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范晓男 鲍晓娜 戴明华

    

    

    

    摘? ? 要: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遵循“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有特色的“跨界融合”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跨专业教学、跨学科合作、跨区域交流的基础上,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经管人才。

    关键词:跨界融合;培养体系;经管人才;地方高校;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88-03

    一、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擎。

    2018年12月20日,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探讨了新文科建设,提出“要将新技术融入经管法文史哲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4月1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2019年工作重点》,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新文科,筹备启动卓越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应以此为契机,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结合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背景,创新经管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经管专业是研究型高校、财经类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夹心层”,普遍存在“发展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需求侧不匹配”“理论知识学习与行业企业经管实践相割裂”等问题。依靠行业、背靠行业才是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1]。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亟需重新审视并创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厚的行业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的思想和理念,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全面提升经管人才培养能力。

    为此,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性地构建了地方高校“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不同学科、专业的融合渗透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效地迎合了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实践的需求,提高了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经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秉持扎根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重视加强与特色学科、优势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并实施了面向质量提升的地方高校“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见图1。

    经管人才的培养始于知识理论,重在实践探索,贵在研究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构建了开放的、多方参与的“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见图2。“三跨界”包括跨专业教学、跨学科合作、跨区域交流,“三融合”包括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创融合,“三跨界”是“三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三融合”是实现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路径。

    (一)三跨界

    1.跨专业教学。面向知识、方法、能力、素质、态度五维度的经管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修订了五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一方面,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经管类五个专业全面打通,构建成基础的平台课;另一方面,将全院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为创新创业、互联网、营销、财务、国际商务、英语(双学位)、日语(双学位)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八个方向,实现选修课程学院内部平台化,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满足目前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间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2]。

    2.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使得学校内部各学科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更有利于知识融合与创造。我们开展的跨学科合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管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形成了跨学科合作研究关系,提出并解决了超越经管学科研究领域的、更具研究价值的实际问题,如管理学院与艺术学院、服装学院的教师建立了科研创新团队,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等主题进行了研究,主持并完成了8个省级项目。二是经管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也形成了跨学科合作研究关系,积极申请并协作完成多项科创项目,取得优异成绩。

    3.跨区域交流。首先,管理学院学生通过参加中日合作办学项目等,获得交流机会,学习体验由国内延伸到海外,建立了更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了国际视野;其次,“一带一路”背景下,管理学院接受了来自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他们带来了真实的国外信息,为教与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再次,专业教师通过参加研讨会、培训、访问等实现了国内外跨区域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拓宽了信息渠道,获取了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这些都为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条件[3]。

    (二)三融合

    1.产教融合。(1)信息共享。我们立足产教融合,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作,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调研、实践,学习研究了互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产业企业的新课题,改革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如国贸专业开设“跨境电商实训”课程,使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为产业企业提供机会了解学校,企业通过讲座、交流、培训等形式走进学校,获得了更多学生的信息。

    (2)人才协同培养。第一,外聘企业讲师承担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如国贸专业聘请了大连商品交易所从业人员主讲“期货市场”课程,企业讲师拥有比较丰富的经济管理实践经验,能够结合实际业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适应职业发展要求。第二,精心设计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邀请企业参与到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调查与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大连创新电子商务协会成员企业与专业教师合作“跨境电商实训”课,为国贸专业学生提供培训,学生协助企业维护阿里平台的信息发布和更新,这些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三,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如国贸专业邀请大连西埃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川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王世勇作“传统企业转型跨境电商”专题讲座。

    (3)合作科创竞赛。管理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各类科创竞赛,如与大连林家铺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林家铺子营销策划比赛,与大连市天地软件园合作“天地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大赛,与大连创新电子商务协会及旗下企业合作举办跨境电商大赛等等,这些科创竞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能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4)建立實践教育基地。建设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承担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多年来,管理学院先后与娃哈哈、辽宁迈克集团、大连市人才服务中心、网商协会、物流协会、跨境电商产业基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外实习机会,有效促进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2.科教融合。所谓科教融合,是指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科教融合是培养经管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也是产教融合的催化剂。我们以研究性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三层次、四支撑”的科教融合体系,见图3。“三层次”指“基础与理论→实践与综合→研究与创新”,“四支撑”则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资源”,这个体系体现了渐进性阶梯式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

    我们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1)将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及时将先进、前沿的科研知识和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丰富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的需求。我们将纵向课题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或辅助教材,将横向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的教学案例,有效解决了目前专业课教材更新速度不及时的问题,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逐步提升[4]。

    (2)将科研训练融入教学环节。选择研究性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改进设计并实施了PBL教学模式。为了使PBL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标,我们在研究性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增设了“课题研究”环节,围绕专业知识及领域,结合实际的经管问题,师生共同提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横纵向科研课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真正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科研课题融入科创竞赛。在课堂教学外,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指导学生组成团队,自主选择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报告或论文。鼓励学生团队在对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严谨的讨论、细致的研究及修改后,参加科创比赛或将其发表。可以说,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3.双创融合。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不可割裂的、统一的整体,创新教育侧重于思维训练,为创业提供理论基础,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实践,以创新思维为指导,二者融合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管理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各专业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体系的内涵建设,构建了双创融合体系。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围绕“融合化+专业化+实践化”三个模块来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继续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内容,重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方向,开设专业化创新创业课程10门,其中通识课程3门,专业课程7门,每门课程在2学分以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启蒙+模拟+实战”三阶段教学内容,重点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建成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创业能力培养。

    (2)强化实训竞赛环节。开展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学创杯”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在各项赛事中大学生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能力。

    (三)两机制

    为保障“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管理学院建立了两个长效机制。一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从理念引领、信任激励两个方面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转;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学院实行了课程设计与管理制度(多门课程建立了课组)、领导听课制度(由校、院督导、教授及相关学院领导组成的集体听课小组)等,坚持自我评价,重视外部评价,提升了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的有效度。

    三、结论

    经管类专业教育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广博知识、实践能力和善于协作的创新人才。目前关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要么基于一流大学提出“科教融合”,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要么基于职业院校提出“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工人,对于处于中间地带的地方高校关注较少。地方高校学生的成长路径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具有学术追求,努力研究创新,有的学生更偏好实践,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不能搞“一刀切”,应细分经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跨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促进高校科研、教学落地,促进专业特色建设,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助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生共赢。

    参考文献:

    [1]米银俊,许泽浩.协同育人 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

    [2]任文杰,朱文豪.“素质模型”视角下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6).

    [3]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4]莫甲凤.研究性学习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