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安娜

    摘 要:“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来探索将《心理学》课程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学;教学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3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長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在《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入思政的元素,从而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提高德才兼备人才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中要将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2]。它主要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内容,是一门中间学科,兼具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3]。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相关专业的学习及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3 《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3.1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

    各门课程都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4]。一门课程具有清晰、完善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该课程目标的基础,从而才能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如何实现育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是关键环节。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正确认识各种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让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向上、积极阳光,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该课程最大的价值。

    3.2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和生态文明等。这些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的将有关的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机融合进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在学习《品德心理》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案例、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对其分析来学习品德心理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在发展学生智育的同时也发展了德育。

    3.3 改革教学方法

    3.3.1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动合作自主构建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5]。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这样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

    3.3.2 案例分析法

    教师可选取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典型案例或一些社会热点为题目,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相关的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让学生感受心理学家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的精神等。

    3.3.3 实践体验法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增加适当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学习《气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心理测验,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质类型的特点,根据所学内容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在课堂上分享的各种心理学效应,如罗森塔尔效应等,避免这些心理效应的负面作用,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4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实时接受最新的政治理论熏陶,关注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和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心理学知识中孕育的思政元素,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恰当、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

    总之,在《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想的引领有机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将心理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叶奕乾,祝蓓里,谭和平.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张佩.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学”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J].青海:西部素质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