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探析

    孙皖江 陈芳洁

    【摘 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证明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为工作重点,继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征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D24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6-0027-04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极端重要性和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现实紧迫性,才能积极应对挑战,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少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力图通过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态家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人民期待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制度保证和原则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部实现,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目标。乡村振兴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治理方案,改善农村地区现有的生存条件,为农村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舒适外部条件,重视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有机循环、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共存于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之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国的生態环境问题可能扩散发酵至别国,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面对当前全球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担当,从坚决捍卫人类共同利益和保证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后方保障,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始终以不惧挑战、直面困难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和坚决的维护者。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都较为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解决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视这些难题是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它出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更是左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由来已久,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低下,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以及价值观念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受制于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式,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看法还停留在生态环境只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附属品的层面,相当一部分人仍旧保有“经济利益大过天”的狭隘观点,以往对一个地区的评估也大多停留在该地区GDP的增长,这就在直接和间接上导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尚处在浅层阶段,将生态文明简单理解为保护环境或者热爱大自然,看不到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未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相较于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为系统和相对成熟理论和实践研究,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这与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地区教学投入少且教育质量差,在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和系统教学,再者农村地区中年及老年人口占比大,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上有失偏颇。二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偏低且生态环境保护较为脆弱。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占据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群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并长期进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毁林开荒、砍树伐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恶化。三是农村地区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关乎农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农村,过度使用和保护滞后造成农村环境承载接近上限,农村地区面临极大的环境威胁。

    (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完善以及生态领域法律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及生态领域法律的构建方面尚处在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状态,尽管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但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立法与严峻的生态现实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当前我国环境立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导致各类环境法律和法规之间出现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反映在职权上就是不同部门之间权力边界模糊、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责任;缺乏科学且系统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制度标尺,在生态整治过程中也忽视了生态环境预防和源头治理,存在出现问题才解决问题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现实之间的不相适应性。现有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规定内容覆盖面低、内容严重滞后且缺乏较为详尽的规定,严重落后于现今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新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立法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生态现实,单一的法律难以全部覆盖。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以及生命强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发展思路。

    (一)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然所处的环境中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时都要尊重自然地客观规律,切勿与其相抗衡,切勿形成“经济发展大过天”的偏颇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现实中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充分说明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必须立足于长远利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态文明问题上升到人类生存繁衍的高度上来,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以及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形态。现阶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以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滋养和促进人民群众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在农村社会形成全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二)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新型公民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不违背生态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人类社会活动,显现出共生共建的社会行为和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只要将环保理念和对生态环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在全社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和有形的规范,才能积极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新型公民,形成良好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纸废文书,保护环境更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便利高效且生动鲜活的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区等社会公共区域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努力使生态环保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风尚;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力图使社会各层面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对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要更加重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行动,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传播环保知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大力转向生态经济产业链的新途径,发展生态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历史证明,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是有违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生态的最大效能,有效减少生态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才能促进二者融合的进步发展。为此,国家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界和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工增氧技术、生物膜净化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效益高、前景好、特色足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在研发和创新生态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围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市场,强化企业在生态技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本土市场的特色和需求消化吸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人类从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向生态利益追求的过渡,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调节, 制度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的层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待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进行专门性的立法保护和追责制度,健全各单行法之间的系统运用及合理调配,使得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有法可究。二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有制度的保证,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评环节中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严肃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三是要广泛听取社会环保组织、绿色服务团队以及社会不同阶段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共同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 、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 ?略的意见》[EB/OL].[2018-1-2].http://www.gov.cn/? ? 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张莽.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 ? ? ? ? 生态经济,2017,(4).

    [3]戴思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 ? 明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院,2018,(2).

    [4]周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J].中共 ? ? 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6).

    [5]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 ? ?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 ? 学版),2018,(5).

    [6]程波.用法治力量保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J].人 ? ? ?民论坛,2019,(3).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