一点接入、全网响应、高效顺畅、体验带感的系统集成,为构建智慧运营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智能高效的后台处理体系。按照集约运营、服务共享的思路,以业务分离、服务分层、渠道分流为切入点,积极构建全行统一的业务集中处理体系,将分散在柜面的部分交易和功能点统一到后台集中处理。设置集中式、跨机构授权管理体系以及专业化、流程化的远程授权模式,实现业务跨地区、跨机构远程授权,在强化事中风险控制的同时整合资源,发挥授权规模效应。构建全渠道業务接入、全过程专业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的集约智能运营后台体系。

    打造智慧温馨的厅堂服务体系。2019年初,重新定位厅堂服务,启动智慧厅堂建设,努力将营业网点打造成客户的“栖息地”和“社交场所”。结合各个网点的功能定位,按照六种不同业态的模式推进智慧网点建设,实现网点由操作交易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以优质服务打造温馨厅堂,切实提升服务的温度和厚度。

    打造智能敏捷的运营管控体系。搭建“大数据运用”为主导的智能运营管理平台,依托全渠道整合平台以及智能设备统一C端,全方位采集用户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清洗和加工,形成网点和客户运营数据集市,实现网点管理集约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有效降低网点运营成本,同时为客户精准识别和营销推送提供信息支持。基于大数据和反欺诈平台,构建以客户交易行为为核心的动态风险预警管理模式,实现事前主动防控、事中精准控制、事后智能监测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为智慧运营体系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严密、精准有效的风控保障。

    风险管理从“分块管理”向“全面精细”转型

    防范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贵州银行坚持底线思维,重塑风险管理架构,强化风险量化基础,深耕风险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风险防控高度,延伸风险防控触角,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风险管理成为全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体系,通过风险管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并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实现价值平衡。

    管理理念由“防范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突破传统理念、技术手段的局限,竭尽所能发挥风险管理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平衡的作用。通过量化风险偏好、优化信贷流程、细化风险定价等措施,在风险总量可控的前提下,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推动各项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资本管理贯穿于风险管理全过程,通过量化风险,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不断提升资本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变不良资产处置为不良资产经营,深度挖掘风险资产,帮助风险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促使运营低效的资产高效运转起来,实现了双赢和多赢。通过“四象限管理”有效区分风险客户,对经营前景向好的企业面临的短期资金困难,综合运用资产重组、优质项目置换、引入战略投资者等缓释措施,减轻困境企业财务负担,缓解短期经营压力,帮助恢复运营能力,提升风险资产贡献度。两年多来,贵州银行帮助15户企业实现了“重生”,盘活风险资产20多亿元。

    管理模式由“传统单一”向“系统专业”转变。对照监管要求、对标先进标准,贵州银行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着力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针对信用风险,贵州银行着力推动内评体系建设,在公司、零售等风险敞口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并合理设定各类敞口风险的驱动因子,结合贵州的区域和银行业务的实际校准设定主标尺,推进内评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完善。随着资产组合和分布的多样性,贵州银行更加注重市场风险的防控,加速推进市场风险管理转型,科学设定账簿分类标准,推动内模法的应用。

    管理手段由“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变。科技勾勒出金融崭新的发展脉络,而无界金融服务对风险管理的模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风险管理数据来源单一、流程僵化低效,已不能满足当前业务中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和多样化风险识别的要求。在转型发展的征程上,贵州银行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地缘优势、信息优势,全方位整合各类要素资源,主动对标先进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以新资本协议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为方向,走出一条符合监管要求、顺应发展趋势、契合战略规划、具有贵州特点的风控转型之路。公司业务板块,依托贵州大数据战略优势,搭建契合贵州经济发展规律及区域风险特征的信用评级体系,保障对公信贷结构优化及业务稳健发展;零售板块,基于分析挖掘域内客户风险特征,搭建起数据驱动的标准化、自动化、集约化零售评分策略规则,助推大零售客户精准化画像、批量化营销、智能化审批、数字化管理;金融市场板块,通过搭建风险价值(VaR)为核心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及FRTB新标准法体系,实现金融市场业务的風险管理从投后监测为主,转变为投前风险计量预测为主的事前管理,投资类业务保持组合久期、利率敏感度持续下行的稳健态势。

    管理策略由“刚性约束”向“服务支撑”转变。风险管理不仅是单纯的约束和管控,更要对业务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才能保证基业长青。贵州银行努力找准业务创新、用户体验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点,推动风险管理的定位向“服务”“保障”“支撑”转变。对各类业务的开展或产品的应用,风险管理体系在计量模型、风控策略、处理规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确保业务链条各环节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均有章法可循、有工具可用,切实增强应对“灰犀牛”“黑天鹅”的底气。不断打磨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大公司、大零售、大金融市场等业务板块存在的主打客群、行业分布、交易结构、风控策略的差异性,建立了专业化的评审及风控队伍,提升风控质效;建立了金融市场风险派驻机制,满足金融市场业务投资交易高频、机会稍纵即逝的风控特性需求;实施了信息科技风险派驻,为业务连续性管理和金融科技更新迭代提供坚实保障。

    发展动力从“行政推动”向“机制驱动”转型

    转型不是业务条线的局部转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头到脚、由内而外都要转型。转型既要领导带动、外部推动,更要机制驱动,激发内生动力。为了保障转型发展,贵州银行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改革完善了一系列管理机制,转型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改革组织运行机制,让转型有劲头。围绕全行的发展战略调整组织架构,梳理重构业务和组织管理流程,着力构建敏捷的组织机制,实现内部组织和流程的高效运转,外部的快速洞察并实时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进一步明确各业务职能板块的战略使命与功能定位,优化调整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和员工编制,全面梳理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书,细化明确了每一个岗位的任职标准和条件,让每一个岗位都清楚工作的重点,让每一名员工都知道努力的方向,组织的灵活性、创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跨部门协同的效率与质量、岗位工作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组织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改革资源配置机制,让转型有甜头。在综合考虑员工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自我公平性的基础上,评估每一个岗位的相对贡献价值,将内部的分工体系进行价值排序,在此基础上确定岗位的薪酬,初步建立了以体现岗位相对贡献价值、个人能力差异、员工业绩表现和具有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坚持“易岗易薪”“岗变薪变”原则,根据员工的专业职级的胜任情况进一步优化员工的薪酬和职级,进一步提高人才和岗位的匹配度。围绕转型发展制定政策,确保战略指向哪里,转型深入到哪里,计划就跟随到哪里,财务、信贷、人力、科技等资源就集中配置到哪里。

    改革选人用人机制,让转型有盼头。在对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岗位薪酬和任职资格条件等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以岗择人、人岗相适”“积极稳妥、有序竞争”的原则,大力开展干部员工公开选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用好用活“赛马机制”,着力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机制,充分激发全行干部员工干事创业、转型发展的激情,初步树立了“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职务不是“保险箱”、岗位不是“铁饭碗”的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让转型有干头。完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考评体系激励约束和战略引导作用的发挥,建立覆盖所有机构、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健全由业绩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激励机制,实现了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增薪靠效益、收入凭贡献”的分配理念不断巩固。聚焦业务转型、收入结构转型等内容,提升客户(账户)等转型指标的考核权重,加大绩效工资挂钩考核力度,让转型效果好的业务条线和分支行得到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引导全行干部员工加快转型步伐。

    改革人才培育机制,让转型有奔头。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愿不愿、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抓战略落地、转型发展作为检验干部、考核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优先使用“转型”成效突出的干部。加强对人才的“田间管理”、精耕细作,着力构建基于岗位序列的员工专业职级晋升通道序列,进一步明晰了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最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筹备贵银大学,建立规划性与系统性、长期目标与短期需求兼顾、主动培训与被动培训并存、前瞻性的知识更新与应急式的技能升级并重的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和更新迭代员工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经过两年多的转型实践,全行上下充分认识到抓转型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转型,初步形成了人人理解、人人参与、人人推动转型的良好氛围,各项业务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市场形象大幅提升。2019年12月30日,贵州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贵州银行排名第47位;自2019年以来,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先后将贵州银行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升至AAA,目前贵州银行是贵州省首个拥有双AAA主体评级的法人金融机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给银行业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也带来一系列新机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一步,贵州银行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切实把握时代脉搏,保持战略定力,遵循市场规律,深化转型发展,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层层打开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未来图景。

    (作者系贵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