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村落寺观壁画研究

    

    摘 要:“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合作共赢,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而壁画是根植于中华五千年优秀文明,繁盛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融合的产物。其中寺观遗址中的水陆壁画,在人类宗教崇拜及信仰导向方面更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陕北地区水陆壁画大量文献资料及图像的研究梳理,分析水陆壁画图像背后意识思维的转变以及深邃复杂的文化成因和内涵,凸显“一带一路”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国精神”,并以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文化成果的共享为桥梁,让更多的学者认识陕北水陆壁画,了解中国的文化智慧。

    关键词:村落寺观;图像;水陆壁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团队项目“遗址美术中的陕西村落寺观壁画研究”(TD2020024Y)、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北明清水陆壁画分类图像数据库建设”(2020Z037)研究成果。

    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图像的分类研究和建设,有助于学者更好地了解水陆壁画在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探究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图像的来源及其图像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阐释“一带一路”背景下,水陆壁画所呈现出的各种宗教文明的交融与社会意识、思维形态的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陕北村落寺观壁画研究的总体思想及理论根据

    在国家战略和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以美学为切入点,结合数据统计、数字化技术,重新审视、梳理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的图像、文字、线稿等资料,分析寺观遗址水陆壁画的来源,将壁画资源的原貌真实且生动地还原出来。剖析壁画的原生语言以及水陆壁画和观者的视觉联系,并进行图像数据分类,探寻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的数字化应用,进而推动寺观遗址壁画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实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最终通过陕北寺观遗址水陆壁画构图形式演变和发展规律,分析判断这种现象产生背后的意识思维的转变以及深邃而复杂的文化成因和内涵,即从“神”的人化到“人”的神化的认知转变和视觉呈现以及秩序、互融、共生、互让的中华文明价值观。

    二、陕北村落寺观壁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保护陕北水陆壁画图像艺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艺术的融合

    根据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的整体资源状态,对现存的陕北地区寺观遗址水陆壁画资料进行图像采集及梳理,将道教、佛教、儒家等图像及线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借助“艺术+技术”,让“遗址壁画”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并用更全面、更直观的形式,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寺观遗址水陆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

    (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陕北水陆壁画图像分类数据库

    在“一带一路”文化创新背景下,通过对壁画内容及资源形式的调研、整理,完成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资源专题图像分类数据库的建设。建成图像数据库及其子库将会为更多研究寺观遗址水陆壁画的学者提供数据检索、资料查阅、图形、线稿的编辑下载等功能,为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

    (三)创新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的视觉呈现及数字化传承方式

    将陕北寺观遗址中提取出的水陆壁画图像进行内容分类,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转换,把图像数据信息、虚拟全景空间、文化艺术传播三者有机结合,提升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艺术的数字化视觉呈现效果,实现寺观遗址壁画图像技术保护方面的提升和呈现方式的改进,创新水陆壁画图像文化艺术传承方式。

    三、陕北村落寺观壁画研究的图像提取分析

    研究从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图像来看是艺术性的,但从数字化应用来看则是技术性的,因此是“技术+艺术”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水陆壁画图像、线稿的整合分类和梳理,论证“一带一路”背景下,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价值观以及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艺术与社会文明进程建设的哲学辩证关系。

    笔者根据陕西石窟内容总录记载,于2019年7月和2020年6月先后两次抵达陕北进行田野考察,目前已完成陕北地区522件村落寺观遗址壁画的前期影像资料拍摄和场景线稿提取等工作。提取时秉承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遵循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古画品录》所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图1为陕北部分村落寺观遗址壁画的线稿提取。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对陕北寺观壁画进行还原,提取出壁画研究的线稿,并将线稿进行翔实的分类,进而拓展壁画研究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分类可知,陕北寺观水陆壁画具有明显的民俗性和世俗化,其服饰、冕冠、仪仗等均为当时陕北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也从图像学的角度呈现出民间信仰在水陆壁画中的杂糅。除了以上的图像提取,笔者还尝试从陕北壁画的色彩方面进行提取和整合。因为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色彩情感与寓意,体现不同的色彩符号特征。当然壁画的色彩创新设计与转换既是壁画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研究寺观遗址壁画需要进行分析的元素之一。

    四、陕北寺观水陆壁画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特色及创新之处

    1.论证“一带一路”背景下水陆壁画与社会文明进程建设的哲学辩证关系

    通过图像分类数据分析,梳理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的图像演变程式以及图像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论证其与文明进程的哲学辩证关系,凸显“一带一路”的人文精神。

    2.发挥陕北水陆壁画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通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讨水陆壁画的传承与保护,搭建研究机构与艺术院校交流、学习平台,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水陆壁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3.阐释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与宗教遗址美术的启承与共生关系

    通过对陕北地区寺观遗址中的水陆壁画进行大量文献资料及实物的深入研究与梳理,展开对水陆壁画图像的描述、分析和阐释,进而论证陕北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与宗教遗址美术的启承与共生关系。

    (二)学术观点特色及创新之处

    1.论证“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水陆壁画是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承载

    从“一带一路”人文精神的角度论证水陆壁画是中华文明价值观:秩序、互融、共生、互让,以及“道法自然”“和谐社会”的一种历史承载。

    2.陕北水陆壁画中图像表现内容的转变是一种人性的“文艺复兴”

    陕北地区寺观遗址中水陆壁画的风俗性以及从“神”到“人”,人神共崇的世俗性的图像表现内容的转变,是一种社会的、人性的“文艺复兴”。

    3.阐述陕北水陆壁画是“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进程的推动者

    壁画(乃至宗教艺术)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公共信仰的呈现,同时也反作用于信仰和习俗,并通过壁画人物、场景及构图的变化,以及人们口述相传的“志”的转变,参与和推进历史文化的演变。

    五、结语

    通过对陕北水陆壁画图像的分类研究和梳理,分析图像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融合与历史变迁,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依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探讨水陆壁画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促进艺术、文化的交流,凸显“一带一路”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国精神,并以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文化成果的共享为桥梁,让更多的学者认识陕北水陆壁画,了解中国的文化智慧。

    参考文献:

    [1]《陕西石窟内容总录》编纂委员会.陕西石窟内容总录:榆林卷: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2-14.

    [2]谢赫.古画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

    [3]陈彦青.视觉的变身:中国色彩的符号学视野[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16.

    [4]张亚丽,覃京燕,林海斌,等.文化遗产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24):39-44.

    作者简介:

    孙斐,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艺術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图像学、遗址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