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婴幼儿教室的“家庭作业”

    裴迪

    

    我想分享自己在美国学习期间在几间婴幼儿教室目睹或亲历的“家庭作业”例子。

    ●2岁婴儿教室的“家庭作业”:沟通

    2岁是许多孩子开始学习说句子和自主如厕的年纪。绝大部分在这个年龄段进入全日制机构的孩子都是第一次与父母分离,第一次自己吃饭、自己睡觉。我曾在纽约上城的一间2岁婴儿教室实习,那里的主班教师每天早晨都会向每个家长了解孩子前一天在家的情况:前一晚有什么家庭活动、睡眠情况如何。这能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近期经验,理解孩子的语言表达,发起与孩子的对话,以及提前知悉孩子当日的精神状态。每天下午,教师也会与来接孩子的家长进行简短的交谈。如果孩子这一天在教室里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不愿意吃饭,不愿意睡觉,教师便会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时的生活情况,以便第二天做出调整。

    在2岁婴儿教室,“家庭作业”是留给孩子家长的,家长需要和教师分享自己对孩子生活的日常观察,以便教师更好地帮助孩子適应集体生活。

    ●3岁幼儿教室的“家庭作业”:寻找发光的物品

    我在参观波士顿一所幼托中心的3岁幼儿教室时,发现教室里的很多地方都散放着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透明罐子,罐子上贴着孩子的名字,罐子里则装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塑料珠子、DVD光盘、亮面的装饰纸等。原来,当下他们班里正在开展主题活动“会反光的物品”,装在玻璃罐里的都是孩子们周末从家里收集来的“会反光”的“宝贝”。最初,由于孩子们对生活中偶然发现的会反光的物品产生了兴趣,教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在室内和户外寻找和收集会反光的物品。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又提到自己在家里也发现了一些会反光的物品,于是教师便让他们将这些物品收集起来带回班里来分享。家长们在孩子收集的过程中给予了协助。

    这些3岁孩子家长的“家庭作业”,是协助孩子在校外继续探索在校内生发出的感兴趣的事物,这些收集活动是课程活动的延伸。孩子们在家里继续“寻宝”,发现了学校里没有的物品,实现了经验的拓展。同时,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新发现带回,分享给班里的伙伴,这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分享经验以及互相学习。

    ●4~5岁幼儿教室的“家庭作业”:带回购物包装

    在纽约中城的一所小学里设有一间4~5岁幼儿教室,我曾在那里实习。那里的教师每年秋天都会组织孩子调查研究学校周边公园树木的种类和季节转换后的落叶情况,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公园研究”。作为“公园研究”的一部分,教师会拜托家长们带来家里的废旧纸箱和包装纸,和孩子们一起利用这些物品制作成不同种类树的样子,放置在教室里,将教室装饰成一个“公园”。这个活动通常放在“黑色星期五”之后的一周进行。“黑色星期五”是美国传统的购物促销日,颇像我们国内的“双十一”购物节。通常这个时候,很多家庭都会有购物后留下的大量购物袋和纸箱。教师会发邮件给家长,预告这个活动,家长们便把家里的购物包装带到学校。我所在的班级有23个孩子,轻轻松松就筹集到了十几个纸箱。

    这种带材料回班里的任务和我们国内很多幼儿园布置给孩子的是一样的。值得借鉴的是,活动时间上的巧妙安排让材料变得简单易得,也让家长不用操心材料的购置和积攒问题。

    “家庭作业”只要合理布置,既是很好的家园合作形式,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在第一个例子中,家长的分享让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在第二个例子中,孩子的兴趣主导了“作业”的产生和进行,家长无需耗费太多精力,只需简单地陪伴和支持,便协助了孩子在家里继续他们的探索和学习;在第三个例子中,教师筹集的物品简单易得,家长不必花费多少精力便能很好地给予配合。由此可见,“家庭作业”的核心是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关键是简单、每个人都能完成。布置作业的出发点是不是孩子?作业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作业需不需要占用家长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