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学生心理调研分析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了全球性的教育崩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各国学生心理调研的分析,得出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些因素:日常生活節奏遭到严重破坏: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接受有效的心理援助:不同思维方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全球性的灾难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采取措施,学者、教师、家长、社会组织、政府应全方位协作。就目前来说,家长需要肩负起稳定学生状态的主要责任,社会各界也不能忽视对家长心理状态的关注,以免形成恶性循环。

    【关键词】疫情;学生;心理健康;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0—0041—02

    【作者简介】许译心,江苏东师教育研究院(南京,210036)心理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墨尔本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有效阻止病毒的蔓延和传播,许多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统计,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共有188个国家强制关闭了学校,超过90.00%的在校学生(约15亿学生)被迫停止在校学习。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伴随疫情发生的心理问题迅猛增加。很多关于学生心理状态方面的调研和预测显示情况不容乐观。本文收集现有的各国学生心理状况调研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生日常生活节奏遭到严重破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的儿科顾问和精神病学医学主任Jena Lee博士表示,学生在学校关闭后遇到的首要挑战是缺乏日常生活节奏。规律的日常生活节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发展尤为重要。相对稳定的日常生活安排有助于儿童拥有相对可预测的规则、结果和既定期望,学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约束和控制冲动,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可控感。在心理学的临床诊断中,日常生活结构受到干扰的儿童,经常会表现出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在全球学校大面积关闭的情况下,维持和重建学生日常生活节奏的重担落在了每个家庭身上。

    Lee博士表示,克服这一挑战的难度取决于照料者在家庭中所能提供的日常规划方面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力度则进一步取决于家庭的源动力——获得资源的能力和解决压力源的能力。众所周知,模仿是儿童自我发展的最初源头,由于疫情的影响,儿童和成年人拥有了长期待在同一封闭环境的机会。儿童不仅会观察家里的成年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会深入观察他们是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一天的计划,如何确保日常生活的稳定性和处理情绪的。因此,与其引导儿童自主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节奏,不如对其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强调保持规律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规律性和一致性是稳定学生心理状态和保证儿童正常心理发育的两个关键。如果父母可以保证自己隔离期间的日常生活节奏具有规律性,并且为儿童的日常生活设定阶段性的可预期目标,那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节奏就有了保障。因此,在疫情期间,学校可以与家庭建立起紧密的互动,引导父母为儿童营造稳定而规律的家庭生活氛围,这不仅能降低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还可以减少父母在隔离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家庭冲突。除此以外,父母需要注意自己对于儿童行为反馈的一致性。简单来说,如果照料者无法给出清晰且稳定的标准,儿童就无法学习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因此,学校应帮助父母建立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并且提醒他们在家里不可以“双标”,也不要肆意评价儿童的行为,这会对儿童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二、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接受有效的心理援助

    因疫情原因暂时关闭学校影响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中已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据心理健康慈善机构Young Minds对英国2111名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83.0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疫情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6.00%的受调查学生则表示他们无法获得任何有效的心理援助,无论是同龄人之间的援助小组,还是面对面的心理疏导服务都被取消了,仅仅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的心理援助服务对他们来说杯水车薪。许多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在学校关闭之后连续几周将自己锁在屋内,躺在床上,拒绝洗澡、吃饭或离开他们的床。疫情结束之后,他们也很难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节奏。另外,心理状态具有交互性,学生与家长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的影响也会变得十分明显。

    心理援助在无法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实施,使得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不断发酵,日益严重。因此,研发新的心理干预手段或是心理援助服务,将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当下需要研究的重点。现有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家长与心理专家协同努力,专项专办,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援助,缓解或延缓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同时,要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进行一定的关注和帮助,以免心理问题进一步扩散。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或者App的研发,在线实时指导家长稳定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时刻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使之成为心理专家的得力助手。

    三、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大学在因疫情原因关闭学校之后,对在校学生及教职工进行了心理状态的在线调研。结果显示,21.34%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有严重的焦虑症状,34.19%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有严重的抑郁症状,28.14%的受调查表示他们有过度紧张的症状。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和教职工在疫情期间面临着严峻的心理挑战。其中有一项神奇的发现,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学生表现出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反映自己有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从广义角度来分析,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学生富于理性思维,擅长逻辑性思考,这可能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比较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调查报告还显示,艺术与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及法学院的学生反映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感性思维赋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心理状态起伏较大,存在心理问题的风险也较高。

    因此,理性而富有逻辑地看待疫情以及疫情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变化是稳定心理状态的必要手段。面对疫情的蔓延,学校与家长应采用富有逻辑的方式向学生解释和说明现状,使学生对此次疫情产生科学而理性的认知。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也可营造一个科学看待疫情、理性面对挑战的家庭氛围。可以适当地与儿童讨论家庭现状和家庭财政危机等敏感话题,当儿童对当下现状有正确且理性的认知后,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会相对稳定,不容易受到疫情的影响,家庭氛围也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