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题读文,细研妙设

    范晓琰

    题为文眼,作者拟题时必须细斟慢酌,反复推敲。一个好的题目,或概括内容,或揭示主旨,或贯穿全文,或提纲挈领。读文时,以题入文,以点带面,深入研析,易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文章层次。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以题为点,巧设板块,一线贯之。

    一、以题为点,设计主问题

    例如中国台湾著名女散文家琦君的《下雨天真好》,以题为点,提出问题:“琦君说,下雨天真好,她为什么如此喜爱下雨天呢?”文章第二自然段“我爱雨不是为了可以撑把伞兜雨,听伞背滴答的雨声,就只是为了喜欢那下不完雨的雨天。为什么,我说不明白。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点明了作者喜欢雨天的原因,并给了读者全文的线索。但这里的点明是笼统的,童年的欢乐有哪些?会到了哪些亲人和朋友?究竟是怎样的地方让作者魂牵梦萦?还有“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外一个处所”中的“另一个处所”指什么?这些问题都足以激发起读者的兴趣,而文章主要内容则对这些问题一一优美含蓄地作答。

    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提出主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第二段的答案后,自提疑问阅读全文。设计教学活动为:

    1.速读,说概括的话。

    2.精读,说抒情的话。

    3.品读,说赏析的话。

    通过三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欣赏文章质朴而深情的语言。

    二、以题为点,一字串珠

    肖华的《夜雨奇袭》—文,详细地描写了红军战士强渡乌江时的恶劣自然环境,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并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刻画了红军战士的群体英雄形象,赞扬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

    学生在读文时要以题为点,抓住“奇”字,反复阅读。乌江雨夜江涛翻滚,敌军封锁严密,可谓“奇险”;红军战士选择在敌人意想不到的雨夜突袭,可谓“奇招”;先遣队不畏牺牲,勇过险江,在雨和夜的掩护下,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可谓“奇迹”;对敌军来说,环境的恶劣是“奇遇”,红军战士的选择是“奇特”,红军的到来犹如“奇兵”从天而降。“奇”是文眼,抓住“奇”,两个角度分析,更能突出乌江突袭是出“敌军”不意,是“出奇兵”“用兵如神”的军事行动。再查阅作者肖华的资料,17岁便指挥战役,21岁就做了司令,可谓真正的“传奇”。

    “奇”字串起文章主要内容,凸显环境描写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一字串珠。教学设计可为:

    1 读题,以“奇”组词;

    2.精读,释词品句;

    3.演读,突“奇”揭旨。

    三、以题为点,层层揭旨

    有很多课文标题都是一语双关,富有深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驿路梨花》《荔枝蜜》等,读来充满诗意。课文往往是通过一件事揭示一个生活道理或歌颂一种美德。理清一件事不难,理解主旨也不难,难点在于研读事件與主旨之间的联系点,这个联系点也是课堂活动的突破点。这时就需要反复研读课文,寻找最佳的突破点。 以《驿路梨花》为例,初读可知,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隋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再细致研读,会发现本文有两个线索物——“小屋”和“梨花”,这两个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再读会理清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教师在反复研读中获得了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思路就清晰了。“小屋”和“梨花”便是揭示主旨的突破点。在识记字词后可以设计这样的读说活动:

    1.演读课文主体部分,补充完整“这是的小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由浅入深,能从小屋的外形特点、内部布置,说到小屋主人的问题上,从而明白,是很多人的热心、是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带给这个小屋以温暖。

    2.朗读开头课文结尾部分,补充完整“梨花是指

    ”。学生也能依据课文内容,由自然界的梨花说到人物梨花再到乐于助人的精神。

    这样,学生既能理清事件,明白线索的作用,了解题目的一语双关,又能感受到事件与主旨的浑然天成。总之,以题目作为切入点,研读课文,设计教学活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县直初中;04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