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姬庆才

    摘要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了解和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习惯特点,无论是对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还是对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当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做了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少年儿童?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引言

    一、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优良素质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从培养少年儿童的人格入手,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新时代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光荣而又伟大的使命。

    (一)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教育应从行为习惯入手。”良好的品行是促进一个人幸福、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健康人格、自我认知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二)养成良好习惯是落实新时代好少年教育精神的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不仅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在新时代好少年、“四有好少年”等新的教育目标上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良好的品行教育必須从小学抓起。

    (三)养成良好的品行对增强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少年儿童的品行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有效并有序地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德育的基本内容,是重中之重。

    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积极响应阜南县教育共同体的工作要求,笔者上学期来到王化镇光明小学支教。通过近两个月的观察,笔者发现所教的三(1)班41个学生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于是就建议校长对该校一至六年级的2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出行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有25%的学生生活习惯缺乏,30%的学生不主动刷牙,15%的学生学习无计划,超过30%的学生不讲卫生;还有的学生无交通安全意识,出行我行我素;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学生在礼仪常识方面存在认知漏洞,以自我为中心;课外活动时狂奔乱跑,张口就是污言秽语;课堂上,听课不专心,小动作不断。

    凡此总总,令人深思:天真烂漫的少年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学校教育的缺失,还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足?于是,我通过家长QQ群和微信群与家长沟通,与同行交流、探讨,研学相关教育资料。通过不懈努力,发现小学生良好品行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不足与部分缺失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憾

    目前,农村和城区部分年轻家长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外出打工,监管学生的都是一些老年人。而这些老年人文化程度很低,或者根本就是文盲,他们对孩子百般迁就,在品行教育方面任其发展。

    2.少数存在认识教育上的误区

    一种表现为过分溺爱。学生爸妈外出务工的,隔代的爷爷奶奶不敢按常规要求管理孩子,认为只要每天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算完成任务了。另一种就是虽然爸妈一方在家,但是他们也是每天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二)不良文化产生的影响

    当今时代,电视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被广泛使用,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方便。尤其是智能手机等媒介传播着各类信息,类似于“碰瓷”“炫富”等新闻被热炒。学生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上网,都缺少有效地监管和纠错,对那些负面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久而久之,其行为习惯就会出现偏差。

    三、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学校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点是帮助少年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认知问题,充分、有效发掘其潜能,使他们在社会能力与人格等方面得到健全发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借助于课堂,以渗透式学习培养习惯

    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挑战的学习品行,鼓励学生要勇于在问题中不断地挑战自我,这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任务,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互补。

    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不同特点,文道兼顾,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学习习惯。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开放的,为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有效预习,科学复习,学会倾听,正确诵读,独立作业等习惯。

    (二)形成全方位且有效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从具体内容、评价标准、方法和改进计划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包含以下几要点:

    1.道德品质评价

    “包括五爱”评价,社会公德评价,“三自一勤”评价等。

    2.学习能力评价

    从学习愿望与兴趣、学习技巧、学习有效策略、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合作探究评价

    加强交流,小组或同伴共同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学会团队合作和课题探究等方面进行。

    4.个体性格与心理评价

    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向好的态度,在面对困难时充满自尊和自信,放宽心态,视之坦然。

    (三)集中优化环境,做到家校同步,社会融合,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1世纪,教育进入多元化时代,学校教育已经不再独当一面,需要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合力完成教育之根本任务。

    1.高尚的师德引领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时刻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仪表示范、语言示范、性格示范、行为示范、人格示范等。

    2.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坚持环境育人。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影响极大。2016年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让每个校园花团锦簇。我们还要锦上添花,充分运用多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提升家庭教育层级

    家庭是孩子最开始的课堂,而父母便是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教师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利用家长群定时和家长交流沟通;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思想动态等。

    学生良好品行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师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扎实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做学生终生幸福发展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师德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岩.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经典案例简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麦志强,潘海燕.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