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的果果

    刘肖岑 孙梦凡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将幼儿的哭泣、游离现象视为脆弱或不合群的表现。这种判断是否正确呢?其实,依靠直觉经验给幼儿“贴标签”是片面的评价,我们应该深入分析“适应不良”现象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积极调试,使其获得适宜的发展。

    案例呈现

    身形高高胖胖的果果是幼儿园中班的一个小男孩。但跟他的身形不太相称的是,在幼儿园中,老师们常常看到他默默哭泣的身影:早上来园时、吃午饭时、动作慢被老师提醒时、难以学会歌曲或画好画时,他都会潸然泪下……

    一次,午睡起床后,保育老师发现果果尿裤子了,保育老师面露愁容,语气平静地对他说:“再尿一次。”果果听到后,嘴角向下一撇,肩膀一耸一耸地就抽动着哭了起来。看到这番景象,老师有些无奈地对我说:“我说什么了?我就让他再尿一次,省得他没尿干净,没批评他啊。”据了解,果果频繁哭泣的现象在小班就出现了,并一直延续到中班。

    除了“泪点低”,果果还偏爱独自游戏。在益智区玩插插乐时,他沉浸在自己搭建的水果城市中。小贝被插插乐吸引,向益智区走去,嘴里念念有词地说:“我要搭房子。”然后,从玩具筐里拿走插片,开始搭房子。果果发现有人加入游戏后,立即中断了水果城市的搭建,一边说:“人太多了。”一边寻找没人的桌子坐下。除了主动退出游戏,果果也经常拒绝同伴的合作游戏邀请。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邀请他玩拉轮胎的游戏,果果却以“我太胖了”为由谢绝,然后便拉着自己的轮胎站在角落。

    原因分析

    内部原因:抑郁气质与自卑心理导致较弱的心理弹性

    案例中,果果表现出的哭泣、游离现象部分源于自身抑郁质的气质类型。所谓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它与人们所说的“脾气”“秉性”等含义相近,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抑郁质儿童的突出表现是观察细致、高度敏感、不善社交,他們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往往会比较内向、多愁善感。当面对挫折或感到不安时,他们常常会像果果那样,以哭泣、避而远之等被动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应对困境。

    作为班级的超重儿,果果经常会听到别人笑称他为“大胖子”,由于幼儿通常是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形成自我评价的(镜像效应),所以由超重所引发的负面评价致使果果产生了自卑心理,并进而导致其心理弹性(resilience)发展欠佳。心理弹性是帮助人们从创伤或痛苦事件中复原并获得良好适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它就像“弹簧”一样具有一定的抗压性,在遭遇挫折与压力后能够自动回弹,帮助个体克服阻挠、恢复常态。认知、情感、身体状况等因素均会对孩子的心理弹性造成影响。要提高果果的心理弹性,便需要转变他负面的自我认知、被动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的身体意象,并努力提高他的自信心与掌控感。

    外部原因:母亲过度保护与教师不当评价造成不良的成长微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在微观系统层面的家庭、幼儿园都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个性有很大影响。果果的家里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姥姥和姥爷。爸爸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妈妈则对果果“关爱有加”,比如在大部分同龄幼儿能够自己入园进班时,妈妈仍坚持送孩子到班级,帮果果整理妥当后再离开。妈妈的行为透露着她的焦虑和不安,向孩子传达了“外界环境无法控制”的信号,这降低了果果的自我认知。这种过度的保护阻碍了孩子自主感的发展,加剧了果果对妈妈的依赖,和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自我概念亦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曾称果果为“班里最脆弱的孩子”。幼儿很容易将这种消极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同时,教师的评价也间接影响着同伴对幼儿的看法。幼儿有能力区分出教师眼中的“好孩子”或“坏孩子”,并且他们会在社交活动中对“坏孩子”表现出疏远。因此,教师当众的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择友行为。

    教育建议

    提升自尊水平——增加运动消耗,改变身体意象

    抑郁质的孩子由于观察细致、高度敏感,所以他们对有关自我的消极信息也异常警觉。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掌控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负面信息对孩子的冲击。果果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身材的特殊,为了帮助他改变身体意象,一方面教师需要告诉小朋友不要给果果贴标签、起绰号,另一方面教师最好能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帮助果果控制体重。比如在体育游戏时适度增强果果的活动量,让他参与玩“我和颜色赛跑”(快速跑)、“开心跳跳糖”(连续纵跳)、“小兔种花籽”(投掷)等游戏,以愉悦的方式帮助他控制体重。另外,在班级中创设一些需要体力的助人情境,如让他帮忙“护送玩具回家”,并对他的成长进步予以关注和鼓励,也能润物无声地帮他锻炼身体、提升自尊。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具体民主”“鼓励式”的正面评价

    心理学家Maslow认为,人们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老师的评价对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教师应该重视师幼互动对幼儿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在面对敏感的孩子时,老师们最好能有意识地调节说话的语气、语调,因为即使是中性的评价,如“别哭了”,也有可能被敏感自卑的幼儿误解为敌意的批评。为此,教师要适当地使用带有积极情感的“鼓励式”评价,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教师还要向其他幼儿传递尊重他人的理念,构建以正向情绪为特征的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

    发展社交技能与情绪调节策略——在游戏中改善交往质量

    果果平时执着于对物的探索,并且他对物的探索要多于对人的关注,其行为属于弱社交退缩。根据观察,果果的社会退缩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社会性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尝试着使用《宝宝不哭:幼儿情绪管理图画书》《不要哭? 清楚地说》等绘本故事来帮助果果思考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习得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并提升自我效能感。

    另外,由于游戏能够弥补因缺乏同伴交往经验所造成的社会性发展缺陷,所以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需要合作、交流的游戏情境,通过伙伴的榜样示范、经验交流等途径来促进果果的社会性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邀请果果在建构区搭建“我的幼儿园”,或在角色游戏区玩“客人来啦”“娃娃生病了”等游戏,待果果能融入游戏后,在他可接受的范围内,再请其他社交技能发展较好的幼儿慢慢地走进果果的游戏世界,帮助果果从单独游戏过渡到平行游戏,再一步步地发展到联合游戏、合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