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微课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Kress 和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对微课视频《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对大学英语微课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不仅能够加强学习者对微课的认识和利用,而且还能为微课制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微课;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觉语法

    【作者简介】吴娟(198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微课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0473)。

    一、引言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为常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朱永生曾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评判标准:首先,微课是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呈现出来的,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获取信息;其次,微课使用到了诸如声音、文字多种符号资源,符合多模态的多种模态的要求。对大学英语微课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微课中语篇意义的构建,从而加强其对微课的学习和利用;同时,也能给微课制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帮助他们合理地运用多种模态来实现微课的最佳设计和表达效果,从而设计出优秀的微课,进而提高微课教学的质量。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根据Halliday的三大语言元功能,即语言具备人际、概念和语篇功能,Kress 和 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其认为图像可以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这就为后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国内学者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是一种含有图像、声音等符号的文本;朱永生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指出话语分析还要考虑到图像、声音等其他模态;张德禄指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感觉和符号体现出来的交际现象,并探索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活动。目前,我国有关多模态的话语分析研究逐渐从静态过渡到了动态,但主要以广告、电影等为主,如,冯德正以汽车广告为例探讨了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构建。而有关大学英语微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尚不多见,如刘艳茹研究了外语微课多模态话语分析,等等。

    针对以上分析以及微课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对其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了研究的热点,而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笔者将以Kress 和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对一则大学英语微课视频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

    三、大学英语微课多模态语篇案例分析

    该研究的案例是2019年第五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本科英语组一等奖作品之一:《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主要讲解介词of, by, for的区别和用法技巧。第一部分是导入,以《葛底斯堡演讲》为切入点,引出介词三剑客of, by, for;第二部分呈现了学习目标;第三部分是知识点讲解与练习,知识技能的学习采用前测——中测——后测三个步骤;第四部分是总结,翻译“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进一步巩固三个介词的用法。本文笔者将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该微课视频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

    1. 再现意义。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矢量。叙事再现含矢量,主要反映了动作、事件的动态变化以及空间变化,可以被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和言语及心理过程。概念再现中不存在矢量,所呈现出来的分析对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永恒性,被划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三类。

    《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以叙事再现为主。在片头,教师作为参与者出现在图像的左边,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教师的左手举起,伸向右上方的白板;右手握电子教鞭,伸向右前方;教师的目光向正前方平视,左手指向的方向和目光方向构成了矢量。教师为行动者,作为授课对象的矢量目标在图像中没有出现,因此该叙事再现为不及物行动过程。教师的目光和目光方向构成反应过程。由教师的口型以及图像右下方的字幕可见,该叙事再现中含有言语过程;另外,教师在说到关键词of, by, for的时候,使用了三个左手下划的手势动作,并以三次宝剑出鞘的声音为辅助。由此可见,教师希望该微课能够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并希望其能明确学习目标与重点,这属于叙事再现的心理过程。

    2. 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涉及图像的观看者、制作者和图像中出现的人或者物之间的關系,包含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四个要素。

    接触,指图像的参与者通过目光与观看者建立的一种接触关系,分为索取和提供。在索取中,图像的参与者直接看着观看者,以索取信息;若参与者不具有生命或没有目光指向,被称为提供,主要是为了给观看者提供信息。在该微课的片头和片尾以及知识讲解部分,教师共出境三次,与观看者有直接的目光接触,属于索取。教师看不到观看者,但希望借助目光与其交流,索取观看者的关注和反馈。

    社会距离,是通过图像镜头取景的框架尺寸反映出来的,以此表达参与者与观看者的亲疏关系。教师在出境时,均露出腰部以上的部分,属于个人远距离。这表明教师与观看者之间没有私人关系的亲密,从而体现教师授课时的正式与威严;但两者也不存在社会关系中的疏远,由此表明,教师期望与观看者之间存在互动。总之,教师的个人远距离出现能够增加观看者对微课的关注,增强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视角,是为了表达图像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就垂直角度而言,仰视说明参与者有权势,俯视说明观看者有权势,平视说明二者处于平等关系;就水平角度而言,正面会给观看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侧面视角容易使观看者和参与者关系疏远。该微课的图像均已平视的角度呈现出来,而且教师的目光也是平视的,这样就使教师与观看者处于平等的关系,能够使观看者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在出境时正面向前,处于水平角度的拍摄,这不仅表明了教师与参与者的平等关系,营造出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氛围,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观看者进行情感介入,促使其对教学内容的重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态,指的是为了表达某种图画所使用的手段的程度。根据图像色彩饱和度、明暗度等因素,Kress 和 Van Leeuwen把情态的量值分为高值情态和低值情态两类,前者侧重图像的高饱和度色彩,后者则指图像只是用了黑白色彩。该微课由视频、文字、图像、色彩和音乐共同组成了多模态语篇,整体使用了高值情态色调。微课以《权力的游戏》为内容,设置相关测试练习,这样能够吸引观看者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原则。视频以白色为背景色,文字以黑色为主,用蓝色字样呈现标题,用红色凸显重点内容,画面的色彩丰富但不杂乱,有利于其快速把握学习重点,从而投入到微课的学习中。本微课高值情态的使用有效地向观看者呈现了完整的授课内容,同时也保证了教师与观看者之间可靠和有效的互动。

    3. 构图意义。构图意义指图像参与者出现的位置与图像的其他元素的布局共同构成整体意义的方式。它能够使观看者正确区分信息和理解图像的各个成分所代表的意思。构图意义是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共同实现。

    信息值涉及图像中各元素出现的位置:左右,上下,中心和边缘。左边位置代表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图像上面的元素所代表的是理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而下方的信息则是现实的和特定细节的信息。图像中心位置呈现的是主要的核心信息,而边缘位置则是辅助信息。在该微课中,大部分的画面采用的都是上下结构的布局,尤其是在知识点的讲解环节,最上方呈现的是由关键词构成的小标题,标题具有很高的价值,便于使观看者在第一时间抓住这一环节的主要知识点;标题的下方是有关该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呈现出来;屏幕的最下方的字幕,是对知识点的具体讲解,字幕的出现有助于观看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显著性,指的是能够使图像元素醒目以吸引观看者的一些特征,通常从元素的尺寸、位置、色彩差异、线条粗细等方面体现出来。在习题的测试环节,测试要求以蓝色的大号字体呈现在画面的最上方,以向观看着呈现重要信息;测试题以黑色字体出现在画面的中间位置,并用黑色下划线提示需要填充的信息,下划线上填充的答案用红色字体呈现;而且在有选项的部分,分别使用了红色的“×”以及绿色的“√”,这种色彩的差异能够使观看者抓住重点内容,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

    取景是图像的处理手段,以实现元素之间相互分离或相互联系的关系,线条或者框架通常被用来表明元素之间的关系。在该微课中,就整个画面而言,棕色的框架贯穿授课始终,视频制作者将所有的授课内容放在框架里,形成了实体课堂里的黑板的形状,这有助于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在框架内部,在讲解of, by, for的区别的时候,视频制作者使用了很多无框架的文本框,分别呈现出了有关这三个介词的知识,由此说明,这三个介词处于相互分离的关系,使用方法不同。通过这种取景,观看者很容易掌握 of, by, for的区别及使用技巧。

    四、结语

    本文运用Kress 和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对微课视频《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再现意义,微课中使用了矢量,以吸引观看者的注意;为了实现互动意义,微课充分使用了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四个要素,以保证教师与观看者之间可靠和有效的互动;为了实现构图意义,微课注重信息值的分配,通过颜色差异增加其显著性,使用框架和文本框让观看者明白了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总之,对大学英语微课进行多模态分析,有助于观看者加强其对微课的认识和利用,启发他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微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和水平;同时,也能为微课制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帮助他们合理地运用多种模态来实现微课的最佳设计和表达效果,从而设计出优秀的微课。

    参考文獻: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5):82-86.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2004.

    [3]Kress G R, Van Leeuwen T .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1996.

    [4]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5]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教学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 2013(3),39-46.

    [6]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4(3):56.

    [7]刘艳茹.外语微课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