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成像让广播剧展开想象的翅膀

    孔亮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听觉拥有比视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一说法进行论证,并将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广播剧与“重听经典”的时代呼声建立联系,同时梳理声优偶像在二次元文化语境中的建构过程,为考量文学IP改编广播剧的现实因素提供了多个维度。

    【关键词】广播剧 听觉 文学 IP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2月1日,“喜马拉雅FM”音频客户端如约推出了由“三体宇宙”①独家授权的科幻小说《三体》同名广播剧。在此前发布的推广视频中,小说作者刘慈欣现身推荐:“在我看来,最好的科幻是能够用最真实的细节把人类带到想象力的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声音可能是科幻最好的载体之一。因为它提供身临其境的细节,也提供想象的空间。”

    作为国内成功的科幻文学作品,市场从未停止对其改编的脚步。2016年4月19日由“Lotus Lee未来戏剧”工作室出品的《三体》舞台剧、2019年11月在“哔哩哔哩”举办的国创发布会上公布的首支《三体》动画宣传片,以及几乎在同一时间由腾讯旗下“波洞星球”客户端出品的《三体》动漫等改编作品先后出炉。2018年,“喜马拉雅FM”开始秘密酝酿《三体》的广播剧计划,时隔一年便推出作品,这部作品总投入达上千万元并被小说作者看好,其“豆瓣”平台评分为9.4。

    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广播剧是基于怎样的现实考量?

    一、大脑成像:听觉拥有比视觉更大的想象空间

    如前所述,在刘慈欣看来,“想象力”是科幻与声音的共同属性,也是他看好《三体》广播剧的原因之一。那么,听觉与想象力的关系是什么?听觉真的比视觉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吗?

    认知神经科学( 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一把揭开谜底的钥匙。尽管“大脑成像”( brain imaging)已经成为许多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对于视觉刺激( visual stimuli)的关注始终多于听觉。不过,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 Universitat Pompeu Fabra)的一位研究者艾玛·罗德罗( Emma Rodero)通过建立模型,将广播剧中的声音效果( sound effects)和声音镜头( sound shots)作为两种刺激物,用来测量听众的大脑成像数据及注意力持久度,并得出以下结论:广播剧中的描述性音效( descriptive sound effects)和声音镜头强化了大脑成像,同时,与听众的注意力程度也直接相关。在认知过程中,“注意力”( Attention)被定义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接受到感知觉刺激时,注意力是激活大脑中信息处理机制的关键,是它在调节和行使着大脑的区别性控制( discriminatorycontrol)。大脑成像需要一种活跃且主动的注意力。

    那么,有没有研究曾证明“听”具有比“看”更持久的注意力呢?2009年,有研究者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测参与者阅读葡萄牙文和聆听葡萄牙语时的大脑活动,发现阅读理解和聆听理解在大脑激活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大脑的单峰区( unimodalareas),相较于阅读理解,聆听理解显示出了大脑更多的整体性激活( overall activation),这有助于维持“听”的更长久注意力。

    当然,声音并不必然导致丰富的想象和持久的注意,只有“层次错落的声音”( layers of sound)才能将听众安放在听觉的世界里。

    广播剧中的声音效果和声音镜头是怎样让我们甘心被安放的呢?在艾玛·罗德罗的模型中,声音效果起着呈现客观存在和模拟环境的作用,而声音镜头是建立在与话筒的不同距离上的声音强度的变化,以规定空间意义上的行动和角色。二者在声音世界里为听众提供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处理支点:内容(即什么)和位置(即哪里)。

    通过改变刺激物的声音强度,声音镜头可以区分角色、物体、行动在空间中的关系和运动,使听众更容易将最重要的声音纳入同一维度,并允许它们从辅助性声音中凸显出来。在这里,艾玛·罗德罗引入了格式塔理论中的“图形一背景”现象(the figure-ground phenomenon in Gestalt theory)来作类比。(见图1)

    在“图形一背景”现象里,当我们看到左边的图片时,感知觉会自动帮我们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显然,白色小方块是图形,而黄色大方块是背景。同时,图形与背景的对比越强烈,图形越容易被发觉。而当我们将右图想象为白色图形逐渐变大的过程时,其结果必然是随着白色方块的面积越来越大,原本的图形会渐渐退居为背景,而面积不变的黄色方块会成为新的图形。

    同一道理,正因为声音效果和声音镜头可以帮助听众将最重要的声音与辅助性声音分别纳入“图形”与“背景”,并使前者在后者中得以凸显,所以,广播剧为听众创造了更加真实的听觉场景。根据图像处理空间表示理论,这种真实感可能因听众捕捉到了被编码进同一序列声音要素的所有可能而变得更加强烈。

    最后,艾玛·罗德罗通过实验得出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并证明了之前提出的假说。(见图2)

    因此,认知神经科学从侧面为“听觉拥有比视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一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成为文学IP改编为广播剧的重要现实考量。

    二、“重聽经典”的时代呼声

    作家笔下的角色都是活着的,他们在真实地欢笑、忧郁并恋爱和生活,作家只是安静地旁观,然后用笔记录下一切。

    这是刘慈欣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借主人公罗辑之口表达过的意思。不妨先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刘慈欣把自己“真实”听到的对话记录下来,把自己“清晰”听到的声响加以描述,“于是乎书之为文字”。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刘慈欣“真实”听到的对话和“清晰”听到的声响,你愿意试试吗?②

    以“重听”的方式再次走进三体世界,用陌生化的方式“间离”早已熟悉的视觉文本,通过细细地品听感受日常被一目十行的浅阅读忽略的细节、味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刘慈欣第一次“听”到自己的作品时会“既熟悉又新鲜”,同时,这也是优秀文学作品在“转向听觉”时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印刷机的飞速转动带来了知识的普及,也改变了获取知识的身體通道。回溯人类的阅读史,耳朵曾是人们阅读的重要器官。文字的声音属性甚至带来了一整套聆听“仪式”,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修延在《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对“听”“闻”“圣”“厅”等汉字的繁体形式的解读,认为听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类在孩提时代,其认知客观世界、建立价值体系的渠道首先是“听”,而非阅读。尽管在我们具备阅读能力后这种习惯被逐渐淡忘,但有研究者提出,现代人在接触有声书或广播剧时仍带有“孩提时代”的心理——将印刷文本“体感化”( flesh),并借叙述者的声音重拾“听故事”( storyteller to listener)的“亲密性”( intimacy)。

    尽管人类有着深刻的听觉根源,但生长于“视觉转向”时代的人们,很自然地对听觉抱有偏见。而发轫于20世纪下半叶、于本世纪初进人中国研究者视野的对“转向听觉”的呼吁正是消解视觉权威以“支撑媒介生态平衡的一个动态的感官点”。③

    “重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真的”用耳朵听或“只”用耳朵听。许多与声音有关的元素在文字书写过程中会遭到忽略,但它在“听觉沟通中传递的声音与气息发自人的肺腑深处”,因此,作者又不致“把它们完全剔除干净”。④它们的存在并非诉诸形成画面,更多是为了创造声响。比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们可以认为柳永是先听到了寒蝉哀鸣,其声切切,才意识到离别,此时的“无绪”饮酒、被催促发舟之时的“无语凝噎”,其情可感。

    当然,声音本身具有意义指向模糊的特点,因此,主张“重听经典”的学者也提出,可以通过“声学的而非语义学的阅读,感知的而非概念的阅读”实现重听,⑤其“主要目的在于感受和体验”。⑥

    最后要说明的是,“重听经典”这一概念是在文学与叙事学的研究语境中被提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编码端(创作)还是解码端(消费),文学作品广播剧改编的创作者和消费者都在遵循听觉叙事规律基础上完成了声音文本的编码与解码,可以说,“重听经典”打开了听觉的感官通道。

    三、声优偶像与粉丝经济

    “喜马拉雅FM”副总裁姜峰谈及选择“729声工场”⑦担纲演播录制的原因时,一方面认为其是国内顶尖配音团队,经验丰富;另一方面看重的是团队大部分成员在“网络年轻受众特别是二次元圈子中拥有高知名度”。⑧

    以在《三体》广播剧第一季中配音的张杰(杰大)、刘琮(琮爷)、杨天翔(天翔)等为代表的声优偶像在圈层中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演艺界的“流量明星”。换句话说,因为喜爱某一位(或某一群)偶像的声音而选择接触文学IP改编广播剧是《三体》广播剧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那么,配音演员偶像化是如何实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曾造就了配音演员的高光时刻,毕克、邱岳峰、童自荣、刘广宁等一连串名字家喻户晓。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老一辈配音演员逐渐退休,再加上观众对原声影片的观影习惯逐渐形成,配音行业式微。新世纪,互联网成为配音行业的拐点。自2000年在X-Zone论坛上出现日本动漫“同人配音”后,网络配音圈及早期声优偶像开始形成。有研究者将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历程归纳为:2000~2005年的初创期、2005~2010年的社团活动期以及2010年起的转型期。⑨然而,早期声优偶像具有网络原生性、小众性、草根性、非职业性、组织性的特点,无论是圈层影响力还是粉丝经济活力,都无法比拟近年来涌现的声优偶像。

    专业化、商业化、规模化的配音工作室(公司)成为近年来声优偶像重要的孵化器。在“729声工场”联合创始入紫堂宿看来,把声优当作艺人培养是创立“729声工场”的初衷,“我如果只是为了做传统的配音项目,没有必要做公司,没有必要去做这样一个品牌”。⑩

    成立于2010年的光合积木配音工作室是声优偶像化的先行者,主要依托热门电视剧帮助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向台前;相较于主打影视剧配音的光合积木,后来成立的北斗企鹅、音熊联萌以及担纲《三体》广播剧配音录制的729声工场则更看好二次元文化衍生作品配音的前景。

    艾媒数据中心2019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已由2015年的1.58亿增长到2018年的2.81亿,预计2019年将达到3.34亿。(11)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较于具备“亚文化抵抗性特点”的核心二次元用户,具有更强消费能力且更易接受游戏、电影、广播剧等泛二次元产品的用户群体逐年增长更加值得关注。无论是核心二次元用户还是泛二次元用户,这一群体自身的庞大基数及增长后劲成为配音演员“扎堆”进驻的直接动因。

    同时,平台的垂直细分和聚合能力也值得一提。网络广播剧重镇“猫耳FM”于2017年更名后将平台定位为专注二次元相关内容声音价值的音频社区,由于自身定位、产品与用户契合度高,且叠加覆盖广播剧与二次元受众,成为声优偶像的重要集散地。如由北斗企鹅制作的知名IP《魔道祖师》第三季在该平台上的播出量高达9411.5万次(截至2019年12月22日),而“解封”全部内容需要399钻石(约合人民币40元),粉丝经济活力可见一斑。

    此外,随着二次元文化的浸淫,配音演员为线下漫展站台、采用日本声优偶像团体模式培养“V17声优少女”等也成为国内探索培养声优偶像的路径。最终,配音演员偶像化在二次元文化语境中得以构建,声优偶像强大的粉丝号召力成为资本青睐广播剧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听觉具有比视觉更大的想象空间、“重听经典”是转向听觉时代的呼声、声优偶像在二次元文化语境中的完型塑造共同构成了考量文学IP改编广播剧现实因素的三个维度。

    作為广播剧行业当之无愧的头部内容,“喜马拉雅FM”对《三体》广播剧有着很大的雄心。一方面希望在内容品质与制作规格方面树立起新标杆,带动广播剧行业进入精品时代;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三体”lP撬动主流市场,让广播剧从圈层爆款升级为大众爆款。然而,与“豆瓣”上的骄人口碑相比,用户对《三体》广播剧的付费意愿还远比不上《魔道祖师》。尽管这种比较不甚公平,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破圈”难度之大。

    注释

    ①2017年,由科幻作家刘慈欣领衔启动了“三体宇宙”开发计划,旨在以《三体》小说为起点、框架和平台,吸纳更多科幻创作者加入并打造科幻文学IP链条。《三体》广播剧正是这一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

    ②喜马拉雅FM副总裁姜峰曾在采访中表示,《三体》广播剧是喜马拉雅迄今为止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不但邀请了200多位配音演员参与前两季录制,还具备电影级音效,“比如为了还原大兴安岭雷达峰的气氛,就要加入很多动物、自然环境音效:为了还原疯狂年代,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广播;为了还原古筝行动,放大行动期间出现的现场音,使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广播剧特色创作的剧本经过《三体》核心内容开发团队的审定,最终的呈现获得了刘慈欣本人的认可。

    ③[美]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④傅修延:《“你”听到了什么——的听觉书写与“语音独一性”的启示》,《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⑤[加]梅尔巴·卡迪一基恩:《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傅修延:《听觉叙事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⑦729声工场是由配音演员张杰与Coser紫堂宿创建于2016年的配音团队。致力于动画、游戏等二次元领域配音。代表作有动画《全职高手》《魔道祖师》、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等。

    ⑧顾韩:《(三体)广播剧投资千万,喜马拉雅或成“有声IP策源地”》,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22日,http://baijiahao.b aidu.comis ?id=165 117654372575 885 1&wfr=spider&for=pc.

    ⑨初创期:配音爱好者在网络论坛中创作了数十部网络广播剧,囿于存储技术无法找到,仅留下主创在博客中对部分网络广播剧的介绍。社团活动期:广播剧爱好者开始组建非盈利性质的网络广播剧社团,这一时期的网络广播剧大多出自各社团之手。转型期:网络音频分享平台及手机客户端(App)出现,广播剧付费模式开始推广,部分社团谋求商业化转型。

    ⑩蒋顺发:《凭声音就能圈粉?配音演员也能进击当偶像》,2019年12月22日,http://ent.sina.com.cn/originaUqihua/peiyindc/index.shtml? vt=4.

    (11)艾媒网:《动漫行业数据分析:2019年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34亿人》,2019年12月8日,https://www.iimedia.cn/c 10 61/67100 .html.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