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对提升中学生学习动力的实践研究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易波动,缺乏完善的情绪管理策略,教师和家长应引导中学生提升觉察、表达、放松等情绪管理策略,让学生从负性情绪中寻找成长的动力,充分发挥情绪的积极功能,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情绪管理;中学生;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0—0035—03

    【作者简介】刘洁,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9)教师,一级教师。

    一、情绪及情绪管理概述

    情绪是人的客观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喜、怒、哀、惧等,每一种情绪都有个体独特的内在体验、外在表情和生理变化。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指出,情绪是一种动机、一种能力,提供行为以能量,并且指引行为。人们通常通过情绪产生能量并向外输出能量,当然,这些能量有的是积极正面的,有的是消极负面的。当开心、快乐时,人们更倾向于积极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当沮丧、失望时,人们总是无精打采、逃避学习、低效工作等。

    所谓情绪管理,是指当个体的生活中有矛盾和内心冲突时,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及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包括觉察情绪、表达情绪、调控情绪等多个方面。个体需要对自我的情绪进行调节、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

    二、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当下的中学生生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生活日渐富裕,对自身的内在需求有了更多的关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容易波动,有时情绪高涨,有时情绪低落。当情绪高涨时,那些积极正面的情绪就会推动着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掌控感,有时也能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当情绪低落时,消极负面的情绪使得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内在情绪体验,而无暇顾及学习和生活,低效学习甚至逃避学习。

    学习动力是指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力量,是引起、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情绪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学习动力的缺乏与消极负面的情绪有关,学生学习动力缺乏或弱化的首要原因是某些情感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的快速、急剧波动左右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否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否更好地发挥情绪对学习的积极动力作用,对中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运用情绪管理策略提升中学生的学习动力

    情绪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开心快乐的,也有悲伤难过的。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问及“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为自己做些什么?”70%的中学生回答:“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过两天就好了”。中学生在情绪低落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的内在力量,而是更多地采用放任不管的方式。这表明,中学生缺乏情绪管理意识,亟须情绪管理策略的指导。如何提升中学生的情绪管理策略,从而让他们更有动力地投入学习,是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中学生主动表达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中学生在表达情绪时,更多地使用表情,较少使用语言;更多地期待周围人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的情绪,而很少采用主动表达情感的策略。当中学生内心充满了“周围的同伴应该能发觉自己的情绪变化”的期待时,往往获得更多的失落和失望感。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虽然能通过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但是想要觉察别人的情绪需要具备很高的同理心,这对于他们的同伴来说难度较大。中学生回到家庭面对父母时,也对父母有同样的“能发觉自己情绪变化”的期待,而大多数父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情绪管理培训,对于孩子隐晦的情绪表达也缺乏相应的敏感度。所以,此时中学生主动的情绪表达,对于自我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1.情绪的语言表达。

    中学生在表达情绪时更多地采用网络词语,如“爽”“凉凉”,这时我们可以引导中学生将自己的情绪表达语言清晰化、具体化。可以采用情绪表达“词语大集合”的方式让学生去收集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情绪命名,为自己的情绪设置专属标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2.情绪的艺术表达。

    当中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命名或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涂鸦、漫画、沙盘、心理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学生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不做评判,给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表达空间,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将情绪感受表达出来并梳理自己的情绪。

    (二)引导中学生接纳情绪,寻找情绪的积极意义

    经常有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告诉我要高兴一些,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课没办法进入状态。”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导中学生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告诉他们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其积极功能,正如有了上课的紧张感,才会集中注意力听课;有了对自己身体健康的焦虑,才会更好地加强锻炼、上好体育课;有了对考试成绩的担心,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复习应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发生了什么让我有了这样的情绪”“这种感受是在提醒我什么”“如果我想让自己感觉更加舒适,我可以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再去管理情绪,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学习,发挥情绪对学习的动力作用。

    (三)引导中学生构建情绪ABC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A代表发生的事件;B代表想法、看法;C代表情绪、行为。通常人们会认为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体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事件发生后,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看法,想法或看法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如同学间的碰撞,看法B1“他(她)急着去老师办公室才撞到了我”会让学生感觉到平静;看法B2“他(她)可能是看我不顺眼,故意撞我”会让学生感到愤怒。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容易陷入“事件A引发情绪C”的不合理信念中。所以当事件发生时,引导他们管理好自己对事件的信念和看法,构建积极的情绪ABC模型,也是情绪管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课堂教学、心理咨询中,应更多地和中学生探讨有关事件的积极看法,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来改变自身情绪,进而将事件结果往积极的方向引导。

    (四)指导中学生使用简易的心理放松技术

    1.音乐放松。

    对于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而无法进行正常学习的中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几首适合心理放松的轻音乐,如《迷雾森林》《日光海岸》等,或者学生自己比较喜欢的舒缓、安静的轻音乐。

    2.肌肉放松。

    当情绪出现时,我们的大脑会给下丘脑传递信息,下丘脑控制人体相应的生理反应。所以,当我们紧张时会心跳加快,焦虑时会咬紧牙关,害怕时会肌肉紧绷等,每个人都会有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理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管理自己的肌肉开始,带领学生尝试让自己的肌肉放松,从而达到心理的放松。特别是对于有考试焦虑的中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使用腹式呼吸等放松技术,通过调整呼吸,体会身体的感觉,慢慢让自己放松。肌肉放松技术需要教师先带领学生体验,做好示范引导,如果学生感受到了放松,可以继续采用;如果学生的紧张状态没有得到缓解或不舒适感加剧,须立即停止,调整方法。

    3.心理放松操。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心理放松操,将心理放松与运动相结合。将运动的活力注入自我身心调适中,并配以舒缓放松的音乐,加上简单易学、协调优美的动作,锻炼身体的同时愉悦心灵。

    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情绪管理策略,并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予提升情绪管理策略的个性化建议与指导,帮助中学生减少自我情绪管理的困扰和压力,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发挥情绪的积极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