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档案教育发展策略探析

    裴佳越

    摘要:档案是对历史原貌的真实记录,具有资政、存史、育人的价值。本文首先阐述档案的历史观导向、价值观引领、记忆建构、文化传承等功能运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中小学开展档案教育的有利环境,最后提出中小学档案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思政教育 中小学教育 档案教育

    引言

    国家与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的繁荣为基础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档案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为真实的历史记录,蕴含着大量珍贵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可作为中小学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目前档案所具有的文化育人功能鲜为人知,从而限制了档案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小学难以将档案資源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对中小学档案教育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思考,一方面可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对推动档案服务于教育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小学档案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档案教育的含义是档案机构运用自身的档案资源,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发挥档案价值的一项工作。中小学档案教育则强调档案机构针对有教育意义的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再以“校、馆联合”的方式将档案资源融入教学工作中加以利用的过程。档案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在发挥档案教育价值的同时,可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的“红色基因”决定其思政教育价值

    档案的类别众多,红色档案作为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切地记录着党和国家走过的沧桑历程与取得的光辉成就,与其他档案相比,红色档案具有独特的政治内涵与政治意义,从而决定了其思政教育价值。此外,红色档案同样具有鲜明的原始记录性,其所反映的内容真实且权威,使得档案背后的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与爱国热情,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档案的记忆属性有助于学生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

    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贯穿古今中外,将社会的每个历史阶段串联在一起,是人们生产实践活动原貌的真实记录,是构成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的主要来源。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档案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在社会发展、文明延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承功能,其内容对于当代青少年了解过往、展望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是学生知识积累与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档案教育帮助他们构建国家历史记忆,汲取先辈积累的经验,继而走向创新与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三)档案中的“正能量”起到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民的精神追求,是整个社会对于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数字时代下,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又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意义重大,事关其人生乃至国家社会的发展。档案的教育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具有的精神文化性,通过弘扬档案中的“正能量”可帮助青少年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例如高校档案中记载着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奋斗终生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通过此类档案教育能帮助中小学生感悟前辈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从而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档案蕴含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档案记录着国家的历史,蕴含着丰富且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夺目的文明成果,均是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源中得以彰显并传承。

    二、中小学开展档案教育的有利条件

    (一)全国各地积极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2011年5月26日,教育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开展档案教育的通知》,强调在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档案教育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众多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先后建立起来,相关实践活动也相继开展,成效明显。例如:沈阳市中小学于2012年开设了“感知沈阳历史”“积累学生成长档案”“音像档案视听体验”“档案修裱动手实践”的课程;2014年浙江省慈溪市档案馆举办“走进档案,感知记忆”的活动,积极带领中小学生入馆参观、互动交流;2018年,广东省档案局举办全省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宣贯班;此外,江苏、北京等地均对档案教育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这些档案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可为将来中小学档案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

    (二)开放档案资源的日渐丰富

    档案资源的开放程度、编研成果、利用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档案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效果。2020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将教育、文化等类档案的封闭年限缩短至25年,这意味着将来公众可以更快速地利用到所需档案。档案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公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访问数字档案开放共享平台,方便档案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安徽省档案馆与合肥晚报联合举办“昔档今读”栏目,并在网站设立了档案文化专区,向公众开放。如“以珍档诠释‘小推车精神”“淮海战役安徽支前往事”“来自抗美援朝前线的回信”等丰富的档案资源,包含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展现形式。这些资源均可成为中小学生历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素材。

    (三)档案教育实践先例的引领

    目前,国内针对档案教育的工作大多侧重于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档案学界就对档案融入中小学课程展开了深入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档案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服务,成果颇丰。欧美档案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源于欧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随着学者们对教育理念的重新阐释,教育界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一手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开展中小学档案教育无疑是教改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驱使中小学教师成为档案利用的重要群体,引发学界关注。例如英国各地档案馆为教师开设档案利用课程,美国国家档案馆与教师合作准备一手资料用于档案教育并出版相关教材。此外,欧美积极运用社媒推进档案教育发展,并按需设计、开发教学工具,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等,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国加以学习与借鉴。

    三、中小学档案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

    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不应只是一具空壳,需要将基地建设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档案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在开展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前,需评估课程设计的合理性,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专业性与档案资源育人优势,同时考虑中小学学生群体的接受能力,应摆脱传统课堂的枯燥性与被动性,增加动手实践环节与互动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主动思考能力,以达到档案教育的目的。

    对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也需进一步加强,要对档案教育馆藏资源进行日常维护并增设必要的教学设施。最为重要的是基地的安全保障,确保学生的安全是开展档案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基地教学活动的设施、设备应开展经常性检查,馆内需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安保人员。此外,馆、校可与保卫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手册》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以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与档案部门进行课程教研合作

    首先,档案部门应主动作为,积极开发馆藏教育资源,要充分考虑馆藏资源的教学适用性,由于利用资源的目标群体是中小学生,所以档案编研的成果需契合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内容应具备易读性、易于理解且生动形象,切不可过于深奥或晦涩难懂。编研成果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具备地方特色,除文字材料外,可以适当增加音频、视频,以满足中小学生的视听需求。

    其次,中小学应积极主动与校外机构联系,充分利用档案馆的编研成果,将其与校内资源有机整合,针对中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档案教育系列教材。例如沈阳市档案局曾组织编写了《沈阳历史——走进档案 感知沈阳历史》和《学生时代档案——珍视档案 留下成长记忆》系列教材。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后,学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相关实践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利用档案资源自主开展档案教育课程与教材的设计工作,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与档案馆合作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青少年思政教育是近几年被国家、学界反复提及的话题,中小学单一的传统校内课堂教学形式早已无法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下,中小学需带领学生“走出去”,积极与档案馆开展校外互动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除了带领学生参观档案展览这一传统的活动形式,还可以将校外教育纳入本校的课程体系,与档案馆联合开办“校外课堂”。如浑南区第一小学、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等中小学曾多次与辽宁省档案馆开展校外教育合作,2019年北师大附属学校签订《中小学生档案馆教育合作协议》,带领学生们按时到馆进行课程学习;上海市则将校外教育融入中小学二期课改当中,制定《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方案(试行)》。通过校内课堂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学形式,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

    (四)举办校园“档案文化节”活动

    中小学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历史上的今天”档案文化节活动,将专家、学者“引进来”。可以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里围绕档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包括经典诵读、知识竞赛、夏令营、专题档案展、档案文化讲座、校内辩论会等,在开展讲座、报告会时校方应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入中小学校园,利用专业知识给同学们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此类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达到档案文化学习的目的。

    (五)开发中小学档案文化网络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爱课程、钉钉等在线课程软件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中小学档案教育也应加快融入网络课堂教学中。学校可以与档案馆合作,对档案教育网络课程进行开发、设计,共建网络教学平台;此外,可聘请专家参与网络课程的录制,同时嵌入网络师生互动环节,在线与同学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开发中小学档案文化网络课程,不仅可以创新教育教学载体、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更是对新冠疫情进行常态化防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广华.在中小学课堂开展档案教育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8(03):4243.

    [2]創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015).

    [3]陈智.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N].吉林日报,20190708(004).

    [4]连志英.欧美国家档案融入课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J].档案学通讯,2014(0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