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市肖家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梁军 吴湘滨



文章编号:1672-5603(2018)02-037-6
摘 要 通过对肖家山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矿源层主要为冷家溪群地层,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金矿带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在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字 肖家山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he Xiao Jia Shan Gold Deposit in Hunan, Liling
Liang Jun1, 2, Wu Xiangbin1
(1.S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nfo-Phys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2. Hunan Planning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angsha Hunan 410007)
Abstract: According to Xiao Jia Shan gold deposit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 source bed for LENGJIAXI strata, North East regional tectonic control gold belt direction. On this basis, the prospecting marks of this area are summarized,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 this area.
Keywords: Xiao Jia Shan gold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mark
肖家山金礦位于醴陵市北部,距醴陵市城区直线距离约32 km,为一中型金矿床。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江南台背斜东南缘,浏阳~衡东华夏系、新华夏系隆起带中段与北西向的萍乡~长沙大断裂带的复合部位。
近年来,众多地勘单位在肖家山矿区及周边开展了一系列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研究肖家山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指导在该区域的找矿及肖家山金矿的勘查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雷神庙组、黄浒洞组及小木坪组,总厚达4000余m,为一套区域浅变质陆源碎屑浊积岩,岩性主要有浅变质石英杂砂岩、板岩、粉砂质板岩等组成。地层主要呈北西走向,局部因受褶皱构造影响呈北东向,倾角一般在30?~50?。
本地区位于新华夏系隆起带中段与北西向的萍乡—长沙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区域内构造十分复杂,主要的构造有由箭杆山倒转复式背斜和众多北东向断层。箭杆山倒转复式背斜轴部位于正冲,桃花,箭杆山,黄丝坑一带,轴面走向NE,倾向NW,其南东翼向北西倒转,该背斜翼部还发育有一系列次级倒转背斜和向斜[1]。
区域内岩浆岩出露少。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由新至老为小木坪组上段、下段和黄浒洞组上、中、下三段,其中黄浒洞组为区内金矿主要赋存层位(图1)。
(1)小木坪组上段(Pt2x2)
为灰黄色、砖红色薄~中厚层状板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组成。分布于矿区中部,与下伏小木坪组下段(Pt2x1)整合接触。
(2)小木坪组下段(Pt2x1)
为灰黄色~灰色的薄~中厚层状板岩与粉砂质板岩、夹薄层浅变质泥质粉砂岩与中~厚层状细粒石英杂砂岩、浅变质粉砂岩组成。分布于矿区中部,与下伏黄浒洞组上段(Pt2h3)整合接触。
(3)黄浒洞组上段(Pt2h3)
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浅变质砂岩、粉砂岩与变质石英杂砂岩、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中南部,其中南部与下伏黄浒洞组中段(Pt2h2)整合接触。
(4)黄浒洞组中段(Pt2h2)
为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的中~厚层状板岩、绢云母板岩间夹薄层状变质泥质粉砂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属浊积扇中-外部扇沉积。分布于矿区北部及南部,南部与下伏黄浒洞组下段(Pt2h1)整合接触。
(5)黄浒洞组下段(Pt2h1)
为黄褐色的中~厚变质石英杂砂岩、石英杂砂岩与绢云母板岩、板岩,间夹有多套厚层块状含砾岩屑杂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分布于矿区南东,与下伏雷神庙组(Pt2l)整合接触。
2.2 构造
矿区构造十分发育,构造线方向以NE向和NW向为主,其中与本区成矿最为密切的是洪家冲同斜倒转向斜及区内分布的剪切带,上述构造是矿区内主要控矿、容矿构造[2]。
2.2.1 成矿期构造
区内金矿体主要受层间滑动剪切带和切层的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主要控矿构造包括:
(1)层间滑动剪切带
是岩层在褶皱变形过程中由初次应力场派生的层间滑动再次应力场作用下于褶皱轴部及两翼产生一系列劈理、裂隙系统所组成的连续构造带,可分为层间破碎带和劈理化带。层间破碎带:矿区主要褶皱为同斜倒转向斜,在褶皱过程中,由于各岩层间物理性质的差异,褶皱的幅度和形式有所不一,因而层与层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形成层间破碎带或虚脱空间,也是石英细脉带型金矿体的赋存部位(图2a)。区内多数矿脉属于此种类型。劈理化带:区内受到北西—南东向应力的强烈挤压,在其同斜倒转背斜的核部或近核部劈理较发育(图2b、图2c),其宽可达十余米,长100~1000 m以上,倾向270~330°,倾角30~60°,劈理化带是由褶皱过程中产生的轴面劈理经后期数次构造运动叠加、增强形成的,是矿区内石英细脉带型金矿体的赋存场所。
(2)脆-韧性剪切带
剪切带由绢云母板岩、变质石英杂砂岩、斑点板岩、石英脉、石英团块组成。受构造应力挤压、剪切,脆—韧性剪切带内岩石同时发生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其中石英脉以脆性变形为主,石英脉多发生断裂现象,形成“石香肠”及剪切派生的张应力形成的雁列张裂隙(图2d);板岩则以韧性变形为主,岩层受剪切后发生弯曲,局部发生旋转(图2e、图2f),形成“S-C”组构及鞘褶皱,此外石英脉因构造应力挤压,多发生弯曲,形成“蠕肠状”构造(图2g)。带内发育流劈理,劈理多呈“S”状弯曲,劈理中石英脉多发生同步弯曲现象。岩石能干层与软弱层之间常发生错动现象,滑动面发育阶步。岩石矿物多发生拉伸及定向重排列现象,局部具拉伸线理特征(图2h)。剪切带内石英脉均较为发育,局部含矿性较好。
2.2.2 成矿后断裂
区内发育7条规模较大成矿后断层,编号为F1、F32、F33、F2、F4、F3、F31,上述断裂截断区内主要金矿脉,但断层两侧对应位置见矿体延续,未见明显位移,对矿体延续性无影响。
2.3 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侵入岩出露,仅于矿区中部一带浅中部见有中基性岩脉产出。矿区西部正冲一带平硐中见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体,邻近的雁林寺金矿出露少量脉岩,揭示本区深部可能有中酸性岩浆活动。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另有毒砂化,偶见黄铜矿化、闪锌矿化及方铅矿化,均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一般见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化时,金矿化强,含量高。金多以显微金、超显微金赋存于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等硫化物的解理面或者晶格中。
2.5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定金矿体109个,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有V1-①、V19-①、V5-①等矿体,均分布在矿区南部肖家山一带。区内矿体走向长40~340 m;倾斜长40-340 m;大部分矿体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倾向一般285°~330°,局部为330°~30°,倾角28°~69°,沿走向、倾向呈波状起伏,形态呈脉状、扁豆状、透镜状。
V1-①矿体:分布于31-47线之间,走向长一般200~270 m,最大340 m;倾斜长一般160~193 m,最大280 m;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倾向285°~330°,倾角38°~61°。单工程矿体厚度0.80~3.83 m;矿体单工程矿体品位0.66~6.04×10-6。矿体厚度、品位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
V19-①矿体:分布于19-39线之间,赋存标高295m~73m;走向长一般210~242 m,最大333 m;倾斜长一般226~242 m,最大285 m;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倾向330°~10°,倾角37°~55°。单工程矿体厚度0.37~6.46 m;矿体单工程矿体品位0.61~19.38×10-6。矿体厚度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品位波动较大。
V5-①矿体:分布于27-47线之间,赋存标高258 m~-23 m;走向长一般170~218 m,最大310 m;倾斜长一般212~283 m,最大426 m;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倾向270°~330°,倾角37°~59°。单工程矿体厚度0.66~5.78 m;礦体单工程矿体品位0.55~6.01×10-6。矿体厚度与品位大致呈正相关。
2.6 矿石特征
2.6.1 矿石成分及类型
矿区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毒砂为主,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次之;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绢云母、铁白云石、绿泥石、方解石以及电气石次之。
矿区矿石金物相分析结果显示本区金的赋存状态以裸露金和半裸露金为主,二者之和占总量的78.15%~92.94%,包裹金仅7.05%~21.85%,被毒砂等矿物包裹,无胶体吸附金(表1)。
2.6.2 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构造
矿石具有浸染状、网脉状、条带状、团块状、角砾状及块状等构造。
(2)矿石的结构
矿石矿物具自形-半自形和它形晶结构、交代残余及假象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镶嵌结构、填隙结构及乳滴状结构等。
3 矿床成因
3.1 成矿物质来源
根据对地层、岩性和沉积建造的含金性及其它相关微量元素统计(表2),可知区内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地层背景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及富集系数较大,易出现富集层和非富集层,对金成矿有利[3-4]。
3.2 矿床成因
矿床地质特征显示本区金矿赋存于冷家溪群浅变质岩中,矿体受层间滑动构造及剪切带控制,主要以脉状形式充填;矿石具典型热液型矿床交代-充填结构、构造,近矿围岩具有典型的中温热液蚀变特征。基于对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等综合分析,认为肖家山金矿床属于以变质热液为主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4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冷家溪群地层为本区的矿源层,其金、砷的丰度值较高,区内的金矿脉主要分布于该地层中。
(2)构造标志:醴陵官庄地区北东、近东西向劈理化带、层间破碎带、层间滑脱空间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已知雁林寺金矿、肖家山金矿大多矿体赋存于此组构造中,而北西向压扭性剪切断裂构造为区内的另一控矿构造。总体上,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金矿带的方向,而次一级的近东西、北西向构造或北东向构造控金矿体产出。
肖家山矿区北东向矿脉金矿受洪家冲—冬毛坡同斜倒转向斜核部或其两翼的劈理化带和层间破碎带控制。而新发现北西向矿脉则产于压扭性脆-韧性破碎带中,明显受剪切带控制。
(3)岩浆岩标志:矿区范围未见岩体出露,邻区正冲金矿有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且官庄金矿田位于板杉铺岩体外缘。已有研究表明,湘东北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与密切,在成矿作用过程中,除提供热源、活动组份及部分成矿有益元素外,还起着连通深部热液上升通道的重要作用。
(4)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是金矿化的蚀变标志。本区毒砂矿化、黄铁矿化对于找金有极强的指示意义。含金石英脉中常伴有方铅矿化、铁闪锌矿化及黄铜矿化。
(5)古采矿遗迹
主要指旧采炼遗迹,特殊的地名等。例如老矿坑、旧矿硐、炼碴、废石堆等,它们是指示矿产分布的可靠标志。
5 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根据矿区内控矿构造的空间变化规律和矿体的空间定位机制,结合金矿的富集规律,认为矿区成矿条件好,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1)已有矿体深边部有进一步扩大储量潜力,仍然是今后该区的主要找矿方向之一。
(2)除此外,应注意寻找北西向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体,该类型为相邻正冲金矿主要开采对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查道函,李剑,梁军,等.湖南省醴陵市肖家山矿区金矿详查报告〔R〕.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2017.
[2]陶诗龙,赖健清,宋维国,查道函.湖南醴陵肖家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J〕.《矿产与地质》,2015:195-202.
[3]蒋星祥,李剑,赵拓.湘东北地区肖家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J〕.《国土资源导刊》,2016,13 (3) :1-7.
[4]彭泽华.湖南省醴陵市肖家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5]柳德荣,吴延之.醴陵市雁林寺金矿床成因探讨〔J〕.《湖南地质》,1993,12 (4) :2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