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何晓瑶

    摘? 要:新文科是“四新”战略的构成之一,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转型发展、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关键抓手。文章首先从国家整体发展需要及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论证了建构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战略意义;对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征等进行了阐释和梳理;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优化整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意义及推进策略,为开展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108-04

    Abstract: The new liberal arts is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four new" strategy, and it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first demonstrate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national overal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n it explains and sorts out the objectives, task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bes into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s of new liberal ar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applied curriculum syste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以應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新时代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对新文科和应用型的探讨。国内各界关于应用型的探讨较为集中且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于“新文科”的讨论尚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讨论角度不一。其中,比较有建设性且基本达成共识的是,新文科建设要求在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超学科”视角下的共同体思维,以“超学科”共同体思维为主导,以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为载体,发展面对和解决社会生活复杂问题的新型研究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但该观念尚未在地方本科教育中充分实践,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新文科”是一个新教育理念,提出之初,人们并未深入剖析其与学科交叉、“超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尚未认识到“超学科”共同体思维对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试图以“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起点,对相关问题作一探讨梳理。

    一、建构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形势与困境

    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教育终极追求的差异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教育,并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布的三次关于教育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教育本质认识的三次转变: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强调社会生产的不断变革要求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体现了人类的需求。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教育对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可以作为人类消除贫困、减少压迫与战争、促进交流与理解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人类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打破了学科界限,更强调人的综合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以通识教育为主。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探索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培养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施通识教育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促进了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与理论型人才。在通识教育建设实践中,一些一流高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通识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2015年发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则强调和倡导人文主义,掀起了全世界重新反思教育本质的思想革命。我们发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关于教育的三个报告,标志着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主题围绕着人的本体发展不断变化。从教育的核心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教育传统始终围绕着人文精神这一个核心。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教育永远披着鲜明的时代外衣,尤其体现为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差异性。新时代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教育的人文精神核心始终不变,但人文精神的主题更加强调共享与共生。新时代教育不仅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更应重视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如何使新文科建设紧密结合时代主题践行新时代人文精神,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诠释其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所经历的变革与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2]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特别是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为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建设提供学理解释,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与理念下,人文学科囿于知识化、科学化的理论范式,而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是研究型、应用型,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多功能产品”的能力。面对挑战和危机,我们需要从根本理念上转变人文学科的导向,以“人文精神”的不变宗旨面对时代的瞬息万变。因此,建设“新文科”成为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实施“新文科”建设首先要理清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科是龙头,专业是依托,课程是基础已成为学界共识,确立课程的基础主体地位,以课程为中心实现学科转型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目前,新文科应用课程体系建构亟需从以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中心的困境中走出来,探究以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终极目标的改革路径。

    二、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征

    作为面向区域经济,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新时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新文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自身转型发展,而且有利于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做到以樹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逐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提升。教师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中,通过“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挖掘自身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中国的高等教育所强调的精神核心是道德养成与文化塑造,这与“新文科”建设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在课程体系建构中标举立德树人的意义,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 “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具有学科性。“新文科”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美国希拉姆学院,其内涵是指通过学科重组,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类课程中,从内容上实现文理交叉、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文科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融合贯通,在文理协同的基础上共享共生,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以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强调人文精神的支撑引领作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关注新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角等,打造“新文科”理论与实践风向标。

    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具有历史性。时代变迁决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教育终极目标的调整决定了人文精神的具体要求具有时代性。“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2]而哲学社会科学的观察视角必须建立在人类发展的共同视角基础上,因此,“新文科”的提出建立在对人文学科发展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新文科”的建设体现了人文学科发展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新文科”的形成反映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主题的时代演变。

    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具有时代性。时代变局往往造成了发展变数,也催生了改革机遇。人文精神在时代变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新文科”的提出正是面对和解决目前复杂多变时局的万能钥匙。“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即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综合创新人才,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必然要求实施“新文科”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具有时代性与全球性,然而,各国教育体制与国情不同,“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的“新文科”建设的前提是立足于中国教育实践。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建设要体现时代特色、中国使命与大国担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构建能够凸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二是在教育导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中贯彻“立德树人”宗旨。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建设更要以地域性为基础,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建设区域特色的新文科。

    三、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主要策略

    (一)注重区域文化资源深度共享对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价值引领

    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依赖于各方要素合作共享,即区域资源共享。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既是区域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其核心则在于多方协调合作。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是区域文化资源的广泛搜集,在最大限度占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重组实现有效整合,保障区域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共享。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要考虑其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挖掘其对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通过深入解构区域文化资源内部构成要素,剖析其内在应用价值,特别是有效利用其地域文化特征,作为传统课程体系构建资源的补充,重新整合优化其实践应用价值,增强区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作为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的系统性发展价值的科学表征。

    (二)加强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对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资源的整合

    区域教学资源本身具有地域特征,同时其所具有的功能特征也区别于传统课程体系资源。立足于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在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全面整合区域资源特征,并尝试针对性延伸,通过资源特征的网状传播,形成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区域文化资源网络共享。例如,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可尝试以常规教学资源的应用为主体,整合利用具有区域特征的校本资源,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多样化教学资源应用为引领,常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经过反复实践创新,一方面从资源基础上保障了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应用途径,形成了区域文化资源开发长效研究机制。另外,区域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其构成要素虽彼此交叉,但又自成独立分支,将各构成要素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探索其对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功能,使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能够表达出相关交叉学科课程发展的新动态与新方向,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彼此联动整体推进。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依托区域经济资源发展的地域优势,立足区域实际推动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改革,在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性课程,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课程能够成为发展主体。以此为基础,在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课程体系构建中进行资源共享,增强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体系构建交叉融合,以此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重构。

    (三)推进区域课程资源合理搭配对本科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与共享

    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取决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合理搭配,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弥补了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其地域文化特征可以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优势,丰富课程体系的内容及课程形式的多样性。区域文化资源从构成要素上将具有地域性特征,填补了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文化特色。区域文化资源共享能够形成地域特征的联动效应,通过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推动地域特征的跨区域融合。新文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養定位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已有的课程资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将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区域文化资源要素深入解构,科学评估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优化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构成要素,融合重组传统本科课程资源,增强区域文化资源应用的合理性。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区域文化资源的定向优化实现融合渗透,分层次多角度挖掘与提升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价值,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多元化发展新趋势。区域文化资源地域特征能够与传统课程资源融合重组,对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要素形成优势互补,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发展要求。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区域文化资源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深度优势,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摒弃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以地域性特征为切入点,对应用型课程资源进行前瞻性探索,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科学研究与论证,将区域文化资源发展优势因素与传统课程体系内部资源整合重组,显化资源整合的“化学反应”。深入剖析区域文化资源构成要素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作用,促进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要素与区域文化资源要素形成优势互补,能够满足新文科建设需要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丰富课程设置种类及内容,优化整合课程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形成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多样化发展新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微观价值,将区域文化资源拓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纽带与润滑剂,形成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紧密衔接。区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课程开展模式的多元化形成全面创新,对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整体布局具有规划指导作用,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目标要求。区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价值性与作用性,能够对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探索提供有力的帮助,通过课程体系资源内部微观结构解析,实现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有效拓宽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内在发展空间。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全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及趋势,也能够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性要素。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 “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