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与传统课堂生态重构

    刘长国 谭丽琼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 混合式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新技术的介入导致传统课堂生态要素、生态关系发生变化,传统课堂生态在功能和结构上发生失衡。面向混合式学习,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导观念,重塑师生课堂角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新的课堂评价机制,重构开放、互动、多元、平衡的相互协调的课堂生态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混合式学习;课堂生态;在线学习;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4-0006-03

    Reconstruc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and Classroom Ecology//LIU Changguo, TAN Liqiong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education, blending

    learning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in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rven-

    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has led to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le-ments and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 in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classroom eco-

    logy. For blending learning,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er

    leadership concept, reconstruct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classroom role, innov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m a new class-roo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 an open, interactive, diverse and balanced classroom ecosystem.

    Key words Internet +; blending learning; classroom ecology; online

    learning; teaching culture

    1 混合式學习的概念及特征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在教育领域得到飞速发展。2000年12月,由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起草的《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的主要观点为B-Learning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在企业培训领域首先出现B-Learning一词,强调将数字化的在线教育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我国2003年12月举办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拉开了我国研究混合式学习的序幕。

    所谓混合式学习,指整合线下传统学习方式和线上网络化学习两个平台资源,通过两种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育教学形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师生参与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激活课堂生态的各个要素,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的特征? 混合式学习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新方式和新体验,改变了课堂上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教与学的数据分析代替了传统课堂主观评价,更加高效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混合式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传统线下学习与在线学习相融合。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完成预习,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情。课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成为指导者、辅助者,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互动。课后,通过在线资源的推送,师生间答疑解惑,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及评价。在线学习并没有取代传统教学,而是成为混合式学习的重要环节,两者相融合,提高学与教的效率。

    2)教与学的各要素相融合。混合式学习不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学习要素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机械地搬移到线上,而是将传统课堂学习要素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学习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3)学科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相融合。学科课程以知识点为基础、以知识为逻辑顺序组织教材,适用于标准化教学,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有利于推广,有利于大众进行群体学习。而个性化课程是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进行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现出综合性、选择性和实践性。学科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相融合,实现“平衡发展,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普适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学科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融合。

    2 课堂生态的内涵及特征

    课堂生态内涵? 课堂生态的概念是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Waller第一次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提出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的几个关键要素。课堂生态是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的课堂,由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基本要素组成[1]。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是课堂生态客体,课堂生态环境是课堂生态主体间学习、交流等赖以活动的环境,课堂生态主体受到课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课堂生态主体也可改变课堂生态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课堂生态环境存在硬环境和软环境,教学设备、教室条件、网络信息基础等都属于硬环境,师生间相互关系、学习氛围、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都属于软环境。

    课堂生态的特征

    1)整体性。生态环境影响着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发展,生态环境也被生态主体改变,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

    2)多元性。随着新技术的介入,课堂生态环境多元化,传统课堂环境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要求,课堂生态环境变成网上课堂和传统课堂的结合体。教师和教师间、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形成多元学习共同体,不受时空限制,更方便交流、协作和分享。

    3)平衡性。平衡性是指稳定条件和固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在功能和结构上保持动态平衡,包括课堂生态在内的任何生态系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环境、生生关系、师生关系、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保障了课堂生态主体的教与学的效率,构建了生态主体间的平衡、课堂生态环境的平衡、教师与学生间的平衡。[2]

    3 传统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及分析

    当前,高校传统课堂生态要素是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其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失衡现象。

    结构上的失衡现象

    1)课堂生态要素间时空距离失衡。传统课堂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狭小的物理空间,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界限相对分明,学生上课学习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也集中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很多班级又是大班制,有的班级甚至几百人,过多的人数,在狭小固定的物理空间,超出教育群聚度,超越了生态主体的耐受度和承受力,让课堂生态空间环境与课堂生态主体间关系产生时空距离失衡。

    2)课堂生态主体间教与学关系失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对整个课堂教学进程进行组织、管理与控制,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客体,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独立舞台,教师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探究式自主建构知识,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和生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课堂生态主体教与学的关系严重失衡。

    功能上的失衡现象

    1)应试教育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失衡。初阶的应试教育在中学教育,而大学教育变成高阶的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对知识点和考试点的教学,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授课离不开PPT,成为PPT教师,教书成为强制任务,并不关心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单纯依靠教材学习,整个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化,没有建构成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导致学习兴趣降低,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

    2)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失衡。课堂生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导致课堂教学走向机械化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以课本为标准进行学习,并以考试及格率为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课堂所学知识陈旧,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走上社会,表现出无所适从,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课堂所学无用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问题,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生态价也随之下降,所学知识与社会所需出现脱节,离开学校小环境,却经不起社会大环境的考验。[3]

    4 面向混合式学习的传统课堂生态重构策略

    目前,混合式学习是“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混合式学习与传统课堂生态相融合,重构新的课堂生态空间,优化和促进课堂生态的平衡。

    重构课堂学习空间? 传统课堂生态环境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和学生都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且狭小的物理空间,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界限相对分明,学生上课学习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也集中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借助于新技术,引入混合式学习,构建新的课堂生态环境,课堂成为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及现实与虚拟相互融合、无限延伸的课堂。借助混合式学习背景下的新课堂,突破时空限制,教室不再是有限的物理空间,学生的学习会发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让学习更加开放,学生可以快速获得各种各样的帮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课堂变得无处不在。

    重构课堂学习形态?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焦点集中在教学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循序渐进和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在教师的主导、监控下完成,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探究式自主建构知识,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和生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引入混合式学习模式,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破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困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互动。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反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重构课堂互动方式? 现在高校的课堂规模大,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受空间、时间限制,传统课堂交互方式,大多是教师点名,学生回答,只能开展零星的师生互动。新技术的介入,让混合式学习环境下课堂互动教学得以实现,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互动模式的不足,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全场景式立体交互,实现师生间交互、生生间交互,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模式。运用混合式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快速便捷地发起答题、讨论互动,学生的手机则变身为答题器,反馈结果可在手机端或课堂大屏幕直接予以可视化展示,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师生一对多的全员高效互动。[4]

    重构课堂教学文化? 混合式学习与传统课堂生态要素相互融合,充分实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隐含着教学文化的转型,新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新的教学文化特征。教学文化的载体就是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的主体既是教学文化的输出者,也是教学文化的输入者。混合式学习环境下重构课堂教学文化,典型特征即师生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共同建构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不断完善和发展,课堂生态要素间相辅相成和互促互补,形成和谐、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5]

    重构课堂师生关系? 课堂生态要素中,最活跃、最主要的生态因子是学生个体。在传统课堂生态中,教师扮演灌输者、施令者角色,掌握著课堂话语霸权。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随着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师生间课堂角色需要进行重新审视。教学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而是课堂生态因子的动态互动、和谐共处。教师和学生间以互助、平等、民主、对话的关系,共同参与教学,师生互为主体。师生关系由控制、监管转换为合作、共生,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和探索者,体现师生教育公平,两者平等交往,建立平衡的课堂生态。

    5 总结

    当前,混合式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重构传统课堂生态,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全方位交互,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文化,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生态动态发展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梅美玲.基于“互联网+”的小学课堂生态重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5):33-36.

    [2]徐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8(5):106-110.

    [3]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6-67.

    [4]谭志虎,胡迪青,田媛,等.微助教对高校大班课堂互动教学的重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8(1):107-113.

    [5]刘长国,谭丽琼.微博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冲突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